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主体越秀山以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是广州客家山歌、咏春拳、越秀山故事等非遗项目的重要传承传播阵地。园内有清代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视为广州的雏形。园内还有镇海楼、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碑、伍廷芳墓、明绍武君臣冢、海员亭、五羊石像、五羊传说雕塑像群、球形水塔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在镇海楼远眺,中山纪念碑在绿树环抱中格外耀目。</p> <p class="ql-block">浪淘沙-越秀山镇海楼怀古</p><p class="ql-block"> 文/苏学彦</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 步上五层楼,远眺江流。倚栏看剑泪难收。谁处琵琶弹古调,韵越千秋。 百载梦悠悠,劫幸存留。云山惯见古今愁。多少英雄甘洒血,报国吴钩。</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越秀葱茏屹古楼,</p><p class="ql-block">五层脚下白云浮。</p><p class="ql-block">长联高挂空千载,</p><p class="ql-block">阅尽人间喜与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五层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山小蟠龙冈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历史上曾五毁五建;2020年,广州博物馆迁入镇海楼内。</p><p class="ql-block">镇海楼整体高28米,为歇山顶,复檐五层;首层面宽31米、深16米;东西两面山墙和后墙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筑,三层以上为砖墙,底层石墙厚3.6米,以上逐层递减。《镇海楼记》和《重修镇海楼记》碑刻分别在五层楼前东西两侧;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临江仙·越秀公园</p><p class="ql-block"> 文/苏学彦</p><p class="ql-block">花影扶疏春正好,层林漫染霞红。 牌坊幽处探芳踪。 古台闻越调,秀色岭南风。 </p><p class="ql-block">一塔巍然云水外,五羊衔穗情浓。 画桥烟柳自朦胧。 登临无限意,尽在夕阳中。</p> <p class="ql-block">在北秀湖畔,忆和粤穗科技诗社李景老社长(左2)一起唱曲的难忘时光。</p> <p class="ql-block">北秀湖</p> <p class="ql-block">老师带领学生们到镇海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现是《广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首层大厅的壁雕</p> <p class="ql-block">广州镇海楼顶层的牌匾及对联由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题写。</p><p class="ql-block">彭玉麟于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驻守广州,以镇海楼为指挥部,战后因感慨时局题写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p> <p class="ql-block">下联: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p> <p class="ql-block">多谢郭汝维好友赐墨宝!</p> <p class="ql-block">南秀湖</p> <p class="ql-block">靓女一字马好功底</p> <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古城墙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段城墙位于越秀公园内,是广州三大明初古迹之一,采用红砂岩石作为城基,用厚重的青灰色城墙砖和灰沙砌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榕树盘根</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墙往外望,只见湖光倒影绿树婆娑。</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马道苔痕斑驳</p> <p class="ql-block">东秀湖</p> <p class="ql-block">四方炮台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内的越秀山蟠龙岗上,是清代鸦片战争时期的重要军事防御工事,也是广州现存较完整的古炮台。</p> <p class="ql-block">浣溪沙-登四方炮台读史</p><p class="ql-block">文/苏学彦</p><p class="ql-block">鸦片烟销清政昏,炮台空立罩阴云。丛林激战火熊焚。</p><p class="ql-block">黑白星旗高举起,挥戈御侮杀英军。三元义勇铸华魂。</p> <p class="ql-block">《五羊石像》是由尹积昌、陈本宗、孔繁纬创作的花岗岩城市雕塑,始建于1960年4月,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内的越秀山木壳岗。</p><p class="ql-block">《五羊石像》整个石像连基座高11米。主羊头部高高昂起,口中衔穗,回眸微笑,其余四羊环绕于主羊周围,或戏耍,或吃草。五羊大小不一,姿态各异,造型优美,已经成为广州城市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光复纪念亭为纪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时称光复)及广州旅香港同胞捐款支援广东军政府而建。光复纪念亭四面嵌原牌坊上由胡汉民题的“光复纪念”、古应芬题的“脱离帝制”、杨西岩题的“实现共和”、摹刻民族英雄岳飞笔迹的“还我河山”石额。石额背面刻邓仲泽等人撰写的《建造光复纪念亭梗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广州市越秀公园内,中山纪念碑下面有一个石牌坊,始建于清朝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在清朝同治六年,即公元1867年重建,牌坊正面(东面)书“粤秀奇峰”,其背面书“古之楚庭”。</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碑由吕彦直设计,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民国十九年(1930年)1月竣工。</p><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碑坐北朝南,高37米,13层,由首层的方形基座和基座之上的碑身两部分构成,通体由花岗岩砌成,呈方锥形,下大上小,四坡尖顶。碑身正面镶嵌有一块花岗岩石,上刻有《总理遗嘱》。碑座平台上四周筑有石栏杆,栏杆望柱雕刻有26个羊头石雕,象征羊城广州。中山纪念碑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建,“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是纪念和缅怀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重要纪念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江月-木棉花</p><p class="ql-block"> 文/苏学彦</p><p class="ql-block">傲骨那愁炙暑,雄姿犹舞虬龙。</p><p class="ql-block">春寒去尽绽蓝空,如火珊瑚影弄。</p><p class="ql-block"> 丹凤纵然落地,絮棉依旧迎风。</p><p class="ql-block">高情远逐白云踪。不与杨花同梦。</p> <p class="ql-block">越秀山水塔</p> <p class="ql-block">1930年三月(民国十九年),越秀山水塔奠基。1931年7月31日(民国二十年),越秀山水塔落成。1932年4月1日(民国二十一年),越秀山水塔启用。启用后,由于水塔储量大、地势高,市区内10层楼均可供水。</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另建越秀山水库。1998年初,市区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老式的水塔供水系统已不适应,越秀山水塔停用。</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主体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高52米,是一座八角形古宫殿式建筑。它采用钢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堂顶镶盖宝蓝色的琉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层,层层飞檐出卷。大堂内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气势恢宏,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师~吕彦直(1894年7月28日—1929年3月18日),字仲宜,又字古愚,安徽滁县(今滁州市)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他的一生虽短暂,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