来到江苏,赏花让我们心花怒放,逛古城、古镇就不是那么热情高涨了。你可以不喜欢苏州的物是人非,也可以不喜欢南京的人声鼎沸。但镇江的这条古街,却不应该错过。这就是西津渡。<div> 以前我曾来过这里,由于时间有关系,只是匆匆而过,此行到此,看看能不有新的认识和发现。</div>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西津渡,三国时期叫“蒜山渡”,唐代曾称“金陵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城区西北部云台山麓,北濒长江,西起玉山,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 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 东晋隆安五年 (401) ,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 公元 684 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 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使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 行走在西津渡,你会对古街两旁的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你看不到三国和六朝时期的遗迹,西津渡也在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着,这里的民居多为明清时期建筑,两旁多为商家店铺,繁华程度冠绝镇江。你甚至能在青石板路上,找到那些已经成为烙印的车辙痕迹。 逛古镇,游古街,寻求的是一份安静,寻觅的是遗留下来的故事,寻找的是那段难忘的历史。 下面的这张照片是西津渡的五十三坡,这是一个佛教传播的路径。坡下设有五十三幅画像,讲述着一个个关于佛教的故事。 佛教典籍《华严经》有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画像介绍的就是这53位高知者。 如今在全国各大寺庙都可以看到站在观世音身边参拜高知者的善财童子的塑像。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现在焦山上还建有海云堂,以纪念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我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像善财童子一样,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思想。五十三坡计有53级台阶,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每一个古街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一个既有历史,又有文化相衬的古街,那它就是一个值得逛的古街。 千万不要说你走过多少古城、古镇、古街,如果能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那你就不枉此行。 在街上路旁,我还看见了七幅板刻的人物,他们都是镇江人值得骄傲的著名人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基石和顶梁柱。。 钱骥,中国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马相伯,中国著名教育家。 吕叔湘,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 巴玉藻,中国杰出的航空工程专家。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 周志宏,中国金属学与金属热处理的带头人之一。 茅以升,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时代的内涵,赋予时代的活力。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古朴的生态,淳厚的民风,传统的商业,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活力。 当然,西津渡上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有心人探寻。而对于普通游客来说,西津渡的热闹繁华,街上的各色美味小食,也就足够来此一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