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之行(二)黄埔古港 凯旋门 小洲古村

徐惠茹

<p class="ql-block">黄埔古港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 黄埔古港地处黄埔涌河畔,是清代著名的粤海关黄埔挂号口所在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设立粤海关,并在黄埔村(现石基村)酱园码头一带设置挂号口征收关税并管理往来贸易船只。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政策,指定黄埔锚地为外国商船唯一停泊地,更突显黄埔古港当时的重要地位。2006年,广州市政府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重访广州,在黄埔古港范围进行了综合整治建设,建成古港公园、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古码头栈道区以及村头广场等景观节点。2022年,景区内新建了占地4万平方米的古港音乐码头,其包含了粤潮小镇和粤创小镇两大功能板块。</p> <p class="ql-block">  不准勒索运载外商货物的西瓜扁船告示碑 (这里的是仿制,真碑藏于粤海第一关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发现于黄埔村酱园码头,花岗石打造,立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高1.3米、宽0.6米、厚0.2米。</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的牌坊——古港遗风</p> <p class="ql-block">粤海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粤海第一关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流淌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一口通商"与黄埔古港</p><p class="ql-block">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的珠江口,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其海上贸易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明清时期发展至高峰,贸易远及亚欧美各洲。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一口通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五口通商",广州垄断海上贸易长达85年之久的历史结束。</p><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重开海禁后,因广州黄埔港濒临南海,粤海关在此设黄埔挂号口,向外国商船征收关税。当时停靠黄埔港的外国商船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法兰西、荷兰、丹麦、西班牙、瑞典及东南亚等国家。黄埔古港作为广州与世界贸易的必经港口,在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中外交往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今天我们依然能在黄埔村看到古港口、古宗祠、古街道、古庙宇等遗迹,留下当年繁荣与辉煌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海上丝路通四海</p><p class="ql-block"> 广州藉优越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河港兼海港,商贸繁盛,其港市在西汉初已经形成,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广州与海外的交往,如果以1498年达.伽马开辟从欧洲绕过非洲好望角到印度的新航路为界的话,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广州与海外交往的范围,主要在东亚、南亚、西亚,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而后一阶段的交往范围则扩展到欧洲、美洲。从秦汉时开始,广州便是中外商人聚首之地。犀角、象牙、珍珠、玛瑙等海外奇珍通过这里源源不断运进中原。唐宋时期,广州的海上交往空前繁盛,当时从广州至海外各地的经常性定期航线共有6条,其中以广州至波斯湾线最为著名,被时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明朝初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经广东南海至西洋的多条航线,到明朝中期,中国海上贸易的路线已远达非洲、欧洲及美洲等国家和地区。</p> <p class="ql-block">汉代海上交通航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唐代海上交通航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一口通商"下的广州</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757-1842),是广州独揽对外贸易的时期。清政府关闭闽、浙、江三大海关,只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广州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朝廷的支持,不但逐步确立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也有所扩大和发展。这一时期,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纷纷随着商船来到广州,他们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令广州在绘画、制瓷、教育、医疗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成为西风东渐的要冲。而从广州出口的外销艺术品对西方影响深远,使18、19世纪的欧洲掀起"中国风"社会风尚。</p> <p class="ql-block">  在黄埔村酱园码头发现的【不准勒索运载外商货物的西瓜扁船告示碑】原件。</p> <p class="ql-block">"不准勒索运载外商货物的西瓜扁船告示"碑</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十七年(1837),南海县船户陈德贵、郭亚松等10人联名向两广总督呈报,称自嘉庆三年(1798)以来,运载洋行饷货的西瓜扁船经各塘汛关口屡遭兵差匪徒刁难勒索,勒索未遂便遭拘留。为除弊安民,清道光十七年(1837)五月初十日,两广总督邓廷祯批处不准勒索运载船只钱银货物,船户亦不得借有告示任意载运私货、违禁物而阻挠盘查的命令。同年五月二十二日,番禺县黄埔地方特立碑为戒。</p><p class="ql-block"> 此碑高1.3米,宽0.6米,厚0.2米,花岗石制,繁体阴刻楷书共904字记载事件经过。</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哥德堡号"与广州</p><p class="ql-block"> 广州与哥德堡是中瑞两国重要的贸易口岸,这两个城市间的密切关系可谓是源远流长。174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派遣商船"哥德堡号"来广州贸易航行,正是欧洲对华贸易这一巨幅历史图景中的吉光片羽。从"哥德堡号"的航行,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欧洲商船来华贸易的主要路线、主要贸易商品和贸易形式,以及广州口岸在18世纪中的贸易环境和贸易规模,从而认识广州那段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 繁忙的黄埔古港</p><p class="ql-block"> 黄埔港之所以闻名世界,是与其逐步发展成为明清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有密切关系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朝开放海禁,在广州设立粤海关,监管海外贸易,并在黄埔村南边的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撤销江、浙、闽三个海关,独留粤海关对外贸易。地处珠江要塞、隶属粤海关省城大关的黄埔挂号口一枝独秀,当时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络绎不绝,使珠江之滨的黄埔港呈现出一派商贸繁荣的景象。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首要地位为上海取代,黄埔港逐渐失去昔日的繁盛。酱园码头也由于逐年淤塞,不利于海船停靠而被放弃。清同治年间,黄埔海关迁至长洲岛,但仍沿用"黄埔"之名。</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 黄埔遗韵展新姿</p><p class="ql-block"> "一口通商"下的广州商馆林立,俨然已是中国乃至世界举足轻重的贸易城市。"天子南库"的美誉当之无愧,吸引着全世界无数渴望财富的眼光,这不仅成就了黄埔古港千帆云集的磅礴画卷,也令临近的黄埔古村写下了自己近千年建村历史中最辉煌的一页。以胡、梁、冯、罗四姓氏为首的黄埔村民人才辈出,他们用放眼全球的视野,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转型做出杰出贡献。时过境迁,当年辉煌的人和事已化作给人无穷想象的文字和图像,唯有黄埔村内沉睡着的古码头、古牌坊、古祠堂和古民居依然无时无刻地提醒着人们那段尘封的岁月。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黄埔古村终于重新焕发了光彩,她的过去将再次被人们所熟知、铭记。</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在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中,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来中国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使中国成为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而广州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历史上资格最老、历代相传、惟一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港口,也就成为了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而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对外贸易的外国商船或中国商船,又基本上是通过黄埔港进出广州贸易的,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清代的黄埔港是广州对外贸易的最重要的港口。</p><p class="ql-block"> 时隔数百年,当这个曾经的外贸重地渐渐被人们淡忘时,黄埔古港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商船重返黄埔古港,2009年海珠区政府启动黄埔古村保护工程,与此同时,继承了黄埔古港繁华与开放的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中外商贾往来,使海上丝绸之路在琶洲一带得以延续。当历史的浪潮再度拍击江岸,黄埔古港封存已久的文化内涵再度奔泻而出,黄埔村也将再度昂首与历史对话。</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p><p class="ql-block"> 广州十九路军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阵亡的将士而建。这座纪念碑位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中,是陵园中的主体和代表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它是一座方柱体的花岗岩石碑,碑体四面铭刻着1983位先烈的英名。这1983位先烈分别是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以及中央税警第一补充团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阵亡的英烈。 </p><p class="ql-block"> 十九路军是一支主要由广东籍士兵组成的军队,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都是广东人。‌</p><p class="ql-block"> 在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击,激战33天,毙伤敌人一万多人。‌这场战役不仅遏制了日军的侵略攻势,还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p><p class="ql-block"> 陵园最初称为“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陵园多次修缮,蒋光鼐、蔡廷锴等将领的骨灰于1997年迁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p><p class="ql-block"> 凯旋门位于先烈中路和水荫路交汇处,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40.7平方米,高13.4米,宽11米,厚3.7米,以花岗石砌筑的仿古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中间是一个圆拱门,面向先烈中路的门楼上端镌刻着林森题字"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另一面则镌刻盖"碧血丹心",上款是"民国二十二年",下款是"宋子文敬题"。凯旋门曾是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的大门,为更好地保护这座建筑,九十年代初,环绕凯旋门一周修建了一个圆形广场,开辟了水荫路。凯旋门象征着外出征战的军队凯旋而归,印记了英勇奋战的将士们不朽功绩。</p> <p class="ql-block">  由留学美国建筑师杨锡宗设计并监造。‌</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海外华侨的资助。‌</p> <p class="ql-block">小洲村</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古称“瀛洲”,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海珠区东南面,四面环水,形似小岛,村域面积为4.3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从元朝开村,明初简姓从河南新乡迁到小洲村聚居至今。小洲村保留了完整水乡格局,享有“北有周庄,南有瀛洲”之誉。村内有众多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其中天后宫、玉虚宫、古桥、登灜古码头和岭南水网地带特有的“蚝壳屋”都体现了古时珠江入海口村落因水取材的历史遗证。传说小洲的龙舟在南汉年间曾被封为“瀛洲飞龙”,因此只有小洲村的龙舟是撑黄底红边的旗帜。小洲村是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也是艺术家钟爱的栖居地,有小洲艺术村之称。大批文艺人士在小洲村聚集,一时兴起“北有798,南有小洲村”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26日,小洲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小洲村,古称“瀛洲”。</p> <p class="ql-block">小洲村简介</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被称为广州"南肺"。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西北与土华村相接。小洲村是珠江几千年来冲积形成的,面积达6013.8亩,境内河涌长达10公里。村民世代以种果为生,果树成片,瀛洲生态公园与附近的果林共约2万亩,素有广州"南肺"之称。</p> <p class="ql-block">小洲人民礼堂</p><p class="ql-block"> 小洲人民礼堂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小洲村拱北大街20号。建于1959年,由全村人用一砖一瓦把礼堂建设起来。</p><p class="ql-block"> 礼堂款22.5米,长52.6米,高两层。前有三级台阶上地坪。土黄色的外墙,正墙明间二层正中灰塑五角星,并有"广州郊区新滘公社小洲人民礼堂"字样。礼堂中间横挂"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标语,礼堂外面保持了苏联时期公共建筑特色,里面则是典型的中国南方砖木架构。</p><p class="ql-block"> 礼堂是海珠区为数不多的苏式礼堂,见证小洲村工业发展历史。2011年10月,公布为海珠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现保存良好,产权属集体所有。</p> <p class="ql-block">南洲大街12号蚝壳屋</p><p class="ql-block"> 南洲大街12号蚝壳屋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社区瀛洲路小洲村南洲大街12号。清代建筑,蚝壳屋外墙体以白灰浆砌蚝壳,使室内有冬暖夏凉的效果。南洲大街12号蚝壳屋是岭南水乡特有的民居建筑,在海珠区已保留不多。现保存良好,产权属私人所有。</p> <p class="ql-block">司马府第</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司马府第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社区瀛洲路小洲村西园一巷1号、4号。建于清代,前后两座三间两廊中间花园的民居建筑,包括西园一巷门楼及内街。面阔9.2米进深30.8米,建筑面积283.4平方米。现保存良好,产权广东省所有。</p> <p class="ql-block">慕南简公祠</p> <p class="ql-block">公祠墙体保留着毛泽东巨幅画像</p> <p class="ql-block">瀛洲虚——小洲村集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