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博物馆

杨波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杨 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511547</p><p class="ql-block">景点:大理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图/文:杨 波</p> <p class="ql-block">  大理市博物馆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重要的文化机构,坐落于大理古城繁华的复兴路111号,依托历史建筑“云南提督府旧址”改建的“总统兵马大元帅府”而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古城著名的五华楼离大理市博物馆的正门只有200米,站在五华楼上俯瞰千年的大理古城尽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2025年1月1日元旦节,我来到大理博物馆,想要了解神秘的南诏古国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妙香佛国的梵音如何呢喃千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博物馆的台阶上,对面是一座高大威武的士兵雕像,右下方有军事管理区的标识,座基上刻着“和平卫士”,让感觉到这个区域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博物馆的前身“云南提督府”曾是云南的军事指挥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市博物馆占地面积16133.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656平方米、展厅总面积1170平方米、库房面积320平方米,建筑坐西向东,东面临街为大门,进大门25米是紫禁门,紫禁门西行25米拾阶而上为元帅正堂,大堂后是议事厅,为四合院式建筑,四合院左侧为办公院及文物库房,办公院正前方是碑林和钟亭。整个建筑布局将陈列展览与园林古建融为一体,形成了大理市博物馆独特的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楼进门的照壁是以苍山为背景妙音佛国的雕刻,其中有阿嵯耶观音、大鹏金翅鸟、武士,鼎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言中有关大理的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5000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作、繁衍、生息,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白族将迦楼罗(大鹏金翅鸟)与本族的金鸡崇拜结合在一起,作为自己的图腾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苍山山麓、洱海东岸的台地、岛屿等处。通过对这些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古代耕作和居住的房屋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二楼迎面看到的是苍洱陶韵的巨幅专栏,由此可见这里是大理出土明代陶俑的精品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陶俑是具有人物形象或动物形象的陶制冥器。春秋战国时期隨着人殉制度逐漸走向灭亡,"俑"成了替代殉葬的隨葬品。陶俑在古代雅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蘊含着大量的功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古代艺术、民俗、丧葬史的重要资料。中国古代陶俑功史延续時間長,地域分布广,到宋元以后开始逐漸走向衰落。明代,地处西南的大理地区,在没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再加之没有受题材、制作样式等因素的束縛,创造出一批极具艺术魅力的陶俑。这些陶俑形象生动、姿態各异、栩栩如生,不仅帶有浓郁的汉地風格,还滲人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堪称中国陶俑史上的一朵奇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馆内还陈列着大理出土的古代石器、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以及精美的木雕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市博物馆碑林1993年始建。2011年8月改扩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由大理国碑区、元碑廊、明清碑廓和山花碑亭等组成,共收藏大理地区宋(大罐国)、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碑刻800余通。碑刻主要有墓碑、墓急、经幢、记事碑、政德碑、兴造碑、语封碑以及书法石刻等类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宗教、天文、医药、美木、名人传略、风土人情、宗族系谱、地理山川、人口结构、生产技术等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是大理地区富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悠久历史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的碑林区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块,汇聚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随笔与珍贵的佛国石刻。自八十年代起,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便致力于收集和保护流散在大理境内的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碑刻,总数已达265余方,其中以大理国段氏、髙氏时期的碑刻和元碑最为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同于其它石牌,这块《词记山花 咏苍洱境 》在亭子里被破璃密封着的石碑是来源于喜洲镇庆洞村圣源寺时代明(1368~1644年),大理石质,碑高120、宽47、厚10厘米。明景泰元年(1450年)立。镌刻于《重理圣元西"山碑记》碑阴,直行楷书,用二十首山花体,即“三七一五体”组成。这种独特的诗歌排列法,每首三句七言,一句五言,白族民间称之为山花体,故此碑也称为“山花碑”,此碑对研究大理白族民俗和宗教信仰以及白族诗歌源流和白文的使用具有极高的价值,是研究民族学和语言学的重要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碑林区左转通过圆型拱门来到云南提督府展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有云南提督府的简介和历任提督的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云南提督府的建制和绿营之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云南提督展走进杜文秀起义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汉回冲突延伸至昆明,因清政府处置不当引发反清起义。杜文秀于蒙化(巍山)起事,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同年8月起义军攻占大理府城,将云南提督府改建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府",设官建制,建立大理政权,响应太平天国的号召,联合各族人民开展反清斗争,起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四次打败前来进剿的清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既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军事基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重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大理和平解放的实物见证,也是大理古城内现存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落。因其作为军事重地,云南提督府旧址的核心建筑得以较好的留存下来,成为国内难得一见,保存较为完善的提督府历史建筑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  走过嘉禾门可以看到情系苍洱油画展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与刀光剑影,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五十余位提督曾在此处理军务,运筹帷幄,指挥了云南近代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如“抗法战争”和“马嘉理事件”等。这些历史事件为研究清史、云南民族史以及云南革命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使得这座建筑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2010年,大理市博物馆荣获国家三级博物馆的称号;而在2019年10月,云南提督府旧址更是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彰显了其不可估量的历史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  云南提督府旧址,这一历史瑰宝,不仅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备受瞩目,更因其成功的保护与展示利用而成为典范。自改建为大理市博物馆以来,这里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探访,成为了展示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风采的重要窗口。虽然“提督”这一职位已随历史远去,但文明与传奇的故事在这里却得以永恒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