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的黄金时代

新泉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是杂志最兴盛的时期,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挂满杂志报刊的书亭成为了美丽的街景,书亭前总会围着选购杂志的人群,购买杂志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杂志兴盛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生活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剧烈转型。这一时期,杂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当年我也是杂志购买大军中的一员,阅读杂志占据了大量的业余时间,看着熟悉的杂志封面禁不住浮想联翩,似乎又回到了数十年前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众电影》是最受追捧的图片类杂志之一,相比文字性杂志价格略高,图片引领潮流,让人们知道什么模样最美,封面演员就是明星,人们为之着迷。《大众电影》创刊于1950年,却在八十年代的《大众电影》创造了世界期刊发行奇迹,1980年单期销量突破947万册,相当于每14个中国人就有一本。1981年第三届百花奖,200万张选票塞满麻袋,观众为支持心仪演员甚至省下口粮买杂志。刘晓庆、陈冲等明星的封面照片被制成海报贴满大街小巷,《大众电影》不仅是电影指南,更成为时代的文化风向标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半月淡》是中宣部、新华社等机构主导创办的时政类杂志,强调“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的定位,贴近基层民生,了解国家大事,相当深入仔细。那时高考政治,时事政治都能在《半月淡》上找到身影,里面的一句标题,也许就是一道高考题,老师从里面找模拟题,学生喜欢阅读它,希望高考时获得惊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引爆了武术热,杂志也跟风,各种武术类杂志热销,创刊、副刊武术杂志出一种火一种,大街小巷里的年轻人练武声此伏彼起。《中华武术》、《武魂》、《武林》等杂志介绍各种武术套路,看图练武的人很多,那怕只学上一招半式,也让人着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者文摘》(现《读者》)是我最爱读的杂志之一,曾购买很多期,里面每一页都读的很仔细,文章风格影响我一辈子。《读者文摘》以“博采中外、荟萃精华”为宗旨,融合文学、哲理与幽默,首期封面选用演员娜仁花的侧脸特写,迅速成为国民级读物,创刊四年发行量突破150万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体育》创刊于1950年,毛主席亲自提写名字,80年代的《新体育》创造了中国期刊史的传奇。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杂志连续三期以郎平扣杀、孙晋芳传球为封面,发行量飙升至130万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射落首金的新闻配图被做成海报贴满大街小巷,杂志编辑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期杂志的油墨味里,分明带着火药的硝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订阅购买最多的杂志就是《故事会》,曾连续数年订阅,家里的《故事会》杂志积攒几箱子,后来因搬家,大量书籍无处安放,《故事会》随着大量杂志送人或卖了废书纸,尽管清理数次,家里偶尔还会发现遗留的《故事会》。每次新书到手,总是一口气读完,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给人带来无限的启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文学热也给我带来了冲击,自费参加文学大专班学习,文学期刊《收获》《十月》《人民文学》《当代》《小说月报》都是有名的期刊杂志,在别人那里发现了,就会想法借来读,好多小说都是从借阅中读到的。《小说月报》1984年设立“百花奖”,读者投票选出年度最佳小说,1985年路遥《人生》以127万票夺冠,创文学奖项投票纪录。1982年《十月》发表路遥《人生》,引发“高加林困境”的全民讨论;1984年推出《高山下的花环》,将战争文学从英雄史诗转向人性书写,很有时代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安系统法制文学期刊《啄木鸟》特别值得一提,刊载《追捕“二王”纪实》等纪实作品,兼具普法与娱乐功能。创刊号上,李迪的《追捕“二王”纪实》以惊心动魄的笔触还原了新中国首次全国通缉案——王宗坊、王宗玮兄弟流窜作案的38天里,《啄木鸟》记者全程跟踪采访,甚至在公安部指挥中心获取独家资料。这篇纪实文学引发轩然大波,印刷厂加印三次仍供不应求,许多读者在邮局排队抢购,甚至出现"传阅到第几页、谁负责保管"的社区公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中学生都与《中学生》杂志有交集,省下饭钱用来买《中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人生的第一本课外书,为了纪念那一刻,还会在封面写上购买日期。1985年《中学生》发行量突破300万册,平均每个班级订阅3份。编辑部每天收到3000多封来信,专门设立“读者服务部”处理。1986年“我与《中学生》”征文收到120万篇稿件,一位学生在信中说:“杂志是我唯一的课外书,它让我知道山外有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健与美》创刊于八十年代,198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拂过,人们对美的渴望在压抑中悄然苏醒。创刊号封面以赭红色为底色,书法家费心武题写的“健与美”三个字苍劲有力,内页中《胡子与男性美》《女子胸部健美法》等文章如惊雷般炸响——这是新中国首次系统探讨身体美学的公开出版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古传奇》倡导“传奇而不离奇”,连载《武当山传奇》等作品,推动通俗文学复兴,成为地方杂志的标杆。当年有许多刊载传奇传说类故事的杂志,且不论水平高低,人们如饥如渴地索取知识。各地也创办本地民间故事期刊也成为风气,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创办了《山西民间故事》,张家口创办《长城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说到的只是一些知名杂志,形形色色的期刊、号外有多少,很难有准确数字,八十年代是杂志的黄金时代,到了九十年代后因电视、互联网冲击,以及内容同质化、发行成本上升等问题,许多杂志逐渐衰落,甚至昙花一现归于沉寂。八十年代的杂志不仅是文化载体,更是社会转型的缩影,它以丰富的内容、创新的经营模式,满足了民众对知识与娱乐的渴求,尽管时代变迁导致部分杂志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推动文化普及、记录时代精神的价值不可磨灭,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