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假期前一天下午,熊熊大人发信息给我,“假期有演出,你自己玩吧。”,于是,在“在家躺平”和“出门看人海”之间反复纠结,直到春光透过窗户,狠狠给了我一巴掌,瞬间清醒。上网抢到了最后一张北京南站的车票,四年以后,再次踏上了北京的高铁。四年多的时光逐渐抚平了疫情的创伤,我抚摸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回想起那恍如隔世的三年。。。期间我的生活悄无声息的两次被按下暂停键,就好像一个人站在人群里,手中的行李散落一地,我又必须低下头一件一件的捡起,装进箱子整理心情。以今日心情写昨日旅途光景,已是我对旧时光所能掌握的最后的执念!</p> <p class="ql-block">四年之久,也曾几次想写这份路书,总又搁置,总是以忙为借口,其实,是不愿想起那段特殊的、令人心碎的日子。。。是的,大年初二匆匆逃回家,初三便报名进入发热门诊,到后来的新部门的成立,每天忙的不可开交,一直没有时间去整理这段刻骨铭心的旅行。新guan疫情持续了近三年之久,也曾因为奥密克戎使我们小区成了封控区,坐在窗前慢慢回忆起这趟旅行,其实,更多的是选择性逃避吧。</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冬天是一只猫🐱,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来回翻转。新疆是寂静,东北是热闹,云南是慵懒,西藏是日光倾城,那么,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心脏北京呢?</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天韩老师说,今年除夕国家博物馆有《红楼梦》大型展览,我抬头看了她一眼,“是吗?”,说的云淡风轻,内心早已波澜壮阔万马奔腾,国博、《红楼梦》。。。每一个名词都砸在我的心坎上,但是,武汉已经有了病例,安全吗?可以出行吗?心里没底,再说,怎么说服熊熊大人放弃去新疆看雪国列车而跟我去北京跨年。。。这都是问题。</p> <p class="ql-block">晚上和熊熊一起看电视,若无其事的说:“故宫600年,咱们去北京跨年吧,去吃故宫宴”!“那雪国列车呢?”“不够5个人不开团,算我们俩只报了4个”。这倒是实话,顺手打开手机给他看新疆的雪国列车未成团信息,然后咨询我家老baby,他🉑是我最认可的呼吸科专家,南南叮嘱“勤开窗、戴口罩,注意防护、可以成行”,于是,北京跨年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p> <p class="ql-block">Day 1</p> <p class="ql-block">大年二十九,熊熊早早就收拾好行李等我下班然后直奔高铁站。然额,火车开出去没多久,就收到“您预约正月初一的‘秀才说'因疫情原因故宫博物院闭馆……</p> <p class="ql-block">继而就是国家博物馆、恭王府、金山岭长城相继关闭,手机里不断传来退票的滴答声。。那心情,除了遗憾,更多的是恐慌。镇静下来就是改签,但是后面一周都没有余票,“既来之则安之”,一边安抚熊熊,一边安慰自己。既然所有的景点都关闭了,就根据疫情情况随时调整咯,大不了在酒店蹲上一周。</p> <p class="ql-block">去西二营民宿,地铁呼啸着穿梭在黑暗里,惨白的灯光洒在空荡荡的座位上。曾经抱怨的拥挤,如今却成了奢望,这份寂静如同阴霾,重重地压在心头,疫情改变的,不仅是出行的环境,更是每个人的心境 。</p> <p class="ql-block">Day 2</p> <p class="ql-block">除夕。没有鞭炮声,四周安静的出奇。这么多年,经常出去旅行,认床的毛病依然没有改善。早起的天光一笔一划刻画出北京冬天的模样。贼心不死,决定带着熊熊去恭王府看看情况,顺便去庆丰包子铺吃早点。连续两个闭门羹告诉我疫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路上行人不是太多,那就随便走走吧,那一年,大家还不熟悉一个网络名词~City walk!</p> <p class="ql-block">从恭王府去什刹海,经过长约600米的南官房胡同,这在老北京胡同里堪称“大部头”了。胡同两边建筑多为中国封建典型的官僚住宅,虽历经岁月洗礼,仍基本保持着老房子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大门口的圆闷墩儿石鼓告诉我这是一个武官的府邸,《吕氏春秋》记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其意为,尧舜为王时,曾在交通要道设有鼓和木牌,百姓可以击鼓求见,或是将自己的意见写于木牌之上。后来,“欲谏之鼓”的样式逐渐移植到门墩上,而“诽谤之木”逐渐演化为华表。与武官不同,文官门前的门墩改用箱型,造型可能源于文人经常使用的书箱外形、砚台和文官所戴官帽。</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家原是一个三品武官之家,现在作为一个民间四合院展览馆所在。清朝定都北京后,清政府按品级给官员分配房屋,如“一品官给房二十间,二品官给房十五间,三品官给房十二间”等,这为三品官员在南官房胡同拥有府邸提供了制度依据。</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依东西向胡同坐北朝南,呈矩形平面,由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围合中间庭院而成,形成内外院落。院落四周由高墙环绕,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正房位于四合院中轴线北端,是家族中长辈或尊贵成员的居所,室内空间宽敞,厢房位于正房两侧,东西相对,各为三间。东厢房居住晚辈或次子等,西厢房则可用于居住其他晚辈或作为书房、客房等。</p> <p class="ql-block">倒座房位于四合院南侧,与正房相对,一般用作仆人住所、客房或储物间等。倒座房的门窗多向北开,采光相对较差,现在作为民间艺术陈列展馆使用。</p> <p class="ql-block">在时光长河中,北京师范大学自1902年启航。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到独树一帜的师范名校,李大钊、鲁迅等鸿儒在此传道授业。百年的风雨洗礼,沉淀成如今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北师大独特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知识的摇篮,更是传承华夏文明、推动时代进步的文化高地。</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冬天真冷啊!后海的冬日,时光仿若倒回旧岁。冰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银镜,承载着多少老北京人独有的冬日记忆。一辆辆滑雪车穿梭其上,铁制滑板与冰面摩擦,发出尖锐又清脆的声响,和着人们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呼喊声,交织成一曲专属于北海冬日的交响乐。远处,白塔静静伫立,见证着这一年又一年冰面上的热闹,往昔盛景与今朝冷清,在这片冰面上交叠。。。</p> <p class="ql-block">银锭桥,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桥了吧😂在京城烟水迷离的什刹海,一座银锭桥横跨在前海与后海之间。它的身姿,宛如一弯沉睡的银锭,承载着古都悠悠的岁月,从明朝的晨钟暮鼓中走来,历经清代的繁华与民国的变迁,桥身的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历史的沧桑,这座长仅12米,宽不过7米小桥,在时光的洪流中稳稳屹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证着北京城几百年来的兴衰荣辱 。</span></p> <p class="ql-block">疫情,如同一层薄纱,悄然改变了后海往日的模样。曾经游人如织的湖畔,如今多了几分宁静。沿着银锭桥缓缓踱步,往日的喧闹隐匿在寂静之中,人力车稀稀疏疏地停靠在岸边,车夫们有的轻声交谈,有的静静等候。乘上一辆人力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老北京的时光之门。车夫操着一口地道的京腔,伴随着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开始讲述老北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当路过宋庆龄故居,车夫讲起这位伟大女性在这里的生活片段,曾经,这里是清代王府花园,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交替。1963 年,宋庆龄先生迁居至此,此后的十八载,这里成为了她为国家和人民奔波忙碌的“战场”,也是她心灵的栖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在后海悠悠的波光与老北京错落的胡同之间,有一座独特的建筑——朗行影业。电影《老炮儿》的重要拍摄地,在光影流转间,连接起了艺术创作与城市记忆。回想《老炮儿》,那些令人难忘的场景,主角们在楼前穿梭,言语交锋间张力十足,情节在这座楼的见证下步步推进。站在楼前,仿佛能看到六爷带着老北京人的倔强与担当,迈着熟悉的步伐走来。电影里的对话声、脚步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热血与情义的气息弥漫在这京味江湖。。。</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附近,有许多老北京风情的胡同,保留了不少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古朴的砖墙、色彩鲜艳的门窗,昔日熙攘的人流掩盖了这份美丽,你见过如此宁静的北京吗?</p> <p class="ql-block">阳光洒在古老的建筑上,光影交错间,勾勒出别样的轮廓。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与纷扰,冷清的后海难得的美丽,带着一丝寂寥,却也让我们明白,繁华会有时,在这暂时的冷清中,后海的韵味依旧,等待着再次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错过了庆丰包子铺的早点,又冷又饿,沿着什刹海漫无目的的走着,找一家饭店先填饱肚子。</p> <p class="ql-block">银锭桥旁边前海东沿烤肉季似乎还在营业,故宫宴、局气、四季民福都成了泡影,还有什么选择的资格,哪家开门吃哪家吧!</p> <p class="ql-block">再说,烤肉季是家有170多年店史的中华老字号,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旧时,北京城专卖烤肉的有三大家,即“烤肉宛”、“烤肉季”和“烤肉王”。现在,只有烤肉宛和烤肉季仍保持着老字号的传统优势,成为驰名中外的北京清真风味特色饭馆。烤肉季饭庄原名“潞泉居”,因店主姓季,俗称“烤肉季”经营的烤羊肉久负盛名,有“南宛北季”的口碑。</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熊熊大人还带着几分稚气,饥肠辘辘的他在认真点餐,听话的时候还是蛮可爱的,气人的时候也真能把人气死🤬</p> <p class="ql-block">据说,炙子烤肉有“文吃”和“武吃”两种。“文吃”是由后厨烤好后装盘上桌,食客细嚼慢咽;“武吃”则是食客手持“六道木”,围着炙子,一只脚蹬在长条板凳上,自己将腌好的肉摊在炙子上翻烤,边烤边饮酒。烤肉季的炙子烤肉是他家特色,将切好的羊肉片用十几种秘制料汁腌渍后,放在炙热的炙子上烤制,师傅凭借经验掌控火候和翻面时机,烤的过程中加入葱丝、香菜等,使肉香与调料味充分融合,端上来放在酒精炉上温着吃。</p> <p class="ql-block">这芝麻烧饼夹着热热的烤羊肉,香迷糊了。烤肉季的麻豆腐是颇具特色的老北京清真菜品,麻豆腐是制造绿豆粉丝和淀粉的下脚料 。将发酵后的豆汁用火烧开,经布过滤,布上控净水分的就是麻豆腐,以羊油炒制是关键。菊花豆腐则是一道造型精致、考验刀工的菜品。豆腐入口嫩腻、软滑,搭配清甜的肉汤,在这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一股暖意。</p> <p class="ql-block">N95口罩有售!当时的N95堪比乱世黄金,虽然疫情终将过去,但N95口罩在那段特殊时期所承载的意义,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这段历史的一个独特注脚。</p> <p class="ql-block">人在旅途,我们如逐梦的飞鸟,振翅太急,灵魂遗落。疫情的阴霾下,时光仿佛按下慢放键,这才惊觉,需放慢脚步,提醒我们等一等灵魂归位,抬头看一看身边的风景,去拥抱生活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家四合院,向里探了探头,没敢进去。说是四合院,更像大杂院,多家共用空间,人均居住面积有限。院子里私搭乱建现象也不少,进一步压缩公共空间,不少四合院年代久远,下水管道等设施老化,排水不畅时有发生。像冬季供暖,有些地方可能无法像现代小区那样稳定、高效,还得自想办法补充取暖。。。</p> <p class="ql-block">但多数胡同四合院位于城市核心地段,周边配套成熟,离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近,满足日常需求 ,胡同生活邻里互动频繁,人情味浓,守望相助,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难能可贵 。他们在四合院的树荫下纳凉,在胡同口唠着家常。传统的曲艺声、叫卖声,交织成老北京的烟火气,这里有最地道的豆汁儿焦圈,有世代相传的手艺。他们骄傲于这充满韵味的生活,在皇城根儿的庇护下,延续着平凡又珍贵的老北京风情。</p> <p class="ql-block">1999年4月,在北京朋友家住了一周,听她讲的最多的就是大栅栏(北京人念大shi le)和斜街。她大概想不到,多年以后我站在斜街想她了吧!</p> <p class="ql-block">大清邮局门口的“童子投信”铜像和仿古邮筒很有特色,邮局出售邮票、明信片等,可收寄普通信件。有仿清朝风格专用邮戳,还提供“写给未来的信”服务。那天的我也一定不知道,今天的我会以今日之心情记录那日光景。如果恰好写给今日之自己,又会写些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一部镌刻着岁月的史书,钟楼鼓楼是其上熠熠生辉的篇章。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元明清的记忆,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诉说着华夏都城的传奇,每一声晨钟暮鼓,都让这份珍贵愈发厚重。</p> <p class="ql-block">申遗成功,是对它们承载千年文化的加冕。它们是城市记忆的锚点,串联起老北京的烟火与庄重。将往昔岁月凝固成永恒的风景,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古都文化、历史底蕴的窗口,承载着一座城、一个民族的深深眷恋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东不压桥,这名字好玩吧😅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是前海之水入皇城后的第一座桥,也是地安门往来东西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北京交通发展变迁。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朝扩建皇城,北墙压在西压桥上,东不压桥因为离皇城有一段距离,所以称“不压”。</p> <p class="ql-block">半敞开的大门,空空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春風書院里没有读者,没有沙龙,也没有咖啡香,据说,这里最早是一座尼姑庵,<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可以追溯到乾隆十五年以前,2009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span>现在是春风习习和咪咕云书店联名的。</p> <p class="ql-block">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曾名罗锅巷,乾隆十五年改称南锣鼓巷,距今已经740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南锣鼓巷被评为“全球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四大特色商业街区”之一,最鼎盛时,日人流量突破10万,吆喝声、叫卖声与蓝天下的鸽哨相互应和,烟火气十足,如今的南锣鼓巷“门前冷落车马稀”,古巷入口处有工作人员站岗,大部分商铺闭店休息,曾经热闹非凡的街巷冷冷清清。</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告诉我东交民巷是一条胡同,我保证不打死你,因为它是北京最长的胡同,也是最不像北京胡同的胡同。</p> <p class="ql-block">在元代的时候这里称江米巷,属南熏坊,位于元大都的南城墙外面,主要是贩卖南方运送到北方的粮食。到了明代,朱棣同志扩建北京城,江米巷被收进北京城,因距离紫禁城很近,许多重要衙署、寺庙和王府便建在此处,还建立了会同馆接待外国使团。晚清时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的使馆建在此处,“江米巷”改称“侨民巷”,后渐渐被叫做“交民巷”。</p> <p class="ql-block">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这里签订后,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东交民巷被改名使馆大街。 新中国成立后: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历史使命彻底结束,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p>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饭店的前身是西班牙使馆,1901年清政府就是在这跟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据说是因为西班牙不在八国联军中,属于中立国,在这里签约各方都比较好接受。</p> <p class="ql-block">这座非常有特色的建筑是法国邮政局旧址,法国人的浪漫和精明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这里是使馆区,肯定少不了信件往来,于是,法国人便在这里开了邮局,旁边就是他们的大使馆,也是整个东交民巷最大的使馆。</p> <p class="ql-block">这座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是圣弥额尔天主堂 ,是北京地区最小的一座天主教堂,具有浓厚宗教氛围和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从东交民巷出来,继续溜达到前门大街,就现在来说,我这条city walk路线也堪称经典。</p> <p class="ql-block">曾经,前门是人们春节游玩打卡的热门之地,欢声笑语回荡在古街小巷。如今,只有为了过春节精心布置的景观默默伫立,在清冷的风中似也染上了孤寂。大红灯笼依旧明艳,却少了穿梭其间的张张笑靥;精巧的生肖造型栩栩如生,可观赏之人却寥寥无几。</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正阳门下,那些精心布置的灯饰依次亮起。暖黄的光,在往昔,是烘托节日的热闹氛围,而如今,却衬得四周愈发寂寥。</p> <p class="ql-block">大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晃动,光影摇曳,似在无声叹息。曾经,它们与如潮的人群相映成趣,是团圆喜乐的注脚;可此刻,街道空旷,只有灯笼的光自顾自地洒落。</p> <p class="ql-block">除夕之夜,我站在正阳门下,发了一条朋友圈~往年,团圆即欢喜,今年,平安最欢喜!</p> <p class="ql-block">出了过街通道,有几个人在排队进入天安门广场,不知道从何时起,进入广场需要查验证码。冬日的风,带着丝丝寒意,吹过人们的脸颊,也吹动着大家焦急的心。队伍里,有人不停地跺着脚,试图驱走寒冷与烦躁;有人不时掏出手机,看着那小小的屏幕,眉头紧皱,似乎在懊恼疫情的肆虐。</p> <p class="ql-block">除夕夜,风在大街小巷撕扯,似要把这夜的冷清都搅动起来。我裹紧衣裳,脚步匆匆,在空荡荡的街上前行,平日里热闹非凡的天安门广场,此刻也透着股清冷劲儿。</p> <p class="ql-block">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游客的说话声和巡逻队员的脚步声,在空旷中显得愈发孤寂。路灯昏黄,拉长我的影子,像个沉默的旅伴,该是阖家团圆吃年夜饭的时候了。</p> <p class="ql-block">本以为要在冷清中潦草对付这顿年夜饭,却意外寻得一家亮着暖灯的食铺~华天二友居肉饼店,北京颇具人气的老字号餐馆。一口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以劲道面条搭配黄瓜、萝卜等时蔬丝和浓郁炸酱,竟然吃出了团圆的味道。小葱拌豆腐、宫保鸡丁,招牌肉饼更是鲜香可口,香酥多汁。在这特殊时刻,能有这样一方温暖天地,一口热乎饭菜,心中满是满足。这不仅是果腹之食,更是疫情阴霾下,生活给予的珍贵温柔,让这个除夕夜有了别样的暖与甜。</p> <p class="ql-block">Day 3</p> <p class="ql-block">庚子初一,颐和园中别样静谧。由于疫情影响,旅游业所有室内项目停止营业,外地游客也被挡在了家里,本地土著更不会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游玩,只有我们这群已经在路上的人,默默的欣赏着颐和园户外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以前,踏入颐和园,如置身人海。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片湖光山色前,都挤满了游客。总想1拍一张心仪的照片,却总因身旁涌动的人潮,让画面布满瑕疵。那时的我,满心抱怨,嫌弃这人山人海破坏了景致的美感,憧憬着人少的日子,能尽情用相机定格颐和园的绝美。</p> <p class="ql-block">如今,颐和园一改往日喧闹,园内游人稀少,四下一片静谧。我站在这熟悉又陌生的风景里,手中的相机却怎么也举不起来。原来,让我失去拍照兴致的,并非人潮,而是心境。往昔虽抱怨人多,可那份热闹里,藏着人间烟火,藏着节日的喜庆。或许,美好总在失去或即将失去时,才愈发显得珍贵。</p> <p class="ql-block">国内石舫很多,最出名的可能就是颐和园的这个清晏舫了,意思就是河清海晏,万年不覆。当年乾隆为石舫赐名,借“河清海晏”寓意江山太平,“万年不覆”祈愿清王朝统治如石舫扎根基石般永远稳固。可世事难料,清王朝终究没躲过覆灭命运。</p> <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石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重建时慈禧太后将二楼改为西式楼房,还装上了彩色玻璃,成为颐和园唯一一个西式建筑,每当下雨天,慈禧太后就坐在二楼画舫里欣赏这一湖烟雨,宛若到了江南。</p> <p class="ql-block">那年,乾隆皇帝为表孝心,决定在瓮山圆静寺旧址上兴建“大报恩延寿寺”,为皇太后钮祜禄氏甄嬛嬛嬛祝寿,同时以此为契机进行园林建设。乾隆十五年(1750年),瓮山坡改名为“万寿山”,西湖改名为“昆明湖”;乾隆十六年(1751年),万寿山昆明湖被命名为“清漪园”,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工程全部完成。</p> <p class="ql-block">原计划修建九层延寿塔,仿杭州六和塔形制,是大报恩延寿寺组成部分。乾隆十六年(1751 年)动工 ,乾隆常来察看赋诗。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建到第八层时将建成却坍圮,后全部拆除,改建成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于1860 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可恶!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慈禧太后下令按原样重建,此次重建花费 78 万两银子,是颐和园里最大工程 。</p> <p class="ql-block">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向来坚信世间万物皆由物质构成,然而,在这特殊时期,当目光触及颐和园佛香阁内那尊千手观音像,心中竟也涌起别样情愫。那庄严神圣的姿态,似有无形力量。也并非就此动摇信仰,只是在灾障横行、众生受苦的当下,这尊佛像成为了美好祈愿的寄托。愿它所代表的慈悲与庇佑,能化作人们心中的勇气与力量,愿这世间的灾障早日如烟云般消散,每一个生命都能重归安宁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一处独特的佛教建筑景观 ,依据佛教经典构思建造,象征着佛教中的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它依佛教经典而筑,凝聚着古代匠人的巧思,将宗教的深邃与园林的雅致融为一体。每一处飞檐、每一方砖石,都镌刻着历史的履痕,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信仰的力量,吸引着人们去叩问、去探寻那跨越时空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冬日,圆明园的遗址在寒风中肃立。落日缓缓西沉,余晖如纱,轻柔却又带着几分沉重,披洒在那断瓦残垣之上。</p> <p class="ql-block">那些破碎的石柱,沉默地矗立着,在余晖下勾勒出沧桑的轮廓。光秃的树木,枝桠在冷风中瑟缩,似在低诉往昔的繁华不再。地面上,残砖碎瓦凌乱散落,被夕阳染成一片昏黄,宛如岁月凝固的泪痕。</p> <p class="ql-block">空气中弥漫着清冷与寂静,每一寸砖石都浸透着历史的伤痛。那曾经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皆已消逝在时光与战火中,只留下这满目疮痍,在冬日的苍凉里,无声地承载着百年的屈辱。</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景区的大水法遗址曾是乾隆年间精心打造的欧式园林景观核心,以壮观喷泉著称。北侧的高台西洋钟楼式大殿远瀛观,是1783年添盖的,曾是香妃的寝宫。乾隆皇帝为讨香妃欢心,按其身材承做了西洋式镀金铜床、西洋浴缸等西洋家具。但这里距离大水法太近,噪音和潮湿让香妃难以接受,没住多久就搬出去了。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大肆破坏,精美的建筑沦为残垣断壁。如今遗址虽只剩石块,时刻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p> <p class="ql-block">怀揣不安,时不时拿出手机看高铁信息,北京到河北的城际关闭,表示疫情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估计是许多出行的乘客都退票了吧,竟然刷到了大年初二的回程票,赶紧改签。韩老师本来带女儿去瑞典,没出国门被滞留在北京,赶紧通知韩老师,缘份使然,竟然签到了同一车厢的隔壁座位。</p> <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中,给房东小姐姐打电话,“新冠疫情肆虐,医院通知回去加班,提前退房,后面几天的房款按违规可以不予退还”,小姐姐说“注意安全”,随后,手机提示“完成交易-1992元”,落日氤氲着水汽,北京的冬天仿佛不那么冷了。</p> <p class="ql-block">谁说北京没有海,这一片橘色的落日映在湖面,便是北京最美的海!</p> <p class="ql-block">吃了定心丸,中午的那一点点零食早就消化光了,不敢再去市中心,就在海淀附近觅点食吧。图书城门口空无一人,路也显得分外漫长。记得前面有一家东来顺,再不济隔壁的麦当劳应该开门吧。这时候,从地下通道上来一个小姐姐,她看见我们的瞬间开心的叫起来,她说,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看见行人了。</p> <p class="ql-block">小姐姐去了隔壁的麦当劳,我们选择了东来顺,如果是平常,我可能会约她共进美食,特殊时期,彼此保持距离也是最起码的礼貌。</p> <p class="ql-block">虽然有点冷,还是找了靠门口的位置坐了,偌大一个火锅店只有稀稀拉拉几桌,虽已饥肠辘辘,却也食不知味,还是不能做到坦然面对一切苦难。</p> <p class="ql-block">Day 4</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下午的高铁,约了韩老师母女天坛祈年殿碰头。</p> <p class="ql-block">韩老师的心是真大呀,让小丸子在那看行李,自己逛去了,叮嘱熊熊陪小丸子,我去找她。</p> <p class="ql-block">天坛祈年殿 。它位于北京天坛公园内,是天坛的主体建筑 ,也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 。祈年殿呈圆形,蓝色琉璃瓦象征蓝天,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 ,中间4根龙井柱代表四季,12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12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 ,合起来24根代表二十四节气 ,加上柱顶8根童柱,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 ,不得不赞叹,我那迷人的老祖宗啊!</p> <p class="ql-block">圜丘,天际下的祭天圣坛。踏上这神圣之境,仿若能听见往昔帝王祭天的庄严乐章,能看见缭绕的香烟与虔诚的身影。这里,是人与天对话的地方,是古代哲思中“天人合一”的具象呈现。站在天心石上,风声、人声交织,似是天地间的密语,深深感知到历史的浩渺、文化的深邃。</p> <p class="ql-block">韩老师已经溜达到圜丘,她似乎永远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就喜欢她这个性,和孩子们汇合之后,终于踏上了回徐州的高铁,结束这场永远不会忘却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天使的我们就是这场战役的主角,我们站在风口浪尖,逆风而行……</p> <p class="ql-block">人生不是一部好莱坞电影,大起大落之后总会有圆满的结局。大年初二,我、熊熊还有韩老师母女一同踏上了回家的列车,整个车厢只有我们四个。回程的路上便接到了医院“全员停止休假的通知”,翻开朋友圈,同事们纷纷发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p> <p class="ql-block">总觉得,每个生命都是发光的,我读着,珍重着。此去经年,雪爪鸿泥,能微笑着写下这段旧时光的旅行,坏壁旧题,去日虽留痕,来日最可期。或许,从某年某月的那一刻起,我又重新对世界充满勇气。</p> <p class="ql-block">疫情总会过去,太阳☀终究会出来,只要我们愿意相信,只要我们等,等到口罩摘下的那一天,我们脸上拂着笑,我们走在大路上,连头发丝儿上都是阳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人生本就如此,上坡有时,滑行有时,艰难有时,得意有时。每一刻都是自己的修行,所以,不必着急,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