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日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们夫妇的旅游行程中,南京就像个跳板,每次从水墨江南返回北京的家时,几乎都会在南京下车,小住上几天,到绿柳居吃上一顿饭,买上两只咸水鸭,才会心满意足的登上北上的高铁,返回温暖的家。南京市的简称叫“宁”,这是唯一被官方认可的简称,它来自古称江宁二字,现在南京市还有江宁区这个划分。而这个“宁”字,也正是夫人名字中“宁”字的由来。她的祖籍是上海,出生地是南京,长大成人的地方是北京,所以南京实际上是她的故地,一个她永远会喜爱的地方。尽管我们来过很多次南京,但每一次在南京的游历,景点都没有重复,除了夫子庙,新街口,这些地方去的多一些之外,每次在南京的停留,我们都会给自己一些意外的惊喜,我相信这种状态一定还会延续下去,因为南京无论是作为六朝古都,还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城市;他的历史沉积无论是作为考古不断的被发掘,还是它现在所保持的高速的、巨大的发展变化,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不断的新鲜感,就像今天那个在老一辈人口中被常常提到的大板巷,已经作为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成熟的景区,点缀着今天的这个繁荣美丽的南京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于2025.04.0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甘熙故居:甘熙故居作为南京市现存最大的民宅,让我们夫妇今天在里面足足转了将近三个小时。整个故居座北朝南,东南西北各有大门与外界相通,号称有九十九间半房。房子建成于清中后期,也是经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故居建造的很规整,基本上是以一明两暗的住房,另加一个占地面积与住房面积相当的天井,为基本单元的院落模式,构建了整个故居。故居从南到北共有五层院落的进深,南北贯通。东西又分4溜院落(大概是如此),每溜院落都是南北贯通,又横向相互勾连在一起。南门一进门的地方,有一类似于广场样式的绿地草坪。整个院落的东部,是一个有水有太湖石的花园,园内即有小桥流水,也有曲经通幽。花园的北头还有一复建的藏书楼。现在的甘熙故居,已被辟为南京巿民俗文化博物馆,里面收录的展品,大都是与百姓日常的生活起居,爱好的戏曲艺术,讲究的传统习俗有关的一些实物、图片的宣传介绍。我拍下一组中国人如何育人的泥塑和文字介绍,感觉又回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时光,很亲切,也很怀念那个充满了各种各样规矩和情调的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写于2025.03.05.</span></p> 民俗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