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礼宝。54年生。78-80淄博师范(博山校区)读书,淄川实验中学退休。中高。退后,来沪带孩至今。之余,酷爱运动,喜欢旅游。近年,爱上写作,水平一般,自娱自乐,颐养天年。发表的文章主要有:《难忘的中师岁月》《难忘的高中岁月》《我们这代人》《那条上学路》《回乡记》《搬家》《麦收三部曲》《我的教学生涯》《捉鱼》《那些年,这样走亲戚》《带孩子》等十余篇。</p> <p class="ql-block">淄河-麻庄至太河水库段</p> <p class="ql-block">淄河的变迁</p><p class="ql-block">淄河,古名淄水。上游有两支,在源泉镇的泉河头交汇,蜿蜒流经博山区、淄川区、临淄区,最终汇入小清河,奔向渤海的莱州湾。(如今注入太河水库,下游已断流)历史上河长155公里,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淄河,被称为“淄博市的母亲河”。更是东山里人的生命之源。多少年来,它滋养了淄河两岸的父老乡亲。多少年来,也象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诉说岁月的故事。作为一个出生在淄河边,喝淄河水长大的亲历者,我目睹了短短几十年间淄河的巨大变迁,这变化背后,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童年的淄河,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图中小平屋上面是我的出生地,房子几经翻修,原貌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老家紧挨淄河,推门望去,十几棵大柳树映入眼帘,每到春夏,枝繁叶茂,碧绿的垂条,随风摇曳,正如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夏日里,树上的蝉鸣声此起彼伏,河里的青蛙也纷纷应和着,仿佛奏响了一场自然的交响乐,热闹的让人无法午睡。柳树下,或乘凉闲聊的,或纳鞋底的,或编织筐篓的,我爷爷会编织,也常在此给庄里乡亲编筐。傍晚时分,凉风习习,带来丝丝凉意与舒适。远处,从樵峪口到上河,绵延数百米的杨树林挺拔矗立,郁郁葱葱,成为淄河南岸的一道壮丽风景。</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淄河流域,森林茂密,降水丰富,数条支流汇入,水量充沛,河水常年流淌清澈见底,鱼儿种类繁多,有红赤、白鱼、钩鱼、鲫鱼、沙里趴子、豆䱶等,还有小蝌蚪、青蛙、蟾蜍等水生生物。我的童年,几乎是在淄河中度过的:捉魚、捞虾、抠螃蟹、逮青蛙,偶尔还会碰到“水蛇”。九岁那年,我独自到河里玩耍,不慎滑入一个大漩涡,幸亏有人路过及时相救,才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洪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淄河,山青水绿、天蓝云白。河里不仅鱼类繁多,水生植物也极为丰富。然而,夏季多暴雨常常引发洪水泛滥成灾。记得十岁那年(1964年)的夏天,暴雨持续了一天一夜,一家人整夜未眠,凌晨三、四点钟,一场特大洪水汹涌而至,浪涛一排接着一排,巨大的轰鸣声异常恐怖,甚至几里外也能清晰听到,洪水涨到了我家大门口,场园的碌碡也被冲走。据我村水文站的水文资料记载,这次洪峰最大流量:2030立方米/秒,远超河道最大行洪能力(768立方米/秒)洪水过后,对面的沙滩上漂浮出几具尸体,几天之后家属才认领。每次洪水,都冲走树木、庄稼、菜类,甚至冲毁房屋、夺走生命。这场洪水,是我记忆中危害最严重的一次。由于洪水冲击力太大,在樵.峪口两侧的崖辟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从某种意义讲,淄河既是一条“恩河”,又是一条“害河”。</p><p class="ql-block">冬天的淄河景象</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冬天,寒风凛冽,零下十几度甚至二十几度是常态,屋檐下挂满长长的冰柱。河里结了厚厚的冰,成为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几个顽童结伴在冰上滑行、嘻戏,跌倒又爬起,再跌倒、再爬起,欢声笑语,回荡在寒冷的空气中。然而,这些美好的景象,随着气侯变暖逐渐消失。</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生态浩劫</p><p class="ql-block">时针拨到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号角在淄河边吹响。村书记参观大寨归来后,决定在淄河滩上造大寨田。一声令下,男女老幼齐上阵,党团员带头义务劳动,晚上挑灯夜战,我曾推着小铁车和社员们一起,你追我赶,奋战在热火潮天的工地上。经过几个冬天的苦战:淄河南岸的几百亩杨树林砍伐贻尽,顺河坝得以修建,然后,推土垫地,大寨田完成。</p><p class="ql-block">淄河两岸的树林无一幸免,凡能造田之处无不如此,这样的场景,不仅在淄河流域,乃至在更广范围内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湿度等重要作用。然而,七十年代的淄河,经历了第一次生态浩劫。滥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降水量减少,淄河的水量随之逐年下降,逐渐由长流河变为季节河,断流成为常态,断流时间的长短随降水多少而变化,总趋势是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断流最长时,太河水库干涸。令人欣慰的是,流经我村河段,相对于城子村以上,东石门村以下河段,断流时间较短,有的年分降水多时还不断流。这得益于城子村西南角有一个较深的大水湾-龙湾。龙湾,无论旱情多么严重,几乎从没干涸,为下游我村河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说起龙湾,值得一提的是,从龙湾引水,修建的“引淄入坪”水利工程,后又延伸为“引淄入西”。大旱之年为西部的东坪、西河输水,曾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引淄入坪水利工程-输水管道</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水利建设</p><p class="ql-block">“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七十年代,全国范围掀起了“兴修水利”高潮,我村也不甘落后,先后修建了两项水利工程。较早的一项是,拦截淄河水,修了一条几百米长的水渠,引水到樵峪口附近的水磨台,利用水轮机发电抽水。我父亲是石匠,参与了这一工程的修建。当时,对于东河一带的蔬菜基地灌溉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后来,还是利用原来的水渠,在桥头修建了电力水电站,由此代替了水磨台的水轮机发电,基本解决了村北大面积水浇地的灌溉问题,后又延伸到西石门村的部分田地灌溉。这一水利工程,对于我村多年的粮食丰收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生态影响</p><p class="ql-block">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分田到户,淄河河滩也被纳入分配范围。随之而来的两件事,对淄河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其一,人们开始釆沙卖沙。淄河的上游各支流多流经 沙土山,每次洪水都携带大量泥沙冲到中下游时,在河两侧堆积成沙丘,河中央也沉积了厚厚的沙层,这些沙子,不仅保护了河床,还有效防止了水的渗漏。淄河泥沙含量较大,在下游盐碱低洼处大量沉积,加之水质甘甜,对下游盐碱地改良也极为有利,俗有“一碗淄水,一碗油”之说。</p><p class="ql-block">釆沙,大致经历了先集中后分散,先岸上后河里的过程。沙子和石块混在一起,先用筛子把石头瓦块筛出来,称为筛沙。我亲自筛沙卖沙半年多(曾停薪留职八个月)。到了后期,采沙如同“淘金”。不仅岸上采光,而且河里的各个角落也被挖光。没了沙子的覆盖,河床变得坑洼不平,砾石裸漏。河水顺着岩石缝隙渗入地下,地表水大幅减少。</p> <p class="ql-block">裸露的河床,砾石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其二,蒜黄养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家家户户在河里养殖蒜黄。那些年,我村、城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蒜黄养殖基地”。我也钻过“蒜窖子”、割过、卖过蒜黄。蒜黄,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蒜黄的根部被切掉后,被随意丢弃在河边,堆积如山的蒜根,时间一长变质霉烂后散发出一种刺鼻的腐臭味,不可避免的污染了河水。淄河,再次发出痛苦的申吟。</p><p class="ql-block">生态的觉醒</p><p class="ql-block">森林的砍伐,过量的釆沙,水质的污染,这些人为因素,加上全球气侯变暖的自然原因,使淄河不堪重负!人类若不尊重自然规律,必将受到惩罚,人与自然也无法和谐共处。近一、二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原来的“大寨田”,又重新种上了树,两岸开始恢复绿色,由于水量大幅减少,加之,我村河道纳入“太河水库水源保护地”,所有产生污染的生产活动都被禁止,蒜黄养殖早已停止,对河里的垃圾也进行了清理,水质也逐渐好转,水中的鸭子也多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水中的鹅、鸭子渐多</p> <p class="ql-block">河道治理的新貌</p><p class="ql-block">特别近几年,对河道的进一步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顺河坝被加高延长,桥北沿河边往西至“打水道”,往东至樵峪口,修了水泥路,大大方便了沿河的交通,靠河一侧建了铁丝栅栏,还按上了路灯,既防止了往河里倾倒垃圾,又确保了行人安全。据可靠消息,大桥桥墩准备重建,石龙口至与博山区交界处这段公路已于4.15动工重修。这是西石门、南北镇后、城子四个村的百姓之福。人们翘首以盼!</p> <p class="ql-block">新修的河坝、栅栏、路灯照明设备</p> <p class="ql-block">淄河的新活力</p><p class="ql-block">由于环境的改善,每到春末夏初,这里,成了城里人休闲热门的打卡地,每逢节假日、双休日,开车来到淄河滩,扎帐篷、吃野餐、看山玩水的络绎不绝,与日俱增。据有人统计,今年清明节第一天,有八百多辆车开进了淄河滩,有五百多家“安营扎寨”……</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屈指算来,我离开家乡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因工作、带孩的缘故,回去的很少,虽远在他乡,但我时时关注着家乡的变化,时时眷恋着那片故土。好在有网,能及时看到家乡的情况,近几年有关家乡的一些画面,都是从网上看到的,感谢互联网,感谢信息发布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故乡-北镇后</p> <p class="ql-block">最后,衷心的祝愿:</p><p class="ql-block">淄河明天更美丽!</p><p class="ql-block">家乡人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2025.4.19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