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繁华之四: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在大余的功过是非

如境

<p class="ql-block"><b>六、见风使舵:避实就虚和为虎作伥的阴险面目</b></p><p class="ql-block">自粤军配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采取“堡垒战术”步步紧逼政策,加上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损失惨重,被迫于1934年10月准备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b>明哲保身人前笑面似虎</b></p><p class="ql-block">余汉谋分析情报见红军有突围迹象,自幼熟读兵法懂穷寇莫追道理,加上水口一战深知红军战斗力不可小觑。他便致电陈济棠道:“自古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现敌欲突围,恐有重复共军八一南昌起义失败率残部攻击广东和我部有再次水口战役之可能,是战是和还望司令早做打算。”</p><p class="ql-block">陈济棠闻言大惊失色,作为广东地方军阀(“南天王”),名义上是服从蒋介石,但实际长期与蒋存在权力斗争。他担心蒋介石借“剿共”削弱自身势力,在是否全力围剿红军的问题上态度暧昧,和余汉谋密谋良久后,还是选择明哲保身。</p><p class="ql-block">因此,陈济棠主动向红军传递信号,表示愿意谈判。</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5日至7日,双方代表在江西寻乌县罗塘镇举行秘密会谈。红军代表潘汉年、何长工化装成商人,由粤军护送进入谈判地点,和粤军代表杨幼敏(陈济棠的参谋长)、黄质文(师长)、黄任寰(师长)达成五项口头协议:停战合作:粤军放弃对红军的进攻,红军承诺不进入广东腹地,不占广东地盘。解除封锁:粤军撤出部分防线(如乌迳、新田、古陂等地),为红军让出西进通道。物资交换:红军可用钨砂等物资换取粤军的军火、药品和食盐。情报共享:粤军向红军通报蒋介石的军事部署。借道承诺:红军通过粤北时,双方避免直接冲突,红军不得超过粤境50华里。</p><p class="ql-block">看着达成协议后红军代表远去的背影,躲在密室全程操控监听的余汉谋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脸上渐渐地绽开笑颜。</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长征首先突破国民党在赣南的主要由粤军驻守第一道封锁线。由于余汉谋的配合,红军在信丰、安远一带未遭遇抵抗。当红军从信丰进入大余时,余汉谋部假意追击,但朝天开枪,始终与红军保持一至两天路程,远送追至湖南蓝山后立即撤回广东和赣南大余等防区。</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的撤离和中央苏区的沦陷,消除了余汉谋的心腹之患,让他更是放心用心经营西华山钨矿。</p><p class="ql-block">1935年,余汉谋成立粤军总部调查团统一办理矿山业务,当年大余县共产出钨矿1890吨,锡矿290吨,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p><p class="ql-block">赚得盆满钵满的粤军士气高涨,为进一步丰富官兵业余生活,余汉谋在大余南安水城荆州坝军用机场召开首届赣南军民运动大会,请军团官兵及学校按甲乙分类参赛,并个人捐款1万银元颁发奖品。</p><p class="ql-block"><b>血腥镇压显露残暴原形</b></p><p class="ql-block">红军主力长征后,余汉谋被蒋介石任命为赣湘闽粤第六绥靖区司令。大任在身,他认为共党大势已去不足为虑,为报蒋介石知遇之恩,便率全军严酷“清剿”留守的红军及游击队。</p><p class="ql-block">1935年3月4日,赣南省委、省军区2000余人按“九路突围”命令,从于都南部突围,试图转移至赣粤边界的油山地区。在江西信丰县塘村山区,部队遭国民党粤军余汉谋部重兵包围。激战中,刘伯坚左腿中弹负伤,昏迷后被俘。</p> <p class="ql-block">刘伯坚大余从容就义</p><p class="ql-block">刘伯坚在江西大余遇难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上悲壮的一幕。刘伯坚被关押在大余县监狱后,国民党粤军多次提审并劝降。</p><p class="ql-block">余汉谋以“爱惜人才”为由,提出“暂时脱党即可获自由”的条件,但遭刘伯坚严词拒绝。他明确表示:“我为中国民族争生存,走的道路与你们不同,绝无妥协可能。”</p><p class="ql-block">3月11日,为显示战绩,余汉谋将刘伯坚从大余监狱押往绥靖公署途中,刻意让他戴沉重脚镣经过大余县青菜街(今建国路)。面对众多围观南安群众,刘伯坚昂首挺胸,高声朗诵《带镣行》,以“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的诗句展现革命气节。在狱中,刘伯坚写下四封家书。其中三封嘱托亲属抚养三个幼子(虎生、豹生、熊生),强调“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最后一封绝笔信写给妻子王叔振,要求她“继续我的光荣事业”,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王叔振已在闽西牺牲。</p><p class="ql-block">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和廖昔昆、陆如龙、连得胜、王志楷等五人在大余县金莲山从容就义 ,临刑前高呼“共产党万岁”,时年40岁。</p><p class="ql-block">刘伯坚的牺牲被毛泽东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的壮烈写照。其《带镣行》和家书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2009年他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位一体”清剿游击队</p><p class="ql-block">余汉谋提出“军事步步为营、政治保甲连坐、经济全面封锁”的“三位一体”清剿策略,试图彻底消灭项英、陈毅领导的南方游击武装。军事上:调集3个师兵力,采取“分进合击”战术,在油山、大庾岭等游击区建立三道封锁线,频繁扫荡游击据点。政治上:推行“五户联保”制度,强制村民互相监督,举报游击队员者重赏,庇护者连坐处决。经济上:封锁粮盐药品,切断游击队与外界的物资联系,企图“困死”游击队。</p><p class="ql-block">余汉谋的镇压手段极为残酷。1935年3月,其部队在大余青龙留地发动大规模“清乡和移民并村”,焚烧山林、屠杀疑似支持游击队的村民。项英、陈毅被迫分兵6路分散游击队,采用化名(项英称“老周”、陈毅称“老刘”)隐蔽活动。</p> <p class="ql-block">七、血色黄昏:权力游戏的人间终章</p><p class="ql-block">余汉谋水口之战表现让蒋介石见识到其战绩才能,为进一步瓦解广东陈济棠军阀势力,蒋通过各种关系予以分解拉拢。</p><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8日,余汉谋秘密从大余去南京拜见蒋介石,通电拥蒋反广东王陈济棠,被国民党任命为广东省绥靖主任兼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7月14日,余汉谋率军从大余进攻韶关,蒋介石以“剿共不力”为由逼迫陈济棠下野,陈济堂后于1936年联合家乡桂系发动“两广事变”反蒋,失败后流亡香港。</p><p class="ql-block">余汉谋推翻陈济棠后,当上了广东王,服从蒋介石中央管理,终结了广东半独立状态,强化了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临危受命:余将军再别庾将军</p><p class="ql-block">1936年秋,余汉谋率粤军第一军返回广州履职,结束了赣南四年之旅。</p><p class="ql-block">临别大余之际,余汉谋感慨万千,复上大庾岭梅关拜见庾将军。</p><p class="ql-block">上次来余正值战乱心无旁骛,这次回粤,余汉谋方正视庾将军庙。</p><p class="ql-block">破庙正厅塑有庾将军像,祠前廊柱楹联题:“不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p><p class="ql-block">旁墙上有路人用木炭书“秋风落风乍起,摇曳斑驳枯木,翩翩起舞。叶飘零,染尽全城黄金甲。秋雨歇,吹灭破庙残灯,青烟袅袅。烛暗落,滴满黄卷红尘泪。”给破旧的烂祠更是增添了几分悲凉!</p><p class="ql-block">祠中有祠志书曰:相传,汉武帝为平叛广州南粤国吕嘉,派出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统率十万水路大军分兵南下征伐南粤国。庾胜为杨仆爱将,武艺高强、作战英勇,被命为开路先锋。叛乱平息后,杨仆班师回朝。为防止南粤国死灰复燃为害中原,特命令庾胜留守梅关。庾胜致力于岭南岭北山区的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互通边境商贸,大力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技术。因此,庾胜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便把他戊守过的山岭尊称为“庾岭”。因他排行老大,又称“大庾岭”,他戍守过的县就叫“大庾县”。</p><p class="ql-block">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定数,老天爷真是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千年以前,庾胜大将军奉旨由北征南叛;千年后,余某将军听天命自南平北乱!</p><p class="ql-block">看着威严怒目、尘土满面的庾将军雕像,余汉谋两腿一软,跪拜行礼。既然你我将军都和大庾有缘,那就请庾将军神威助我勘乱,再现皇恩浩荡!</p><p class="ql-block">在鞭炮声中大余乡贤隆重举办的乡亲欢送会上,率军南下的余汉谋紧紧握着大余中学张广鸿校长的手说道:“芷宾(张校长字),我军命令在身要返穗,现把我粤军军部给予你移办大余中学,另给予拨付大洋1万元办学,请务必把教育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看着余将军殷切的目光,大余中学第六任校长竟然激动得无语以答,只是拼命地点头示谢。</p><p class="ql-block">粤军南下的队伍早已逝去,站在章江河边的靖安桥上远眺,江水依旧奔流不息。</p><p class="ql-block">看着南安东山大码头曾经的东山公园华丽转变为现在的牡丹亭公园,那些关于建设与掠夺、进步与压迫的传奇故事,早已随时光消沉融入两岸的青山翠谷。</p><p class="ql-block">余汉谋在赣南的四年统治,恰似梅关大桥下翻涌的漩涡,表面的现代化浪花下,潜藏着深不见底的历史暗流,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显露出苍白本色。</p><p class="ql-block">百年过往,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余汉谋曾经的记忆,只剩余数百米城墙而已...</p><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仿佛看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p class="ql-block">大有可观,余韵千年,大余的明天,只会越来越美好!</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