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沙漠玫瑰

<p class="ql-block">  记得在读书时就知道了世界上有一个倾斜的古塔,倾斜角度和数百年不倒而成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比萨斜塔建造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于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学习物理课,知道了在1590年,青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塔顶做了自由落体实验,最终,“两个小球同时落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今次不远万里一睹真颜。有点激动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3日29日 08:15</span>早从基安奇安诺泰尔梅车行近4小时到比萨斜塔停车场,世界各地的游人都是匆匆赶往这倾斜却屹立不倒的千年古塔。</p> <p class="ql-block">‌ 行之不远,路经街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店和小商贩便到了</span>比萨斜塔的院子大门,被称为新门。新门是一扇充满历史感的石门,门外门内则是比萨的核心景点。导游不断的提醒游客需要小心个人财物,避免与陌生人搭讪,快速穿过商贩区‌。这样的场景是我们此次欧洲行的特色,小心小心再小心!</p> <p class="ql-block">  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圣玛利亚大教堂、洗礼堂、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广场周围还保留着古代的城墙和城门。</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一群国外游客集体拍照留念。想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有拍照留念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奇迹广场的</span>大草坪上就是比萨洗礼堂,是意大利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洗礼堂之一,融合了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圆顶、精湛的雕刻和卓越的声学效果闻名。‌‌</p> <p class="ql-block"> 比萨洗礼堂始建于1152年(或1153年),历时两个世纪完工,是奇迹广场上继大教堂后第二座重要建筑。高约54.86米,周长107.24米,直径35米(或39米),全大理石建造,圆顶上方立有施洗约翰镀金铜像。下层拱廊为罗马式,尖塔与圆顶体现哥特式特征,是罗马式向哥特式过渡的典范。圆顶设计使回音效果极佳,管理员常演示颂唱声效;采光通过穹顶巧妙设计实现。‌内部布局‌:中央设八角形洗礼盆,用于浸水仪式;六角形布道坛饰有尼古拉·皮萨诺创作的浮雕《耶稣诞生》,是早期哥特式雕刻杰作。这次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走过这一路,远远看到了比萨斜塔,游人或推、或靠、或顶,远远的合成着照片,还有的试着用手去摸斜塔的顶,远远的比着斜塔倾斜的角度。</p> <p class="ql-block">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奇迹广场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比萨斜塔 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倾斜约10%,即5.5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比萨斜塔建造时间轴</span></p><p class="ql-block"> 1173年8月9日:开始设计是垂直竖立的,原设计为8层,高54.8米,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p><p class="ql-block">1178年:当钟楼兴建到第4层时发现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导致钟楼已经倾斜偏向东南方,工程因此暂停。</p><p class="ql-block">1185年:兴建到第4层时发现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导致钟楼已经倾斜偏向东南方,工程暂停。</p><p class="ql-block">1231年:工程继续,第一次有记载钟楼使用了大理石。建造者采取各种措施修正倾斜,刻意将钟楼上层搭建成反方向的倾斜,以便补偿已经发生的重心偏离。</p><p class="ql-block">1275年:重新开工后,采取纠偏措施。</p><p class="ql-block">1278年:进展到第7层的时候,塔身不再呈直线,而是为凹形。工程再次暂停。</p><p class="ql-block">1292年:Giovanni Pisano用铅垂线测量了钟楼的倾斜度。在建造的第一阶段第3层结束时,钟塔向北倾斜约1/4°。在第二阶段由于纠偏过度,1278年第7层完成时反而向南倾斜约0.6°。</p><p class="ql-block">1350年:比萨斜塔过去数百年来不断向南方倾斜,1350年塔顶突出地基只有1.4米,1817年是3.8米,到1993年已达5.4米。</p><p class="ql-block">1817年:两位英国学者Cresy和Taylor用铅垂线测量倾斜,那时的结果是5°。</p><p class="ql-block">1838年:工程结束以后,比萨斜塔的加速倾斜又持续了几年,然后又趋于平稳,减少到每年倾斜约0.1厘米,塔身偏离“自然姿势”已有5米多。</p><p class="ql-block">20世纪末:斜塔倾斜度达到4.5度,引发对其倒塌的担忧,意政府随后对斜塔进行修缮,逐渐遏制住倾斜趋势。</p><p class="ql-block">1990年1月:禁止游人登塔参观。</p><p class="ql-block">1993年10月:开始采用斜向钻孔方式,从斜塔北侧的地基下缓慢向外抽取土壤,使北侧地基高度下降,斜塔重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北侧移动,对比萨斜塔进行扶正修复。</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倾斜角度回到安全范围之内,关闭了十年的比萨斜塔又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2013年:意大利比萨斜塔止住倾斜趋势,该塔的倾斜幅度在2001年至2013年间,减少2.5厘米。</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比萨斜塔已扶正46厘米,倾斜度恢复到19世纪初水平。意大利举办庆祝比萨斜塔建成850周年的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我从中国不远万里来到这了。</p> <p class="ql-block">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为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下层是实墙,用壁柱做装饰,中间六层外面用连续券做装饰,最上一层内收结束。</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登塔大门了,比萨斜塔每天限人限时开放,每次限定20人,登塔18欧元游览时间为30分钟。没有预约非常遗憾的。比萨斜塔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p> <p class="ql-block"> 比萨斜塔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p> <p class="ql-block"> 在比萨斜塔入口右侧墙上发现的碑铭记录了钟楼开始建造的年代:“A.D. MCLXXIV. CAMPANILE HOC FUIT FUNDATUM MENSE AUGUSTI”,译为“此钟楼奠基于公元1173年8月”。</p> <p class="ql-block">  在比萨斜塔前方就是比萨大教堂,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比萨大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的屋顶。大教堂正立面高约32米,底层入口处有三扇大铜门,上有描写圣母和耶稣生平事迹的各种雕像。大门上方是几层连列券柱廊,以带细长圆柱的精美拱圈为标准,逐层堆叠为长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满整个大门正面。教堂外墙是用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鲜明,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  比萨大教堂是罗马-比萨艺术的最高杰作,从1063年开始花了50年始建成。教堂的正面有4层圆柱装饰,正面和入口处大门上的罗马风格的雕像非常精美。特别是现已成为入口的波南诺。皮萨诺建造的门被称为是意大利罗马风格雕塑的代表作。纵深100米的内部用白、黑的条文图案装饰,壮观而明朗,显出东方文化的痕迹,不禁让人想起比萨作为海港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因时间而遗憾的没有预约进入参观 ,故这一组内部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比萨诺建造的讲教坛,由6根柱子和5根有雕刻装饰的支柱支撑,中央是表现信仰、希望、慈爱的雕刻。最精彩的是其戏剧性的画面和人体的哥特式的表现手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讲教坛旁边天花板吊下的一盏青铜灯,就是伽利略发现“钟摆等时性”原理的那盏吊灯。</p> <p class="ql-block">  比萨墓园在比萨大教堂边,建筑呈回字形,有个长条状被壁画环绕的美丽中庭,共有600座墓碑,这些壁画中最著名的,是在北侧房间内的《死的胜利》、《最后的审判》和《地狱》三幅壁画。</p> <p class="ql-block">  墓园湿壁画在这个中世纪的墓园里,保留着“最后的审判”、“上天堂”、“下地狱”壁画,描绘了隐士的生活场景,建议信徒脱离世俗,中间是个恶魔,地狱里各种酷刑,这系列诗壁画当中,最经典的一幅就是“最后的审判”。上面两个方向是他的12使图。这一组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匆匆走过,多有遗憾,犹是惊叹,期待重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