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西游记》——唐僧为何不帮通天河老鼋问年寿?

温老师读书笔记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与通天河老鼋(大乌龟)之间的故事,载于第四十九回和第九十九回。</p><p class="ql-block">在第四十九回,当老鼋驮唐僧师徒行过八百里通天河后,唐僧称谢道:“无物可赠,待取经归来谢你”。老鼋表示:“不牢师父赐谢,万望师父到西天与我问佛祖,我几时能脱本壳,得一人身”。唐僧答:“我问”。即唐僧答应了老鼋的请求。</p><p class="ql-block">在第九十九回,当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再次乘老鼋背壳过通天河时,老鼋忽曰:“老师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因唐僧未曾向如来佛祖问得老鼋年寿,沉吟半晌,无言可答。老鼋即知不曾替他问了,生气之下将唐僧师徒四人掀入河中。经书被水浸湿,在石头上晾晒时,有几卷因粘石而残缺不全,此为八十一难中的最后一难。</p><p class="ql-block">唐僧本是诚实守信之人,应言必行,行必果。那为何答应老鼋的事,没有兑现承诺呢?本人认为可能基于以下一些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一,自古成大事者不拘泥于细节。在第四十九回中,唐僧答复老鼋:“我问”。从这一简单答复可看出,答应的有些勉强。这里或许可以理解为唐僧专注于取经大事,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故此,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灵山,在如来佛祖面前,他一心只想领取经书、聆听佛法,忘记老鼋的嘱托也就在所难免了。</p><p class="ql-block">第二,佛家修行者能否修得正果,要看个人造化,不应执着于修行年限长短。老鼋独自在通天河修行,既无高人指点,又缺乏外界信息,不懂得这个道理。委托唐僧向佛祖问阳寿有些勉为其难,唐僧是老实敦厚之人,受人之恩无以回报,碍于情面不得不答应。但作为高僧,他可能潜意识里认为问修行年寿,是执着于表象,不符合佛教修行规矩,因此没有开口。</p><p class="ql-block">第三,佛祖未主动提及,唐僧不敢僭越。 </p><p class="ql-block">在灵山,如来佛祖主要传授佛法、赐予经书,并未主动询问唐僧有何请求。按照古代尊卑礼仪,唐僧作为弟子,可能不敢擅自提出额外问题,尤其是涉及“年寿”这种天机之事。</p><p class="ql-block">第四, 故事情节编排的需要。佛教讲究九九归真,唐僧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此前只有八十难。老鼋掀翻师徒、正好补上最后一难。且因经书浸湿,导致千辛万苦取来的经书有数卷残缺。整个取经故事以小小遗憾而落幕。这也是《西游记》告诉人们万事难周全吧!</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