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跟着课本学写作</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span class="ql-cursor"></span>——破译《匆匆》里的习作密码</u></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河南省新蔡县河坞乡戚楼小学 吴帅17339651397</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自清,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以清新唯美著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模仿,在中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很多散文都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像《匆匆》《春》《荷塘月色》等,基本上都是学生争相背诵的美篇,总能够给学生的写作带来灵感。本文就以《匆匆》为例,破译其中的写作密码,助力学生的习作提升。《匆匆》作为经典散文,其独特的写作特色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深入破译《匆匆》里的习作密码,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关键意义。通过研究课本的写作特色、明确习作训练点以及探索有效的写作指导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匆匆》的写作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修辞手法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匆匆》一文中大量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燕子、杨柳、桃花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依次排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强调了时间的循环往复与一去不复返的对比,给人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感慨。再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脚”和“挪移”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的特点。还有“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把自己已经失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突出自己的渺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无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情景交融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将情感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怅然若失。“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吃饭、默默等场景,将时间的流逝与这些具体的生活细节相结合,让读者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时间的匆匆而过,从而引发对时间流逝的共鸣。同时,文中对太阳、洗手、吃饭等场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相互交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连续问句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中多次使用连续的问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疑惑、忧伤和留恋,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连续问句的使用,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强烈,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对时间的珍惜。文章最后又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收尾,在结构上起到首尾呼应,照应开头,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行文上再次以问句结束,激起读者的思考,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不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物及人,妙用“兴”的写作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然而现代很多文学大家也常常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匆匆》这篇散文一开头就采用了“兴”的写作手法,由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出人的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其实这种写作手法学生并不陌生,六年级上册的《夏天里的成长》也是由动植物、无生命的铁轨、柏油路等现象,最后引出人也是一样,应该趁时间努力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时间聚焦,文章更有张力。很多人阅读这一篇散文都会注意到,这篇散文朱自清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琐事,写出时间的匆匆流逝,比如说洗脸、吃饭、叹息、默默等,仔细阅读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在这些生活琐事中还隐藏着一个时间线索,那就是从早晨一睁开眼做的第一件事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天再次睁开眼,把时间轴聚焦到了完整的一天,显得更加紧凑,也更够突显时间的匆匆。试想一下,一天的时间都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十天、一个月、一年呢?这样一算下来,是不是更能够震撼人心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习作训练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修辞手法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掌握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在学习了《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一排比句后,可以让学生仿照此句式,描写其他自然景象的变化,如“小草黄了,有再绿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在学习了拟人手法后,可以让学生将其他事物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云朵在天空中悠闲地散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逐渐提高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情景交融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进行描写。可以让学生回忆一次难忘的经历,如一次旅行、一场比赛等,然后描写当时的场景和自己的感受。我们班有个学生写自己战胜起床困难之后自己的心情时是这样写的“吃饱喝足后,我走到院子里,阳光不刺眼了,那么温暖,那么温柔;鸟儿也不吵了,它们的声音是那么动听,就连风也变得那么轻柔,沁人心脾。虽然床铺的舒适很诱人,但新的一天,还有许多精彩等待着我。”这个片段就将战胜赖床的喜悦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实现情景交融,写出了自己战胜自我的喜悦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连续问句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学生尝试运用连续问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如“梦想”,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写一段话,运用连续问句来表达自己对梦想的追求和困惑。例如,“梦想,是什么?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还是触手可及的果实?我该如何去拥抱它?是勇敢地向前冲,还是小心翼翼地摸索?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我会遇到多少风雨和挫折?我又能否坚持到最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时间聚焦的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老是习惯“有一次”“还有一次”,这种表达不是不可以,但仔细一想问题就来了,这“有一次”是什么时间?“还有一次”又是什么时间?两次间隔有多久?如果间隔一年两年甚至更久,还能凸显人物特点吗?所以,我们就要向朱自清学习,把时间聚焦到一天之中,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才更够彰显人物特点。比如有学生写了一篇《迷》,中心是想突出妈妈的迷糊,我就要求学生把列举的几件事例聚焦到一天,早晨一件,中午一件,晚上睡觉前再一件,甚至可以是连环事件,这样就可以达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一看就能够知晓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如何指导学生向作家学写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品味经典,学习写作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匆匆》中的经典语句和写作手法。可以通过朗读、赏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和表达技巧。例如,在学习“洗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段话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时间流逝的独特手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场景可以用来表现时间的匆匆,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手法进行写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结合生活,激发写作灵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在学习《匆匆》后,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像作者一样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这种感慨。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在等待考试成绩公布时,时间仿佛变得特别漫长;有的学生可能会想起在参加一场重要的比赛前,时间又似乎过得飞快。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运用在《匆匆》中学到的写作手法,如排比、拟人、情景交融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读写结合,进行仿写创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选取《匆匆》中的经典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例如,仿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的排比句式,让学生描写其他事物的变化,如“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星星暗了,有再亮的时候;云朵散了,有再聚的时候”。在仿写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表达,确保仿写的句子既符合原句的句式特点,又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多元评价,促进写作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后,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自评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分析自己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取得了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在互评中,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发现同学作品中的优点和亮点,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对《匆匆》这篇经典散文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领略了其独特的写作特色,还明确了与之相关的习作训练点,同时,我们也探索了如何指导学生向作家学写作的有效方法。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学生的持续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课本中的经典范文,挖掘更多的写作密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方法。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和综合能力。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