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十二章 岁时习俗:烟火气里的文化根脉</font></h1><br> <font color="#167efb">《春风袅娜》词曰:正葭灰律动,季转年华。梅蕊绽,雪初遮。看金鳞跃浪,枣山堆玉;柳线穿燕,纸蝶浮槎。艾虎悬门,琉璃映月,巧把阴阳方寸赊。石磨推云作膏酪,瓷瓯盛露煮桑芽。谁念商踪旧迹,铜铃巷陌,尚留得、晋韵些些。汾河浪,吕梁霞。龙舟鼓急,酥饼香奢。社火燃灯,虹流星舞;岁醪醉客,琥珀光斜。千年韵,在炊烟处,织就桑麻。</font><br><br>雪后的晨雾尚未散尽,文峪河岸边的红灯笼已映红了腊月的门楣。文水的春节总带着晋商故里的讲究,案板上码着油糕,窗户上贴着窗花,孩童们攥着压岁钱去买糖果,街巷里响起锣鼓的轰鸣。文水人的年,就在这算盘珠与锣鼓点的交响中苏醒。<br>清明时节,胡兰村的枣花刚泛青。英雄民兵班的姑娘们佩戴着红袖章,在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松涛掠过墓碑,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誓言揉进春风。漫山遍野的杏花白得晃眼,农人们在田埂上焚烧黄纸,纸灰乘着东风飘向汾河,恍惚间化作千万只纸船,载着思念流向远方。<br>端午的艾香浸润着子夏山的云。文水人将菖蒲与雄黄酒酿成时光的琥珀,粽子里裹着诗和远方。暮色四合时,文峪河水面漂起莲花灯,烛火摇曳间,仿佛看见屈子的长衫掠过文水的山岚。<br>中秋的月亮最先爬上梵安寺的塔尖。南安镇的酥梨在月光下泛着银辉,玻璃月光图将嫦娥的影子投在青砖墙上。老人们围坐院中,讲述女皇武则天的传说,孩童们追逐着兔儿爷灯奔跑。当文水空心月饼在舌尖绽裂,文水老酒的醇厚便漫过喉间,醉了月光,也醉了汾河的涟漪。<br>四季更迭,文水的节日如同吕梁山脉的褶皱,每一道都刻着光阴的密码。艾香粽甜里藏着红色基因,酥梨月圆中浸着晋商风骨,那些被岁月打磨的习俗,终将在新时代的晨光里,绽放出更璀璨的文明之花。<br><br>第一节春节:万家灯火映红檐角贺新春<br><br>文水县的春节习俗融合了山西传统民俗与地方文化特色,既有辞旧迎新的仪式感,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br>一、节日准备:从扫尘到窗花的仪式感十足<br>1、年俗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打发爷爷上了天;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下字;二十五,核桃柿饼往回数;二十六,割上一块肥羊肉;二十七,关住门门洗过足;二十八,黑的白的全蒸下;二十九,提上壶壶打下酒;三十儿,捏下一些扁食儿(饺子);大年初一拜年的,东一头,西一头,把头磕成个西葫芦。”<br>2、腊月扫尘:进入腊月后,家家户户开始“扫房”,用长柄扫帚清理屋顶、墙壁,寓意“除旧迎新”。扫尘后,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其中文水剪纸作为市级非遗,成为家家户户窗户上的点睛之笔。文水剪纸以“蛇盘兔”“灵蛇纳福”等生肖主题为主,既有吉祥寓意,又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br>3、年货与贡品:粞瓜与裹馅糖,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裴会村的裹馅糖是必备贡品。这种糖用麦芽熬制,内裹芝麻、花生等,传说能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面塑与花馍,春节前巧手主妇们捏制“枣山”“鱼馍”等花馍,用于祭祀和待客,既好看又实用。<br>二、非遗展演:锣鼓声催社火贺新春<br>1、非遗展演:文水县的春节以丰富的非遗活动闻名,被誉为“非遗过大年”的典范。春节期间,全县的主要非遗项目就会在金亿广场或生态公园文化广场进行展示展演。展示吴村烙画葫芦、文水剪纸、武皇家乡宴等技艺等;展演岳村鈲子、武家山锣鼓、西峪口混秧歌、文水秧歌等。丽彬文化园还举办非遗庙会,人们可以近距离体验非遗,参与剪纸、拓印、面塑等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部分地方推出“非遗夜游”活动,游客可夜游古村,欣赏混秧歌、跑驴等表演,体验“夜经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br>2、社火巡游:春节期间,乡村社火除了在本乡村表演,还要进县城展演。舞龙、舞狮、混秧歌、刘三推车、旱船、背棍、抬阁、二鬼摔跤、锣鼓等丰富多彩,纷纷走在县城街头,为群众表演。特别是从灯会到社火的元宵狂欢,举办大型灯会和社火表演,是每年春文活动的高潮。<br>3、传统锣鼓与戏曲:岳村鈲子、桥头大鼓、福胜锣鼓、马西铙、女皇群锣、武家山锣鼓、开栅女子锣鼓、裴会锣鼓、保贤锣鼓等打击乐,演奏《天地人之和》《狗厮咬》等曲目,模仿自然声音,展现农耕文化的雄浑气息;宋家庄棒子舞由24名女青年手持彩色双棒,“磕”“打”“敲”“刮”,发出“嘭”“叭”“爆”“噔”“得儿”等不同音响,同时翩翩起舞,变幻画面,在一鼓二锣四钗八腰鼓的伴奏下,形象地表现出“播种”“插秧”“锄耙”“收割”“剥茭”“扬场”等劳动场景,展示出庄稼人勤劳淳朴的精神风貌。马东磕板采茶调以十二月为序,歌词涵盖婚丧嫁娶、时事轶闻,旋律悠扬,贴近生活。郑家庄灯影戏皮偶的制作具有一定讲究,从选皮、画稿、过稿到镂刻、敷彩、缀结,每件作品都被制作者一丝不苟去完成,灯影戏在表演过程中人物、唱腔不受限制,唱腔的调韵有越调、京剧、地方秧歌、歌剧等。宋家庄棒子舞、马东磕板采茶调、郑家庄灯影戏皮均被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三、饮食文化:从年夜饭到特色宴席<br>1、年夜饭:文水县的年夜饭融合山西传统与地方特色,由丽彬文化园为保护单位的市级非遗“武皇家乡宴”,包含 30 余道菜肴,如“女皇御膳”“狮子头”“过油肉”等,既有历史典故,又体现文水饮食文化的多元性。<br>2、节日小吃:油炸糕,金黄酥脆的油炸糕是春节必备,甜口豆沙、咸口韭菜鸡蛋,象征“步步高升”。猪皮冻,晶莹剔透的猪皮冻Q弹爽滑,蘸醋食用,解腻又开胃。特色小吃还有凉粉、灌肠、酥油饼、鸡蛋灌饼等。<br>3、春节饺子:春节的饺子里,要包14个铜钱,闰年包15个,以谁吃出铜钱的多少来看家人的福气。<br>文水县的春节习俗以非遗为魂,以美食为媒,既保留了 “旺火祈福”“社火闹春” 等传统元素,又融入了低碳环保、红色传承的时代内涵。无论是舞龙舞狮的震撼,还是剪纸面塑的精巧,都彰显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智慧。在文水过年,不仅能感受 “年味儿”,更能触摸到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独特魅力。<br><br>第二节 清明节:青烟袅袅寄思长伴柳色新<br><br>随着春节的烟火渐渐消散,春风悄然带来了清明的气息,文水大地又迎来了别具特色的节日——清明节。文水县作为传统农业县,其清明寒食节食俗既保留了三晋大地的共性,又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br>一、传统面食:面塑艺术与寒食文化的融合<br>1、子推燕(寒燕):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奉君”的传说,其形如飞燕,用柳条串起悬挂于门楣,取“念”之谐音,象征对先贤的缅怀。文水县的子推燕制作技艺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严格的造型规范。选用当地冬小麦磨制的精粉,经发酵后手工捏制,用剪刀、梳子等工具雕琢羽毛纹路,嵌入红枣、黑豆作为眼睛。蒸熟后用可食用色素点染,常见单色素面与彩色描金两种风格。寒食节当天,主妇将子推燕插于柳枝或酸枣枝上,置于神龛或窗台,孩童可取下食用,民间有“食燕消灾”的说法。部分乡镇还保留 “送燕” 习俗,已婚女儿需给娘家送一对面燕,寓意“常回家看看”。<br>2、蛇盘兔面塑:文水县方言中“蛇盘兔,必定富”的谚语广为流传,面塑以蛇身缠绕兔形,寓意“灵蛇护玉兔,富贵代代传”。此造型在祭祀中尤为常见,常与子推燕搭配摆放。蛇身用面团搓成螺旋状,兔形捏出三瓣嘴与长耳,两者衔接处用面浆粘合。部分家庭会在面塑中包入红糖或豆沙馅料,蒸熟后食用时甜香四溢。<br>3、炒面:据《文水县志》记载,寒食节禁火期间,当地百姓将玉米、黄豆炒熟后磨粉,拌入红枣碎,制成便于保存的干粮。这种食俗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与游牧民族饮食文化融合。干食时直接抓食,或用凉开水冲调为糊状,口感粗粝但饱腹感强。现代家庭多加入核桃、芝麻等坚果碎,提升营养与风味。<br>二、祭祀食俗:从仪式到饮食的文化传承<br>1、供品体系:供品必备三牲,即猪头、全鸡、鲤鱼,均为面塑制品。猪头象征“有头有脸”,鸡取“吉祥”谐音,鲤鱼寓意“年年有余”。特色贡品枣山馍,用红枣与面团叠砌成山形,供奉灶神,祈求五谷丰登。佛手馍:形如佛手,内置花生、瓜子,寓意“多福多寿”。供品需摆成“品”字形,子推燕置于中央,两侧为蛇盘兔与枣山馍,体现“忠孝节义”的儒家伦理。<br>2、祭祀后的分食:“滚燕”仪式:扫墓时将子推燕从坟头滚下,孩童争抢食用,意为“承接祖先福泽”。“分供”习俗:祭祀完毕后,将供品分赠亲友,受赠者需回赠葱、蒜等辛辣食材,取“聪明算计”之意。<br>三、现代演变:传统与创新的碰撞<br>1、食材改良:传统白面逐渐被荞麦、莜麦等杂粮替代,部分家庭加入艾草汁、南瓜泥调色,既保留风味又增加膳食纤维。并有真空包装的炒面,满足年轻群体需求,但手工面塑仍占市场主流。<br>2、文化体验:丽彬文化园青少年研学活动,在非遗工坊里让学生们制作兔子、蛇、花馍等面塑,并讲述文水民俗文化。<br>四、技艺传承:文献与田野佐证<br>《文水县志・民俗卷》(2015年修订版)记载:“寒食日,家家蒸面燕,插柳枝于门,小儿争食之,名曰‘念燕’。”非遗传承人文倚村面塑艺人李彩霞,其家族传承的子推燕制作技艺已延续七代,每年寒食节都有订单。<br>文水县清明寒食节食俗以面塑艺术为核心,融合了祭祀文化、农耕智慧与地域特色。从子推燕的精巧造型到炒面的朴实口感,从传统祭祀仪式到现代文旅融合,这些食俗不仅是对介子推精神的纪念,更是文水人世代相传的文化密码。在城市化进程中,文水县通过非遗保护与创新实践,让古老的寒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br><br>第三节 端午节:粽叶飘香龙舟竞渡缅忠魂<br><br>一、传统习俗的地域表达<br>1、艾草文化的仪式感:文水县端午节习俗既传承了北方地区的共性,又融入了地方特色。文水人对艾草的使用尤为讲究,清晨采摘的艾草需根部朝上倒挂于门楣,形成“艾剑”造型。这种悬挂方式既符合 “挂倒不挂顺”的古训,又暗合文水方言中“艾”与 “爱”的谐音,寓意家庭和睦。当地艾草多采自西山山麓,其叶片宽大厚实,挥发油含量比一般艾草高30%,驱虫效果更佳。<br>2、五彩绳的艺术化呈现:文水五彩绳突破传统五色限制,融入晋商文化元素。常见配色为红、黄、蓝、绿、紫,其中红色象征晋商票号的“朱批”,黄色代表黄土高原的土地,蓝色取自汾河波光,绿色呼应子夏山脉,紫色则寓意吉祥富贵。编织技法上,采用“八股攒金”针法,绳结处嵌入铜铃或玛瑙珠,兼具装饰性与功能性。<br>3、香囊制作的医药智慧:文水香囊以“药食同源”理念为核心,内芯由苍术、藿香、佩兰、丁香、雄黄等八味中药组成,其中苍术采自关帝山,雄黄来自西山矿区。香囊形制上,既有传统的粽子形、葫芦形,也有独具特色的“算盘形”,象征晋商精打细算的经营理念。佩戴时,已婚女性多挂于左襟,未婚少女则系于裙裾。<br>二、饮食文化的时空交织<br>1、粽子的多元形态:文水粽子呈现“北派”特色。原料创新:除糯米外,加入晋北黄米、文水酥梨丁,形成“金裹银”的视觉效果。包制工艺:采用“四角九道绳”捆扎法,每个粽子需缠绕九圈棉线,寓意“长长久久”。风味演变:传统豆沙粽占主流,近年开发出“红枣+核桃”“牛肉”等创新品种。<br>2、节令面食的象征意义:油糕:采用文水传统“炸三响”工艺,外皮酥脆如响雷,内馅为红枣泥,暗合“炸破五毒”的民俗心理;麻花:双股麻花拧成 "卍" 字符,油炸时加入小茴香,既有驱邪寓意,又暗合文水人嗜香口味。<br>3、饮品习俗的传承:文水人端午节必饮“雄黄酒”,但与南方不同的是,当地采用“酒浸菖蒲根”的方式,将雄黄酒与吕梁山区的菖蒲结合,形成独特的“菖蒲雄黄酒”,兼具驱邪与防暑功效。<br>三、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析<br>1、生态智慧:文水端午节习俗与吕梁山区的自然节律高度契合,如选择农历五月初五采药,利用艾草、菖蒲的天然驱虫特性,体现了传统生态知识的现代价值。<br>2、历史记忆:五彩绳的配色、香囊的形制等,隐含着晋商文化、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是文水作为“三晋通衢”的文化见证。<br>3、社会功能:从社区包粽子活动到红色教育实践,端午节成为维系家庭纽带、强化社区认同、传承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第四节 中秋节:千里婵娟共赏明月话团圆<div><br>文水县作为晋商文化与黄土高原农耕文明的交汇之地,其中秋节习俗在保留北方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独特的地域特色。<br>一、传统仪式的在地化表达<br>1、祭月仪式的生态智慧:文水人延续“男不拜月”的古制,由家中女性主持祭月。供桌上除常见的月饼、西瓜外,还摆吕梁山野生酸枣和汾河鲤鱼。酸枣象征“早生贵子”,鲤鱼取“鲤跃龙门”之意,暗合文水作为“三晋通衢”的商业传统。供品摆放遵循“东桃西李”的方位,东侧置吕梁桃木雕刻的玉兔,西侧陈文水酥梨,形成“左木右金”的五行格局,体现传统风水观念。<br>2、焚香文化的非遗传承:文水虽非云香原产地,却流行“焚柏枝祭月”习俗。每年中秋,家家户户采集吕梁山柏树枝,捆扎成“宝塔形”点燃。柏香与交城云香形成互补,前者取其驱虫避秽的实用功能,后者则通过“福”“寿”字形香篆传递吉祥寓意。<br>3.月光马儿的艺术创新<br>传统“月光马儿”(月神画像)在文水演变为“玻璃月光图”。当地艺人将传统木版年画技艺与玻璃画结合,在透明玻璃上绘制嫦娥、玉兔等形象,夜晚月光透过玻璃投射到墙面,形成动态光影效果。这种创新形式既保留了祭月传统,又赋予现代审美价值。<br>二、饮食文化的多元融合<br>1、文水月饼制作工艺进行了革新:在传统白面基础上,加入晋北莜面和文水酥梨汁,形成“金裹银”的双色面皮。内馅有红枣、核桃、花生、玫瑰红糖等。文水空心月饼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遗,其“外皮酥脆如响雷,内馅流糖似岩浆”的独特口感吸引游客专程打卡。<br>2、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析:一是生态智慧:文水中秋节习俗与吕梁山区的自然节律高度契合,如选择农历八月十五采摘酥梨、葡萄、焚烧柏枝驱虫,体现了传统生态知识的现代价值。二是历史记忆:空心月饼的“空心”造型、玻璃月光图的光影艺术,隐含着晋商“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与文水作为“女皇故里”的历史荣耀。三是社会功能:从乡村酥梨评选到中秋赏月活动,中秋节成为维系家庭纽带、强化社区认同、传承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br><br>第五节 传统婚俗:融合历史与地域符号<br><br>文水婚俗,这座吕梁山脉与汾河交汇的千年古邑,将周礼遗风与黄土高原的烟火气熔铸为独特的嫁娶文化。从清代父母包办的“合八字”到民国后的自由婚恋萌芽,这套延续数百年的仪式体系,至今仍在城乡间演绎着生命的庄重与喜庆。<br>当地谈婚论嫁有许多讲究,一般要经历提亲、相亲、订婚、换帖、择日、迎亲、闹洞房、回门等过程。提亲时要将儿女的属相、出生年月、时辰写在一张宽3寸、长约12寸的红纸上,其格式如下:<br>男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建生<br>女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瑞生<br>收到生辰八字后,供在正厅神祖牌位前放三天,假如这三天内家里发生吵架、失窃及意外灾害事故,那就认为不吉有凶兆,这门亲事就免谈。反之,是大吉之兆,这门亲事就继续往下进行。首先看双方生辰八字,推算属相有无不符相互冲克等情况。当地有“羊鼠不到头,龙见兔儿泪长流,白马怕金牛,猪见猴一世仇,金鸡怕玉狗,蛇虎如刀割”等说法。如果生辰八字不相克,双方父母便托人详细了解对方,如根底、经济状况、房屋、田亩多少、人家好赖。那时候讲究门当户对,经济条件是婚姻的基础。如双方认为条件合适,即择良时吉日相亲。<br>相亲后,双方同意,便择吉日换帖,下聘礼。帖上印有龙凤图案,故人们叫龙凤帖,上写男女双方姓名、八字,男叫乾造,女叫坤造,后列媒人姓名。换帖也就是举行订婚仪式,换帖日期一般选在农历上半月,男方择定换帖的吉日后,由媒人告知女方。男方到女方所带礼物一般是银饰,富有人家送金戒指、金耳环。男女双方交换四色礼,诸如汗巾、钱包、扇子、皮带等。女方接聘礼后,也备礼品回赠男方,双方换帖后就正式确定了婚姻。<br>换帖之后,双方父母应选择良辰吉日,即择吉。吉日一般由男方择定。吉日的择定本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以达到趋吉避凶之目的,如鸡兔正、七月,龙犬二、八月,蛇猪三、九月,鼠马六、腊月,牛羊五、十一月,虎猴四、十月属于利月宜婚。结婚要避风沙黑道日、杨公祭日、重丧日等。男方将择定的吉日写在梅红纸上,并装入拜帖盒内连同彩礼一并送到女方,俗称送日子。女方接到日子后,也要进行认真推算,如认为大吉,则同意男方择定的迎亲日;如认为不妥,则另择吉日,直到双方满意为止。<br>结婚前夜,新郎、新娘要在各自家里吃饺子,叫岁岁饺。岁岁饺的数量按人的年龄加天地各一个。饺子包好后,要放入面箩中摆成“喜”字,待夜12点前放炮,由十全人陪同吃饭、睡觉。<br>第二天天不亮,母亲跑到儿子的窗前打鼓祝词:“咚咚咚,娘娘唤孙孙,孙孙来得早,娘娘领着满街跑。”大喜日子男女两家张灯结彩挂门绸、贴对联、放鞭炮,亲朋好友齐来携礼祝贺。迎亲用花轿,一般人家两乘轿,富裕人家四乘轿。第一顶轿是客轿,一般有名望的人乘坐;第二顶轿新郎乘坐;第三顶轿新娘乘坐;第四顶轿女方送客乘坐。也有人家男骑白马女坐轿的,叫白马迎亲。仪仗队人数视男家经济实力而定,前有放炮引路,后有响锣开道,接着是戏乐班、旗伞扇、金瓜钺斧朝天镫、牌供执事,还有掩红毡、打灯笼、执火把的,大小人丁沿街徐徐前行,人称小登科。遇有十字街、庙宇,掩红毡的人展开红毡以避凶。在婚嫁途中婚轿地位最高,如中途遇官轿,官轿也要避让。到了女方村口,迎亲队停下来,以放炮为信号,通知女方准备。女方听到炮声,也放炮应答,表示准备就绪,然后迎亲队伍进村。在离女方家门不远处,轿夫边走边扭,再停到女方门前。新郎头戴礼帽,穿着长袍马褂,披红插花从轿中走出。女方设专人接待,新郎坐右,迎客坐左,两旁则是男方主宾和女方陪客。桌上摆糕点、水果、干果、茶壶、茶杯等。<br>稍等片刻后,开始请茶恭候。礼毕,准备回家。化妆好的新娘由哥辈抱入第三轿内,俗称“哥哥送妹妹,好活一辈辈”。临走时,新郎在轿内双手抱拳,打躬作揖。有不走回头路习俗,应绕过来路另走大道。快到男方家门口时,锣鼓喧天,炮声震耳。这时司礼生喊“一撒喜天门开,二撒喜地门开,三撒新人下轿来”。在喜娘的搀扶下新娘将随身携带的喜钱、喜糖撒向人群,孩童们满地争抢。随后新人双双脚踏红毡步入院中,在预先设置好的喜阁里拜天地。司礼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再拜亲朋,夫妻对拜。”新郎新娘随司礼的喊声一一跪拜。礼后,新郎将新娘引入洞房。进房后新娘挽弓搭箭,用四支箭象征射向四角。新娘按喜神方位坐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并坐喝喜酒吃合欢饭。<br>新婚之夜洞房要点喜烛,彻夜不熄。平辈晚辈邻里到洞房观看并嬉戏新人闹洞房,当地有三天内不分大小的风俗。尽兴开心,无所顾忌,深夜才休。新郎新娘入夜合吃和气拌汤,睡前新郎的妹妹把便盆放到屋内,有“姑姑提盆盆,侄儿男女一群群”之说。新郎的嫂嫂给新人把被子铺好,意为“大娘铺炕,儿女满堂”。被子一角放枣儿、核桃、花生,叫新郎新娘取出吃,有早生贵子之意。新婚之夜,也有好事者在窗前窃听一对新人甜言蜜语,俗称听房。<br>回门也称请女婿,婚后第二天,女方家请女婿上门。早晨先派人把女儿接回,新婿随后前往。女婿至岳父家向岳父母、女方长辈、亲戚行拜见礼,午饭后,至太阳落山前送回男家。十日内,新娘由女方亲戚轮流宴请。其中,第四天不出门,第五天讲究新娘不吃两口井水,第七天新娘不出门。第九天满九儿要吃油糕,婆婆送媳妇九裤儿,取意步步高升。满十日新娘归宁,婚期结束。<br>传统婚俗提亲纳彩时,媒人携 “四色礼” 穿梭街巷,其中钱包与裤带暗藏“捆住姻缘”的巧思。订婚换帖讲究“龙凤帖”与面圐圙,捏着柿子、如意的面塑寓意“四时如意”,而“姑姑提盆”“大娘铺床”的吉语,则将家族繁衍的祈愿编织进生活细节。迎娶当日,红毡铺路、撒谷豆驱邪的古礼与“哥哥背妹”的俚俗交织,唢呐声中,新人行三跪九叩大礼,饮下“和气拌汤”,灯火彻夜通明,照见“长命百岁”的朴素愿景。<br>传统里亦藏智慧:闹房“三天无大小”的狂欢,既释放了礼教压抑的情感,又以戏谑消解了新人间的隔阂;回门九日的禁忌与饮食讲究,实则暗含调适新人心理、稳固姻亲关系的深意。这些仪式不仅是民俗展演,更是农耕文明中维系家族纽带的柔性契约。<br>如今,文水婚俗已从县志里的旧章,化作省级非遗名录中的活态文化。当唢呐与电子音乐在婚礼现场共鸣,麻纸鸾书与电子请柬交相辉映,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以开放姿态,让古老婚俗在传承中焕发新生,续写着“一方水土养深情”的永恒命题。</div> <br>第六节 完锁:地方文化与生活智慧结合<br><br>“完锁”是一种仪式行为。“锁”有锁住、封闭的含义,“完锁”象征着完成某种封闭状态的开启。在儿童成长仪式中,“锁”寓意锁住孩子的健康、平安。“完锁”则是在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后,打开这个象征保护的锁,意味着孩子已经长大,可以独立面对生活的一些情况。<br>“完锁”是文水当地的风俗仪式,它和当地的历史文化、信仰等有关。例如,在一些地方,人们认为孩子小时候灵魂不稳,会通过挂锁等方式来保佑孩子。当孩子成年或者达到一定年龄,就会举行“完锁”仪式,通过特定的仪式动作(比如请德高望重的人开锁或者在神龛前开锁等)来解除之前的保护措施,并且祈求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平安顺利。<br>当地把12周岁过生日叫“完锁儿”,孩子过去戴的“百家保”锁从此就不戴了,所以叫“完锁儿”。“完锁儿”这个生日庆祝活动比任何一个贺子活动都要隆重。主人要邀请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来参加,亲戚各家都要蒸圐圙外加衣物作贺礼,有的还要赠送贺礼钱。“完锁儿”仪式常准备的器具有:铜锁1把、扫坑新笤帚1把、新斧头1把、新簸箕1张,将这些器具放在天地爷处,到中午12时前,在天地爷前摆出莲花大供、干鲜果品和外婆家的圐圙,然后焚香鸣炮,烧纸奠酒,接着让过生日的孩子把系钱的铜锁戴在脖子上,跪在天地爷像前,让年龄较高、夫妻双全、儿孙满堂的老妇人开锁,老妇人头顶新毛巾,用斧头打开铜锁解锁开心,用新笤帚通身扫一遍,边扫边念叨:“扫前心,扫后心,一直扫到脑门心,扫除一切不干净,扫出一个大学生,扫出一个研究生。”从此将孩子灾难全扫清。再用簸箕簸一簸,簸除三灾六难,日后有吃有喝,然后把外婆送来的圐圙在孩子头上顶一顶。圐圙由两个老妇人抬上去,在顶的同时两老人致祝词:“七十的戴,八十的接,润年润月活一百。”最后孩子将供桌上的莲花馍馍抱一个全院跑一周以示圆满,开锁仪式完毕。之后是开宴,孩子的父母宴请所有来庆贺的亲戚朋友,席间孩子和家长要讲生日答谢词。开锁后的锁头保存在家,红布圈挂在老槐树上。<br>近几年来,也有的孩子12周岁生日完锁礼议不太讲究,用生日大蛋糕、蜡烛,唱生日快乐歌来庆贺。<br><br>文水的年节是写在黄历里的,一笔一画都浸着文峪河的水汽。正月里奶奶蒸面花,案板上腾起的面粉像一场小型的雪。小孙子总爱蹲在灶边,看那些面团在她指间变作游龙、彩凤,最后点上胭脂红的枣子眼睛——那是乡野对神明的妆容。<br>二月二龙抬头时,檐角的冰凌刚刚消融。父亲带儿子去村口的老槐树下烧纸龙,灰烬被春风卷着掠过麦田,仿佛真有条青龙在返青的麦浪里翻身。母亲说雨水要淋透头发才长得好,女儿便顶着湿漉漉的辫子追纸鸢,线轱辘在田埂上滚出湿润的辙痕。<br>清明总要落雨。柳条蘸着雨水在门楣上画符,面做的“子推燕”衔着艾草,翅膀上纹着桃花印。跟着祖父上坟,看他用酒壶往青石板上浇出个月牙,说这样先人才能踩着月光回家。纸灰飘到新翻的泥土里,来年坟头就开出星星点点的苦菜花。<br>中秋最馋打月饼的模子。枣泥馅裹着核桃仁,在梨木模具里压出嫦娥、玉兔、寿星老人、鲤鱼、老虎,还有永远辨不清纹样的祥云。当院摆上八仙桌,月光斜斜地切过供品,枣泥的甜混着檀香,竟比满月更先醉人。守夜时听见远处河滩有人唱秧歌,水音裹着词句,一句句都落进文峪河的波心。<br>腊八粥要在日出前熬好。五更天摸黑去井台打水,木桶撞碎井底的月亮。红豆、薏米、桂圆在陶瓮里翻滚,结出琥珀色的粥衣。第一碗敬灶王爷,供在褪色的年画底下,画上的灶君依然穿着靛蓝色的袍子。<br>站在异乡的霓虹里,总恍惚看见那些远去的节日像一串红灯笼,在记忆的巷口明明灭灭。文水的风物原是部活的历书,每个节气都长着具体可触的模样,连月光都带着文峪河的波纹。<br><br>悠悠千载,文水之水奔腾不息,不仅孕育了这片沃土,更滋养出熠熠生辉的地域文脉。从古老传说中汲取灵感,在历史文献里沉淀底蕴,历经岁月打磨,文水的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早已与水相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如今,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创新,赋予古老文脉全新活力。<br>展望未来,愿这源于水的文脉,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本真、砥砺前行。让文水的每一处水域,都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圣地;让每一个文水人,都成为文脉传承的使者。千年时光,文水之水淌过岁月,滋养一方文脉。从往昔的传说典故,到如今的传承创新,水与文早已相融。愿未来,文水在时代里守好水脉、传好文脉,让二者交织的动人旋律,岁岁奏响,绵延不绝。当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文水的水脉与文脉,必将继续谱写波澜壮阔的华彩乐章,跨越时空,生生不息。<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