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镇海楼木棉花红

沙漠春天

<p class="ql-block">镇海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历史上曾五毁五建;2020年,广州博物馆迁入镇海楼内。</p><p class="ql-block">镇海楼整体高28米,为歇山顶,复檐五层;首层面宽31米、深16米;东西两面山墙和后墙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筑,三层以上为砖墙,底层石墙厚3.6米,以上逐层递减。《镇海楼记》和《重修镇海楼记》碑刻分别在五层楼前东西两侧;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1989年6月,镇海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3年,镇海楼作为“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前东西有一对红砂岩石雕雌雄石狮,为现存明代最大的红色砂岩石雕狮子。民国元年(1912年),拆城筑马路时从双门底(今北京路北段)迁移过来的。雌狮在西,左前足踏球,右前足微提起抚着小狮。雄狮在东,右前足提起踩一绣球,左前足直支于地。</p> <p class="ql-block">广州镇海楼,木棉花正开得热烈。那一抹抹鲜艳的红,如同燃烧的火焰,在红墙绿瓦的映衬下格外夺目。</p> <p class="ql-block">广州镇海楼,这座承载着六百年历史沧桑的古老建筑,静静矗立在越秀山巅,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今朝</p> <p class="ql-block">广州明城墙,高约6~10米,长约1137米,城墙下部为红砂岩砖砌筑、上部为青砖砌筑。东起小北(今小北花圈),西迄大北(过去大北门,今日盘福路)。</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前的约40余尊大炮,又的确是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馆藏之一。它们在楼前阵列排开,炮口高举,仿佛仍保持着战斗姿态。广州博物馆研究馆员陈鸿钧告诉记者,这些炮当中,有明炮,有清炮,是从广州各地古炮台、遗址集中而来,所出非止一端,时间也不一样。它们大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集中在此,由于普遍年深日久,大多已经锈迹斑斑。</p> <p class="ql-block">铰接式无轨电车</p><p class="ql-block">这辆出厂编号为“D1一126”的铰接式无轨电车,由上海客车厂生产,因两节车厢之间用转盘连接,被称为“大通道”电车,最大载客量达150余人。又因顶部线缆如两条竖起的“辨子”,广州人亲切地称其为“孖(ma)辫车”。20世纪70年代中期,该款电车在广州投入使用,后因其车身长、不够灵活,80年代末开始逐渐被淘汰。 </p><p class="ql-block">该辆电车于1987年投入营运,至1997年12月29日安全运行里程达76万公里,载客量达552万人次,为市民出行立下汗马功劳。1998年2月20日广州市电车公司将其捐赠广州博物馆。作为广州市最后一辆公交大通道电车,它见证了广州交通事业发展的一段光荣历史,承载了无数老广州人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为研究明朝时期的军事防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还是广州建城史的重要见证、文化象征、物理标志;它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文化集合体:不仅是官方崇尚地方文化、读书人雅集之处,是文人士大夫逢登必写的诗文题材,也是老百姓、市民生活中的好去处。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