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晨依 美篇号1343872<div> 中国自古就有“惟楚有才”的说法,湖南历来人才辈出,猛人如云,清末维新变法戉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谭嗣同是清末维新派杰出的爱国者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为挽救危亡的国家而挺身维新变法,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戉戌六君子之首。<br></div> 谭嗣同出生于清末正二品大员之家,他的父亲谭继洵咸丰九年(1859年)中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出身于这样有权有势俸禄优厚的家庭,自然就是衣食无忧、饱读诗书的高官二代,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沾染官二代的纨绔之气,而是常怀一颗爱国爱民之心,努力学习和接受民主新思想,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不图变就要亡国灭种,谭嗣同接受了民主维新的思想并立志参加维新变法后,明知其从事的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但依然义无返顾投身其中,不惜用年轻的生命点燃民主爱国的火炬以唤醒国人,为中华崛起而慷慨献身。 戉戌变法失败后,本来可以象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一样逃亡藏匿,但是谭嗣同下定决心以身殉志,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的抗争。早在北上赴京参与维新变法前,他在给妻子的信上就写道:“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已经做好流血牺牲的思想准备,在清廷缉捕他的危急中,他淡定地对劝他逃离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北京浏阳会馆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变法的中坚分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被捕四天后,“戊戌六君子”于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当时谭嗣同年仅33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英勇就义前在狱中的壁题,正是他为理想献身的坚定意志和干云豪气,令人深受感动。谭嗣同牺牲后,康有为曾书赠挽联云:“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复生为谭嗣同的字,第一句是痛悼壮烈牺牲的谭嗣同,后一句则深感惭愧不如。 在湖南浏阳谭嗣同的老家,有他的故居和纪念祠堂,现在都被列入了<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br> 谭嗣同的浏阳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由曾任浏阳县吏的谭嗣同祖父谭学琴买下后,改造成庭院式民居建筑。谭嗣同父亲任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后,其宅第被奉旨命名为“大夫第官邸”,现在门匾上的“谭嗣同故居”和“大夫第”几个大字,均由中国书法大师赵朴初题写。 谭嗣同故居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通高8米,书房、居室等大小房舍24间,坐西南朝东北,主体建筑覆小青瓦二进院,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为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风格的建筑。 谭嗣同故居是谭嗣同成长和生活的地方,见证了他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爱国精神。故居内的陈列馆,展出包括“自小立志磨练成长”“立志匡时变法维新”“百日维新变法献身”“浩气长存影响深远”等4个板块,全面展现了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和爱国情怀。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谭嗣同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故居被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在湖南浏阳的谭嗣同祠,位于浏阳市才常路89号,始建于1913年,推翻清朝帝制后,由谭嗣同的老师、湖南省代督军兼民政司司长刘人熙呈请褒扬谭嗣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褒扬令后,由浏阳县知事公署划地建造。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变卖了一些地产和首饰,加上谭氏家族筹集的一些款项,谭嗣同祠于当年秋天建成。祠堂195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进行了大修,辟为谭嗣同纪念馆,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北朝南的谭嗣同祠,为砖木结构的二栋一亭祠宇式建筑,占地522平方米。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前门、前厅、过亭和后堂。过亭两旁为天井,硬山顶,小青瓦,祠门额上嵌有“谭烈士专祠”汉白玉石碑。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具有浓郁的清末民国初特色。 谭嗣同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祠堂内的前厅,一身傲骨的他,目光坚定而深邃,铜像背后,就是谭嗣同临刑前在狱中题写的绝笔诗。谭嗣同祠内有康有为挽谭嗣同的对联和梁启超书赠的“民国先觉”横匾,祠内设有“谭嗣同生平事迹陈列展”和“戊戌变法纪念展”,2013年谭嗣同祠入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谭嗣同33年的人生,如同浏阳烟花一样短暂而绚烂,但正如毛泽东在其笔记中所评价的:“谭浏阳英灵之气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自古到今漫漫数千年,从战国时期的管仲变法到清末的戊戌变法,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总是要经历剧痛甚至要付出流血牺牲的高昂代价,正是无数象谭嗣同这样勇于担当和无私献身的仁人志士,中国才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走向民主富强的康庄大道,这些英雄人杰,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