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塘岛位于舟山定海西南部,与宁波隔海相望,随着舟山跨海大桥通车以后,这座曾经的海岛变得非常便利。</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美篇带你云游金塘,去逛逛金塘的柳行街和大丰老街…</p><p class="ql-block">↓从定海东西快速线出舟山西,车行前往金塘路上…</p> <p class="ql-block">金塘镇地处定海区西南部,东临册子水道与双桥街道、盐仓街道隔海相眺,东南、南、西南与宁波市北仑区大榭街道、霞浦街道、新碶街道、戚家山街道隔海相望,西与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蛟川街道隔海相眺,北临灰整洋,东北由舟山跨海大桥西堠门大桥与岑港街道相连。区域总面积110.6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金塘镇辖区户籍人口40090人。</p><p class="ql-block">唐元和四年(809年),属县望海镇。2001年7月,沥港镇、山潭乡、大丰镇合并设立金塘镇。</p><p class="ql-block">截至2021年10月,金塘镇辖13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在金塘服务区留影</p> <p class="ql-block">柳行村是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下辖村。2022年1月,入选2020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p><p class="ql-block">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这里是远离商肆鳞集的柳行村,</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里,动人的时光悠久而恬淡。</p> <p class="ql-block">↓柳行村</p><p class="ql-block">柳行古称柳巷,相传因村边河岸柳树成行而得名,方言“巷”“行”同音,遂称柳行。</p><p class="ql-block">踏入清代有记载的舟山金塘镇柳行古街,“清明上河图”缩影般的静雅村貌展现眼前。或许在这儿,您可以了解到金塘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位于金塘东南部的柳行村古建筑资源丰富,以柳行古街为核心,是舟山群岛一个典型的具有海岛乡村文化特征的古巷集市。迈步柳行古街的青石板路上人影稀少,两侧店铺门扉紧闭。前不久李花节时,这里可是游人如织,各家店铺都人潮涌动,叫卖着金塘麻饼等各种土特产,很热闹啊,可就像李花的花期,说谢就谢了…</p><p class="ql-block">↓柳行街俯瞰</p> <p class="ql-block">金塘河上游的柳行片区域是柳行—大丰小盆地人类生活最早的区域,1984年柳行、傅家山等处出土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及大量的印纹陶片等文物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此蕃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宋前的柳行—大丰小平原的大部分区域都是海域,远航的帆船可以直达三江口的太平桥附近,并在此形成了一个小商埠,1968年在三江口河道中发现的帆船大桅杆和1993年在附近民居下发现的两甏隋五铢钱和唐开元通宝、乾元通宝古币等均证明,在隋唐时期,这里已是海上航运的热闹小港湾。</p> <p class="ql-block">↓看这个柳行古街的记载,其旧称:柳巷,说明一个事情,那就是在古代河两岸柳树颇多。</p> <p class="ql-block">柳行街位于金塘岛中南部,是一条典型的水乡古街,街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自三江口,西南至瑞生堂,长约300米,宽3-5米,以金井桥和周家桥为界,分为上中下三段。</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街,发现了不少老建筑,应该都是清代民国左右的,很多都是沿街商铺,街拍好去处,很出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这些建筑当中,还依稀可发现此地旧时之繁华痕迹,一路走下来,看到了一个金井坊,应该算是有故事的地方,可惜的是,在该地没有看到什么牌子对其解说。</p> <p class="ql-block">↓做金塘麻糍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面河筑屋,街桥相连,这里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及民国时期海岛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历史底蕴悠长厚重。</p> <p class="ql-block">先民吉地、古寺门前、三江汇流,就此催生了俗称“半边街”的柳行老街。</p><p class="ql-block">柳行街地处金塘河西北岸,依河而建,路面清一色由石板铺就。旧时河岸遍植杨柳,与街市的粉墙黛瓦相夹而成为“柳巷”。</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柳行街沿河街面多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楼下开店、楼上住人,曾有店面90多间。柳行街集市因河而兴,清初有大陆商人在三江口开设木行,一些个体商贩用船从内地贩回日用百货、烟酒糖果、丝绸棉布等商品在河边靠泊,摆摊零售,遂成金塘三大自然集镇之一,几乎齐备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所需要的各类店铺。</p> <p class="ql-block">↓柳行古街,三百多年四合院,导航到金塘金井庙直达…</p> <p class="ql-block">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柳行街10号、17号、21号、39号、57号等建于民国年间的商铺,已经列入近现代史迹类不可移动文物名单;金塘河上的金井桥和柳行街28号、柳行路九弄1号、六弄40号民居和十弄14号“司马第”等清代建筑已经列入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名单。</p> <p class="ql-block">↓昌占五世</p><p class="ql-block">柳行路6弄29号</p> <p class="ql-block">柳行街8号的唐定甫“五福堂”药店、12号的陈晓文“瑞生堂”药店、20号的陈承继“永和祥”南货店、28号的陈瑰馨“滋德堂”中医馆、32号的陈舜馨“宝和钱庄”、57—58号的陈友庭西医“保民医院”。</p><p class="ql-block">↓柳行街28号的院墙</p> <p class="ql-block">还有陈伟生外科诊所、徐进昌“徐元德”布庄、陈甫成“陈冶懋”南货店、徐常生南货店、陈文儒“建业商店”、陈根财“永丰猪行”、徐修亨杂货店、吴定兴剃头店、陈家友皮革店、张岳鸣蜡像店、徐林香银匠店、陈蛟流鞋店、傅元兴染坊、陈松照豆腐店、园梅棉布、协茂食品店,棺材店、锡箔店、纸塑店……</p><p class="ql-block">老街的点滴早已烙印在当地老人的心底。</p> <p class="ql-block">↓柳行街民居院落中的石凳</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内</p> <p class="ql-block">↓徐家“司马第”</p><p class="ql-block">有三四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是定海乡村唯一遗存的官邸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佑堂”陈家老宅</p><p class="ql-block">是海岛典型的融入儒家文化的传统民居</p> <p class="ql-block">巷子仍然幽静</p><p class="ql-block">旌旗仍然招展</p><p class="ql-block">柴米油盐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是最家常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古街生活气息浓郁</p><p class="ql-block">在古街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守着祖辈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才是最动人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大柳河畔的柳行街57号</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金塘第一家古典民宿</p><p class="ql-block">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住宿体验</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空寂的古街上,寻得一份难得的闲适:河畔垂柳依依,嫩绿的枝条轻抚水面;清波微漾,两只野鸭悠然游过,荡起圈圈涟漪,在阳光下泛着碎银般的光泽…这般景色,倒比那些游人如织的水乡古镇更显韵味——少了喧嚣,却多了几分江南原本的灵气!</p> <p class="ql-block">↓春江水暖鸭先知…</p> <p class="ql-block">↓金塘腹地,有一条被称为金塘的母亲河,那就是大柳河。大柳河发源于仙人山、纺花山和长沙岗等山麓,以两股溪流汇聚于仙居的中弄方式,形成一条全程16.5千米长河,呈东北—西南走向,流经柳行、大丰,至大浦口入海。故称大柳河。</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半边街遗址</p> <p class="ql-block">柳行街的中心</p><p class="ql-block">是地处上街和下街分界处的金井桥</p><p class="ql-block">位于半边街的金井桥</p><p class="ql-block">横跨柳行河</p><p class="ql-block">建于清朝初年</p><p class="ql-block">古朴典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井桥,从其痕迹上来看,应该是一座具有年代的古桥。</p> <p class="ql-block">金井桥位于柳行半边街,横跨柳行河。建于清初,因旁有金井庙又名庙桥,康熙《定海县志•金塘山图》有标注。东南—西北走向。桥面由长方形石条铺成,两侧均刻有“金井桥”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金井桥原名望仙桥,因能在桥上遥望仙人山得名,后因河对面建有金井庙而更为今名。金井桥横跨大柳河,长10.9米,宽2.1米,桥面由长方形石条铺成,桥墩由长石条堆砌而成;桥栏每侧分别有5个望柱,栏板两侧均刻有“金井桥”三个繁体字。</p> <p class="ql-block">桥的另一边,看到了一个楼,一侧的旁门上有写着“昌占五世”,此地应该是陈宅,该处陈氏应该于清雍正年间从镇海澥浦迁入,字辈排行为“口,士学召铭贤,国家隆鼎映,宁维绍一时,祖德大可成,光明益礼让,万世人景仰”,“士”字辈迁入,至“维”字辈已传十三代。</p> <p class="ql-block">↓这个“水绕龙”,还是颇有寓意的。</p> <p class="ql-block">↓金井桥畔金井庙</p><p class="ql-block">过金井古桥后,就到了金井庙,据传里面供奉的是郭子仪。根据光绪《定海厅志》载:“金井庙始建望仙桥东,后改建于金井桥南。嘉庆七年,复廓大之。道光六年,里人陈绍庭募资重修。”</p> <p class="ql-block">金井庙</p><p class="ql-block">兴于清朝乾隆年间</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忠臣郭子仪而建</p><p class="ql-block">1949年时</p><p class="ql-block">曾因战火被炸毁</p><p class="ql-block">经过抢修才有了如今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文献里还留有《金井庙碑记》,记述了金井庙自康熙年间至道光年间的修建历程,该庙主祀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始建于金塘望仙桥东,后经徐允才、郑大用、陈大桂、金渭壁及大桂之子凌渊乡贤主持修缮。乾隆年间凌渊之弟:毓麟管理庙产,嘉庆七年(1802年)扩建庙宇,但仍不太完善。道光年间因年久失修,陈绍庭捐资重修,于丙戌年腊月竣工。碑文通过记载历代修建者及修缮细节,彰显地方民众尊崇忠烈、传承文脉的集体记忆,并期冀通过立碑使庙宇功绩永存后世。</p> <p class="ql-block">据《金井庙碑记》记载,该庙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主祀唐代军事家郭子仪。嘉庆七年(1802)重建,道光六年(1826)集资重修。</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岛上开始兴起“东岳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十至十五,举行庙会和游神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太平。其中,规模最大的“里庙会”即在金井庙举办。</p><p class="ql-block">里庙会范围甚广,参与者有大鹏安庆会、沥港西安社、穆岙振兴会、樟树岙长生会、西堠福禄会、东堠锦春社、小岙八仙会、兴丰太平会、河南文英会,以及缀春社、南平社、天宝老会等会社。庙神巡游时,自柳行与山潭交界地的东岳宫启程,由“金塘开山”祖姓“沃家老龙”领头,在柳行、山潭、沥港巡游三日,至二月十五结束,夜宿普济寺或化成寺。</p> <p class="ql-block">在民国时期,金井庙此地为第五区区立一成小学校,供附近子弟上学。</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侵占舟山以后,舟山百姓民不聊生,柳行老街也从此市面凋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柳行老街渐趋复兴,但后来柳行区域商业中心逐渐转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衍生出新的柳行路。所幸,在近几年新农村建设风潮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程的背景下,柳行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桥梁、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进入民众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金井庙旁以前就是普济寺,这个是老的普济寺,金塘的普济寺始建于后汉乾祐元年赐今额,南宋江湖派诗人高翥(1170~1241)曾作《昌国县普济寺小亭诗》,现在旧址已为风景秀丽的大柳公园,寺庙其早已搬迁到金塘镇沥大县西佛岭旁。在晚清民国时期普济寺里出了一个大和尚:果如。</p> <p class="ql-block">果如少时,因家境贫困出家柳行普济寺,住持和尚见其聪明伶俐,每晚教以读书练字绘画,不久擅书法和画梅。年稍长,任普济寺知客僧。20岁出外云游,求教佛理和书画,30余岁回浙,任奉化雪窦寺方丈。清朝时曾奉召至北京谒慈禧太后,封为国僧,赐袈裟、龙钵、玉印、玉佛各1件,宫藏经书数百函。回雪窦寺升为大方丈,建藏经楼及法华殿各1幢。溪口蒋介石生母王采玉拜果如为师,常携子前往礼佛。众僧尊崇果如出身,奉普济寺为雪窦寺下院。</p> <p class="ql-block">民国6年(1917)圆寂,终年64岁。蒋介石曾多次来到普济寺参拜果如遗像。</p> <p class="ql-block">看到个大池塘,也不知道这口池塘是否就是旧时普济寺的放生池呢?</p> <p class="ql-block">↓大柳公园</p> <p class="ql-block">“移步皆是好风景”,这里,就是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大柳公园了。舒适宜人的田园生态环境,精心种植管理的李子基地,独具一格的乡村画卷缓缓向你展开。</p> <p class="ql-block">金塘大柳公园配套设施有草坪、卵石滩、游步道等供村民健身锻炼;建设了观景桥、休闲小亭子、普济寺钟楼、景观树阵、荷花池等供村民休闲娱乐;建设了车行道路方便村民出行;改造了新普济寺作为景点供人们参观,为辖区居民提供了闲暇、娱乐、健身的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景观墙</p> <p class="ql-block">观景桥、休闲亭</p><p class="ql-block">赏心悦目的动人风景令人留恋</p> <p class="ql-block">↓公园廊亭</p> <p class="ql-block">↓警钟</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的柳行</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的柳行</p> <p class="ql-block">↓灯火阑珊柳行古街</p> <p class="ql-block">新丰社区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西部,由西丰、新建两村联建。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居民1700户,常住人口4304人。</p><p class="ql-block">新丰社区现有耕地面积3111.9亩,山林面积5800亩,社区产业结构以农为主,是该镇主要产粮区之一。另有百作工匠560多人,常年外出各地从事木工、泥水、油漆等手工行业。</p><p class="ql-block">社区的柏树湾井有300多年的历史,井水味甘,遇旱不枯。 舟山著名旅美侨胞方惠成、旅港同胞方树根、方浩然先祖均居于此。</p><p class="ql-block">↓新丰社区大丰全景图(手机横过来欣赏)</p> <p class="ql-block">金塘大丰街,这条成于清末民国初年的老街,藏着许多“秘密”!</p><p class="ql-block">大丰街位于金塘岛西南部大象地自然村,西起侨兴路东侧,东至大丰农贸市场,长500米,宽约3-4米,因旧时是大丰片的商贸中心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大丰老街西街一角</p> <p class="ql-block">因为地理环境、人口来源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旧时的金塘岛分大丰、沥港、山潭、柳行四个区域,也曾设有四个乡镇,能够通过不同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生活区域,也曾有人这样总结说:“沥港人像沈家门人,大丰人似定海人,山潭偏沥港、柳行偏大丰。”</p> <p class="ql-block">1992年5月,柳行乡与大丰乡合并成立大丰镇,2001年7月,大丰、沥港、山潭三乡镇合并建立金塘镇,但各区域的生产方式、产业布局、地域文化和人文性格仍旧保持明显差异。其中,大丰是历来的政治中心,沥港则是自古传承的经济中心。</p> <p class="ql-block">↑大丰街23号商铺</p><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的金塘岛分南北两个独立的海岛。当时的东堠至穆岙一线是一片可以通行船只的浅海。后来,由于泥沙淤积,涂泥上涨,两岛逐渐连为一岛。金塘地名的由来,源于五代十国时期海岛居民的围涂造田历史,因当时的先民在滩涂区域垒石成塘,捍卤蓄淡,让昔日的盐碱荒滩变成了沃土良田和鱼米之乡,故称为金塘,“金塘”之名由此成为有史记载的我国最早海岛海塘名称。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以金塘岛为主岛设立定海县(今镇海)金塘乡,“金塘乡”也由此我国最早以海岛海塘名称得名的政区名称,舟山人民以岛为基,向海而生的鲜活见证,开发海洋、沧海桑田的历史印迹。</p> <p class="ql-block">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旧时金塘岛的发展先从沥港、柳行和蛤蜊岙等海边小山岙起步,后随岛屿面积的不断扩大而向大丰区域推进。大丰区域的集市中心——大象地,并非曾经生长有大象之地,而是“大洋地”的谐音歧化,意为曾经的海水浸没之地,清光绪《定海厅志》也载为“大场地”。</p><p class="ql-block">有史可考的大象地老街的街市历史源于明清两代三次海禁之后的清康熙年间,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因大丰区域的农业发展而兴。康熙二十年(1681),金塘原住民陆文韬率先冲破海禁迁回老碶头并建大浦口航埠。此后,返乡重建家园或新上岛拓荒垦殖的岛民日渐增多,大象地因依山临河,地域开阔,以及离渡口较近的地域优势而发展成为农贸产品的集散地,各条卵石村道从此向周围辐射。</p><p class="ql-block">大象地老街原在大丰街的西半段,近400米长,以石板铺路,分东街、中街和西街三段,两侧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楼上住宅、楼下商铺,沿街店面房屋计130多间。旧时大象地老街的中心是西街的干大圣庙。干大圣庙始建于元代,祀元代昌国州同知干文传。干文传(1276—1353),字寿道,号仁里,晚号止斋,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元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延祐四年(1317)任昌国州同知。干文传在舟山任职六年。其间,勤政爱民,兴教育,柔顽犷,解盐民受虐之苦,深受百姓爱戴。干文传转任时,舟山百姓“遮道攀车,如失父母”,经金塘航海相送。为纪念他的功绩,金塘和紫微民众建庙以祀。明永乐初年(1403),舟山城居民又分金塘干大圣庙香火,于城内北大街新建干大圣庙。金塘干大圣庙在明末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葺新,附近区域逐渐成为商业集散地。清末干大圣庙失火,后在原址建大丰电影院,现已择地钟家岙另建新庙。</p><p class="ql-block">↓大丰街老宅墙门</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大象地附近市肆骈列,颇为繁盛。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地人王锡卿在大象地开设“王泉昌卿记酱坊”,后有蒋和生豆腐作坊开张;四十年代,又有包林根豆腐坊、王贵生染坊、包阿云弹花店、苏家店跟邵瑞英轧花店和邵金堂、邵奇发打铁铺等开工。1947年,乐阿泉等两户在大象地兴办织布厂,置有织布机6台、雇工12名;大丰五份头薛贞元开机作碾米厂,置有17.64千瓦和5.88千瓦碾米机各1台,随后又有大象地“和记米厂”开业。</p><p class="ql-block">↓大丰街上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夕,大象地“主要商店有“永茂棉布店”、戴阿存“公泰行”、谢长寿“三和行”、章阿定“源大行”、方宝兴“永泰行”、徐汝谨“正和行”等5家经营干鲜水产品的鲜咸货行,“长兴”“长建”“戴兴”等3家杂货店,“兴和”“永兴”2家南货店,“养元堂”“三心堂”“济生堂”等3家中药店,包玉定“栈房”,陈福庆照相店,“昌昌”“方小庆”铁匠店,还有方纪林、薛金泉等几家百货日杂烟酒店和王台甫、王宝兴开设的贳器店,以及饮食、小吃、水作、糕饼、理发、印染、箍桶、棺材、人力车修理等40多家店铺。其中,大丰街71号、78号、83号、89号和91号等建于清代商铺已经列入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大丰街23号、26号和63号等建于民国年间的商铺已经列入近现代史迹类不可移动文物名单。</p><p class="ql-block">↓大丰街上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除坐商外,流动商贩日渐增多,均在干大圣庙前自由结集、沿街设摊。民国间既有贩卖仔猪、木材、毛竹等外地商贩,也有大丰围屏村郑桂泉般的土法染布师傅揽活,当然更多的是本地乡民自产蔬菜、豆类、瓜果、鱼虾贝类等水产品入市交易。每逢二月“东岳会”、夏收后“秋戏”和六月“金塘李”上市,老街内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p><p class="ql-block">↓大丰市场</p> <p class="ql-block">旧时,每年农历二月举行“东岳会”(又称太平会)是大丰区域最热闹的节庆活动。庙会以干大圣庙为中心,庙会开始前先上演三日三夜的庙戏,邀请宁波、镇海和绍兴等地戏班,上演《天官赐福》《空城计》《枪挑小梁王》《铁公鸡》《挑滑车》等传统戏目。庙戏结束后,紧接着开展巡街活动,仪仗开道,龙灯、船鼓、高跷、台阁等相随,一路民乐伴奏、鞭炮齐鸣,上千人簇拥着干大圣像启程,以张家桥为界,浩浩荡荡地在大丰范围内走村串巷巡游三日。庙会期间,各家店铺争相为庙会祭祀、演戏、巡游提供赞助,同时也全力备货营销。趁着人流密集、生意兴旺,远近民间艺人也各自占场开唱,肚斗岙竺富定、卫平岙张永豪、金岗川王阿品、大浦口徐善庆等人的“唱蓬蓬”、《钉鞋记》《双兰英》《药茶记》《林子文》《石脸图》等节目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人民政府设金塘供销社于中街,个体商店或衰落,或转并为合作商店,只留下老街的建筑依旧。1986年后,允许个体运销贩卖、开店经商,老街上的个体商业再度兴起,并又在大丰电影和原金塘中学、原大丰中心小学之间的空地上壮大成固定的农贸市场。1995年,当时,简易的市场和狭窄的老街已无法容纳日益蓬勃的商品交易需要,当地政府投资将市场移至东街槐花树前,因为农贸市场和金塘中学、文化楼的关系,昔日热闹的老街只剩下东西两头略有商迹,但老街上的原住居民,仍然守着原来的铺面房,过着清静而惬意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以上部分图文源自舟山发布,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