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号:2336377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龙仔、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音乐:想起了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华夏大地的悠悠岁月里,古代建筑艺术宛如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从古老的历史深处缓缓吟来,每一处飞檐斗拱、每一片青瓦朱墙,都蕴藏着无尽的东方智慧与美学意趣,令人心驰神往。敬仰老祖宗的文化智慧,超高的艺术设计,工匠的精雕细琢,这些精美的古建筑,穿越千年,令我们后人赞叹与膜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墙,宛如跃动的火焰,刹那间点亮了历史的景深,让人为之倾倒,心潮澎湃。红墙是岁月的忠诚守望者,在故宫,那绵延不绝的红墙,见证过多少朝代的更迭,帝王将相的风云际会。从初建时的熠熠夺目,到数百年风雨中的斑驳沧桑,每一道划痕、每一处褪色,都是岁月留下的吻痕。它目睹过宫廷里的繁华庆典,钟鼓齐鸣、歌舞升平;也经历过战乱纷争,山河破碎时的黯淡无光,却始终坚毅伫立,默默守护着古建筑群,见证历史的起起落落,承载着厚重的家国记忆 。红墙等众多古建筑之美,以其独特的风姿,在历史、艺术与文化的维度上,处处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令人深深着迷。遇见,便是人生中难得的一种小确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建筑艺术里的白墙,宛如一首隽永的诗,一幅淡雅的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绽放着独有的艺术魅力。踏入江南水乡,白墙是古镇最质朴又最动人的底色。它们临水而立,与波光粼粼的河面相互映衬,在潋滟的光影里,勾勒出如梦似幻的景致。晨光熹微,第一缕阳光洒下,白墙像是被镀上了一层薄金,唤醒沉睡的小镇;黄昏时分,晚霞似火,白墙又化作天然幕布,晕染出暖橙色的温柔,将岁月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道细微的水渍、每一条浅浅的裂纹,都是时光镌刻的痕迹,见证着小镇的兴衰荣辱、人间的烟火日常 。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白墙,以简洁之美,诠释着中式美学的含蓄与内敛;以质朴之态,受到了人们的喜欢和青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于徽州古村落,错落有致的白墙搭配上黛瓦,便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粉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风格,以白墙为纸,以山水为墨,尽显古朴典雅。晴天时,白墙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愈发纯净洁白,如处子般清新脱俗;雨落之时,雨滴打在白墙上,溅起细微水花,那氤氲的水汽仿佛为白墙披上一层轻纱,朦胧中更添几分诗意与神秘。院前的银杏一片金黄,透过这扇“画框”,以白墙为背景,被巧妙地框成一幅幅精美的小品。白墙让景致层次分明,它不喧宾夺主,却默默地衬托出每一处景致的韵味,为园林增添了无尽的意境美。无论是春日里娇艳的繁花,夏日里葱郁的绿树,秋日里斑斓的银杏叶,还是冬日里皑皑的白雪,与白墙组合在一起,都构成了一幅四季各异,美不胜收的画面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其功能主要有防水排水之作用,瓦当能有效阻挡雨水冲刷屋檐,保护屋顶木结构不受雨水侵蚀,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瓦当还可以固定瓦片,使檐口的瓦片排列更整齐稳固,防止瓦片滑落。在文化象征上,瓦当体现了一种等级,不同时代、不同等级的建筑,使用的瓦当在材质、工艺和纹饰上有差异,如皇家建筑的瓦当,通常制作精美、规格较大,体现皇家的威严与尊贵。在它所蕴含的寓意中,瓦当的纹饰题材丰富,如动物纹、植物纹、云纹、文字纹等。这些纹饰往往蕴含着特定的寓意,如汉代瓦当常见的“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瓦当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它的造型优美,以其轻盈灵动的曲线,打破了建筑的单调感,使建筑轮廓更加丰富柔和,犹如飞鸟展翅,给人一种向上的动感和韵律美,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飞檐的构造复杂,需要精湛的工艺才能实现。工匠们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确的施工,使飞檐能够悬挑而出,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也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创造性。飞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建筑的等级和规格,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飞檐的向上翘起,寓意着蒸蒸日上,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谐相处的理念,具有一种灵动的生命力。从功能上看,飞檐能够扩大建筑的采光面积,使室内更加明亮,这种巧妙的设计既满足了实用需求,又提升了建筑的整体美感,实现了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古老的庭院,阳光透过层层叠叠屏风的边框,投下繁复精致的影子,随着日光流转,像是在红墙上演绎着一场无声的舞蹈。屏风优美的线条与画面,疏密相间,影子也随之灵动变化,将古代工匠的巧思,以这般独特的方式,清晰地映照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划破了夜的寂静,太阳如同一个巨大的金色圆盘,缓缓地从地平线上升起。柔和的光线洒向广袤的大地,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纱。远处的山峦在这金色光芒的映照下,轮廓变得更加清晰而柔和,仿佛是大自然用金色画笔精心勾勒出来的一般。此时,那波光粼粼的水面,在太阳的照耀下,泛起了无数细碎的金光。风轻轻拂过,古老的石拱桥下,水面光影摇曳生姿,似万千颗璀璨的星辰在水中舞动,浮光跃金,景色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于古老街巷,邂逅那一座座历经岁月雕琢的古建筑,门当,无疑是最不可忽视的存在。它是历史的忠实守望者,扎根于岁月深处,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门当造型多样,圆的似满月高悬,象征着团圆美满;方的如磐石稳立,寓意着方正持重 。每一道流畅的线条,都是匠人们对美的细腻诠释;每一处精美的雕刻,都倾注着他们无尽的心血与智慧。瑞兽灵动,似在低吟往昔的繁华;花卉娇艳,仿若诉说着生活的芬芳。它不仅是建筑的坚实依托,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等级森严的古代,门当是家族身份的象征,彰显着门第的高低、家族的兴衰。名门望族的门当,精雕细琢,尽显尊贵;寻常人家的门当,质朴简约,饱含生活的烟火气息 。历经风雨的侵蚀,门当依旧默默伫立,从不曾有过丝毫动摇。它的存在,让古老的建筑更具韵味,让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成为岁月长河中永恒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建筑中,“户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户对通常会有精美的雕刻装饰,其图案题材广泛,包括花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这些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为建筑增添了艺术魅力。户对的存在使建筑大门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与门簪、门楣等其他建筑构件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和谐、典雅的建筑氛围。户对的形状、数量及雕刻图案,往往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圆形的户对寓意团圆和谐,方形的户对象征着稳重端庄。一些雕刻有吉祥文字或图案的户对,更是直接表达了人们对幸福、长寿、富贵等美好愿望的追求。在古代,户对的大小、数量和材质等往往与家族的地位、财富和声望相关。雕刻精美的户对,是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彰显着家族的荣耀和社会地位。古代建筑非常注重礼仪规范,户对的设置也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建筑,户对的规格、形式都有明确规定,这体现了社会秩序的等级观念。户对还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建筑大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宾客来访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元素之一,它向外界展示了家族的文化素养、道德风范和礼仪传统,起到了彰显门风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墙,亦是艺术的绝美华章,其色彩明艳热烈,饱和度极高,在蓝天的映衬下,碰撞出强烈而和谐的视觉美感,夺目却不失典雅。墙面的工艺考究,勾缝细腻平整,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檐下的彩绘与红墙相得益彰,金龙彩凤、花鸟鱼虫,在红墙的烘托下更显灵动鲜活,尽显皇家的尊贵与华丽。红墙与飞檐斗拱、琉璃金瓦相互映衬,构建出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完美诠释了古代建筑艺术对色彩与形式的精妙把控。红墙还是文化的深厚载体,我国传统文化里,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与繁荣,红墙便将这份美好寓意融入到建筑之中。无论是宫廷大院,还是寻常庙宇,红墙一立,庄重与祥瑞之感扑面而来。它是古人精神信仰与审美追求的外在表达,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成为人们心中一抹难以忘怀的文化符号,历经时光流转,魅力丝毫不减。你看这白玉缀枝头,无绿也无愁景色,才知道老祖宗的这种搭配有多绝,红墙白玉兰真可谓是绝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商丘古城南湖,是岁月凝萃的水乡画卷,古建筑艺术的完美体现。踏入南湖仿若误入一幅徐徐铺展的诗意长卷,每一眼景致,都裹挟着千年的温婉与灵秀,叫人挪不开眼。湖面宽阔,水波潋滟,像是被揉碎的银绸,在日光下闪烁着细碎光芒。微风拂过,涟漪轻漾,层层叠叠,拍打着湖岸,奏响一曲轻柔的自然乐章 。日光洒下,湖光与天色相融,蓝得纯粹,暖得醉人,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无边的温柔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湖心的亭台楼阁,古色古香,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在湖水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典雅。它们静立湖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为这片自然美景添上了一抹人文的韵味。登上亭台,凭栏远眺,南湖全貌尽收眼底,湖风轻拂面庞,带来丝丝凉意,让人忘却尘世纷扰,只沉浸在这宁静悠远的意境之中。商丘古城南湖,自然与人文在此交融,历史与现代相互辉映。它是时光沉淀的瑰宝,是心灵栖息的港湾,每一次相遇,都能带来新的震撼与感动,叫人忍不住为它的绝美风姿而赞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门楣,在古老的建筑中,镌刻着建筑岁月的华章。门楣静静矗立在时光长河里,用繁复精致的雕琢,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故事。步入那古旧的街巷,远远便能望见一座座建筑的门楣,仿若被历史之手轻轻抚摸,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它们是砖石与木雕交织的梦幻之境,每一道纹理,都是工匠倾注心血的笔触。瞧那木质门楣,细腻的木纹仿若岁月的脉络,诉说着木材自山林而来的往昔。匠人们精雕细琢,花鸟鱼虫栩栩如生,飞鸟振翅欲飞,花瓣仿若带着春日的芬芳,于指尖的摩挲下,似能感受到它们蓬勃的生命力。门楣,不只是建筑的眉眼,更是身份与文化的彰显。高门大户的门楣,气派非凡,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地位;寻常人家的门楣,虽质朴简约,却也在简洁的线条与精巧的细节中,融入了主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许。一方小小的门楣,凝聚着地域文化的精髓,南北各异,风格万千,北方的大气豪迈,南方的婉约细腻,皆在这一方天地里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墨晕染,轻蘸时光,绘就一卷相思,江南水乡美如画,古建之美治愈心。不管是江南还是宏村,这种水墨画在我国随处可见,就连云南的白族民众,在建筑中也尽现白墙黑瓦,展现着水墨江南建筑艺术的一些风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古老的建筑群落,时光仿若按下了暂停键,目之所及,每一寸砖石、每一道梁枋,都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清晨,第一缕阳光斜斜地穿透薄雾,为古老建筑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走进庭院,日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一地斑驳陆离的碎影。木质窗棂上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在光线的映照下栩栩如生。这些雕花,或细腻婉约,或大气磅礴,是生活的记录,也是艺术的表达。夕阳的余晖将建筑染成橙红色,整个建筑被笼罩在一片温暖而柔和的氛围中。夜晚的古代建筑又呈现出别样的风姿。月光倾洒而下,给建筑披上一层薄纱,朦胧而又梦幻。飞檐、屋脊在月光下轮廓分明,像是一幅简洁而又意境深远的水墨画。庭院中的水池倒映着月色与建筑的倒影,虚实相生,分不清天上人间。月光下的建筑,少了几分烟火气,多了几分空灵与超脱,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如梦似幻的光影世界里,感叹古代建筑艺术与自然光影完美融合所创造出的无尽美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留白,是中式古建筑庭院、四合院常用的建筑艺术手法。典型的空间留白,是为了使建筑与自然的相互交融,人们可在此感受四季变化,让建筑空间更具灵动性和延伸感。园林也须要留白,如苏州的园林以曲径通幽、错落有致的布局营造出“方寸之间,空纳万金”的效果。园中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的布局疏密得当,留出大片空白空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建筑色彩上的留白,如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将留白发挥到极致,雪白的墙壁与青黑的瓦形成鲜明对比,简洁质朴又淡雅清新。白墙如纸,黛瓦似墨,以山水花木为点缀,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美学理念,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宫殿、寺庙等建筑中,除了朱红色的门窗、梁柱等元素外,也会有大面积的留白。比如故宫的宫墙和地面,大面积的红色与少量的金色装饰形成对比,同时也有大片的空白墙面和地面,营造出庄严大气又不失灵动的氛围。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窗间过马”,并不是古代建筑艺术中一个常见的特定术语,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它形容了古代建筑中,一种空间尺度或视觉上的一种感受,就好比从这镂空的窗户看出去,感觉外面的空间非常地开阔,以至于能看到马从远处经过,这强调了古建建筑的窗与外部空间的通透关系以及所营造出的开阔视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具特色的部分。飞檐的曲线优美,檐角高高翘起,如鸟展翅,使建筑整体造型更加灵动、轻盈,打破了直线的单调,为建筑增添了活泼与优雅的气质,富有动态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意境之美。从功能上看,飞檐能扩大建筑采光面,使阳光在不同季节更有效地照入室内。同时,它能延长屋檐的出挑距离,更好地保护墙体和台基不受雨水侵蚀,具有良好的排水功能,让雨水从远处落下,避免对建筑基础造成损害。飞檐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造型宛如自然中的飞鸟,寓意着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此外,不同等级的建筑,飞檐的形式和装饰有所不同,是建筑等级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如皇家宫殿的飞檐往往更加华丽、庄重,装饰精美,以彰显皇家的威严与尊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古老的宫墙下,抬眸,那红墙恰似天边被点燃的流霞,热烈而深沉,每一块砖石都历经岁月摩挲,带着历史的厚重质感,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碧瓦在日光的轻抚下,闪烁着温润而迷人的光泽,似翠玉般莹润剔透,又似幽潭般静谧深邃。一片片整齐排列,构筑起庄重典雅的飞檐斗拱,檐角高翘,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翱翔,带着历史的记忆与艺术的灵动,直入云霄。红墙与碧瓦相互映衬,红的明艳,绿的清新,色彩碰撞间,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卷。那是古人对美学的深刻理解与精妙演绎,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让人不禁沉醉于这古典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中,感受着传统文化跨越千年的深沉呼唤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建筑艺术“步步高升”,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结构、布局、寓意等角度,像中式传统建筑的飞檐、台阶,从低到高,都是视觉上的“步步高升”。踏入这古代建筑群落,目光被那层层叠叠的飞檐牢牢吸引。自下而上,飞檐逐次升高,像是振翅欲飞的祥鸟,正向着云霄攀升。每一片翘起的檐角,都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寓意着事业、人生如同这飞檐一般,步步高升,向着光明未来昂首迈进。工匠们以精湛技艺,搭建起这稳固又具美感的架构,恰似人们在人生舞台上,凭借自身努力不断积累、步步登高。斗拱错落,承载的是岁月的厚重,展现的是如事业般蒸蒸日上、步步高升的蓬勃态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牛腿,学名“撑栱”,在北方地区又叫“马腿”,是明清古建筑中上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结构支撑的原理,是将梁支座的力分散传递给下面的承重物,能有效防止墙体因集中力过大而被压坏,还可将外挑屋檐的重力传到檐柱,增强建筑的稳固性。牛腿上通常有精美的雕刻,如卷草、灵芝、竹、云或鸟兽、戏曲人物等,增加了外檐的装饰效果,为建筑增添独特的美感。其雕刻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是文化传承的独特符号,如狮子象征权威、梅花鹿象征长寿和富裕等,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牛腿的木雕选材多以檀、楠、银杏、香梓等优质木材为原料,这些木材质地坚硬,耐腐蚀,适合用于雕刻和支撑。牛腿的雕刻工艺精湛,表现题材以人物、走兽为主,山水、花鸟为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悠长的回廊,在竹影里蜿蜒曲折,似一条沉睡的巨龙。廊柱上的雕花,在微光中若隐若现,有瑞兽奔腾,有繁花盛放,皆是往昔岁月里能工巧匠们留下的艺术瑰宝。烛火的光芒沿着回廊流淌,扫过每一寸石板路,石板上的青苔,在这朦胧光影里,透着湿漉漉的诗意,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静静聆听着往昔的故事,和着烛影,在无声诉说。庭院深深,烛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为院内的绿竹增添了几分朦胧美。花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竹影随之晃动,仿佛是一场光与影的舞蹈。竹影扫阶,扫过的是岁月的尘埃,扫出的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无尽魅力。在这如梦似幻的光影里,古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砖石堆砌,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历史丰碑,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审美,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和防火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即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而得名。它起源于明代中期,由徽州知府何歆创建,当时徽州地区房屋密集且多为木结构,易发生火灾,何歆推行政令让每五户人家共同建造增高的墙头以防火,逐渐形成了马头墙。墙体形态呈现墙头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房屋的进深变化。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叫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最多可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博风板,其上安装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金印式、朝笏式等多种造型。高大的马头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风雨对建筑的侵袭,保护建筑墙体和内部结构。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使建筑外观更具层次感和动态美感,与白墙青瓦搭配,形成粉墙黛瓦的独特景观,宛如一幅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镂金铺翠,常被用来赞美古代建筑艺术中那些工艺精湛、装饰华丽的作品。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常采用琉璃瓦,色彩丰富,在阳光下金光闪耀,与屋脊上的各种神兽造型相互映衬,构成了“镂金铺翠”的视觉效果。古代建筑的门窗常采用木雕、石雕等工艺,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再镶嵌上彩色玻璃或玉石,显得华丽而精致。古代建筑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如抬梁式和穿斗式,工匠们通过榫卯技艺将木材拼接在一起,无需钉铆,却能使建筑坚固耐用,同时木构件上还可进行雕刻和彩绘,体现了“镂金铺翠”的工艺之美。古代宫殿、庙宇等建筑通常遵循严格的对称布局,体现皇家的威严和庄重,这种布局也蕴含着一种“镂金铺翠”式的规整之美。还有古代建筑的梁枋、斗拱、红墙等部位常绘有精美的彩画,以此来体现"镂金铺翠"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勾心斗角”是古代宫殿建筑结构的一种精巧制做。勾心是指建筑檐角相互穿插、彼此勾连,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搭扣牢固,确保建筑整体重心稳固不偏。如故宫太和殿立柱与枋连接,立柱顶部做成卯口,枋端部做成榫头,两者搭扣形成牢固结构。斗角是指相邻建筑飞檐翘角两两相对,源于屋檐位置的反宇做法,即古建筑起坡后,屋檐由中间向两端逐渐翘起。如故宫乾清宫屋顶,反宇做法使屋顶两头上翘、中间里收,上下檐层叠交错,产生“斗角”之势。“勾心斗角”的建筑结构,使建筑飞檐交错,相互融合又和谐统一,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勾心斗角”的建筑结构中,榫卯连接工艺是关键,这种连接方式使建筑在抗震方面表现出色,众多榫卯节点在地震时通过“挤紧—拔出”的协调运动耗散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震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窗剪烛”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时的夜话。在古代建筑艺术中,“西窗剪烛”涉及窗户这一建筑构件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艺术内涵,窗格形式以竖向直棂为主,棂条竖向排列犹如栅栏,便于古时候裱糊窗户纸,在唐朝达到巅峰。空窗是只有窗孔没有窗扇,通常是指局部或全部镂空的窗子,可以使几个空间互相穿插渗透,将内外景致融为一体。漏窗是俗称花墙头、花墙洞、漏花窗、花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似通还隔,若隐若现。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那遍布江南水乡的古镇古桥,石拱如虹,横跨于悠悠碧水之上,处处呈现了古建筑上的艺术之美。桥身的雕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或为灵动的鱼虾,或为飘逸的祥云,为古朴的石桥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漫步桥上,脚下是潺潺流水,眼前是粉墙黛瓦、绿树成荫,一幅江南水乡的温婉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感叹古人将建筑与自然融合得如此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安放的兽形构件,从其种类、功能、文化内涵及等级制度方面有着许多讲究。从种类上有"仙人骑凤"排在垂脊最前面,传说仙人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闵王,兵败后骑凤渡河逢凶化吉,古人请他镇守脊端,借“乘鸡(吉)飞翔(祥)”的寓意讨吉祥之意。跑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龙象征皇权,凤代表尊贵祥瑞,狮子象征勇猛威严,天马行空无阻,海马威严忠勇,狻猊能食虎豹有威望,狎鱼能兴云播雨灭火防灾,獬豸能辨别是非曲直,斗牛能兴云作雨镇火防灾,行什能降魔防雷。垂兽又称角兽,在垂脊上,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用于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戗兽:安装在戗脊上,将戗脊分为兽前和兽后,兽头下是走兽。正吻:位于正脊两端,也叫“吞脊兽”,造型多为龙形,口衔正脊,寓意着喷水镇火来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州盘门景区的"水路萦回",充分遵循古建筑的艺术之美。它始建于春秋吴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最初称“蟠门”,后因水萦回交错,改称“盘门”。其位置基本未变,虽经历代多次改筑,但城垣主体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所建。盘门是我国现存较典型较完整的水陆并列的古城门。陆城门分内外两重,构成方形瓮城,内城门北面左侧有城墙跑马道,可直抵城墙顶上的宽阔平台。与陆城门毗连的两道水城门,全用花岗岩石构筑,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船并列而过,每重门都有巨型闸门以控制水流。盘门景区包括盘门水陆城门、吴门桥和瑞光寺塔三景,由大运河把它们连结在一起。吴门桥始建于北宋,横亘于大运河上,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大型单拱石桥。瑞光寺塔始为三国时代吴国孙权所建,为八面七层,是砖木结构阁楼式塔的典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琉璃,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发明于西周,当时主要用作饰品。汉代琉璃应用范围扩大,北魏时开始成为建筑用材,出现了琉璃瓦。唐代宫殿的屋脊和檐头开始用琉璃包镶,北宋到元代,琉璃及其瓦作运用广泛。琉璃的鼎盛时期,在元大都宫殿中使用琉璃瓦铺盖屋顶,明清时期琉璃瓦高速发展,色彩极大丰富,广泛应用于宫殿、陵寝、庙宇等建筑。琉璃瓦包括筒瓦、板瓦、勾头瓦、滴水瓦等,筒瓦用于盖瓦垄,板瓦为底瓦,勾头瓦用于筒瓦垄檐口终端,滴水瓦用于板瓦垄檐口终端。琉璃的装饰构件主要有琉璃大吻、琉璃兽、琉璃影壁、九龙壁等,用于装饰建筑的屋脊、墙面等部位,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和威严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盘门景区的古建艺术与布局,它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囊括了城河、城墙、古塔、古桥以及中央庭园等,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盘门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由伍子胥所筑。景观包括盘门水陆城门、瑞光塔、吴门桥、伍相祠等。其中,吴门桥是苏州市区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石拱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清代重修成单孔石拱桥。瑞光塔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宋代重修时改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高约53米左右,外轮廓微呈曲线,显得清秀柔和。盘门古城墙的陆门有内外两重,其间为平面略成方形的瓮城,内周长约177米,城墙高8.1米,下以条石为基,上砌城砖。水门由相距4.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内外水门建筑结构不同,非同一时代遗存。盘门是中国现存较典型较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易守难攻,是古城重要的军事防御建筑。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炮洞、闸口、绞关石等设施,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檐,是我国的传统建筑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飞檐的上翘设计使雨水能够更顺畅地从屋顶排下,减少雨水在屋顶的停留时间,防止渗漏,保护建筑的木结构飞檐的曲线和翘角为建筑增添了向上的动感和韵律美,使建筑更具艺术感染力。飞檐的造型可能与上古时期人们的鸟图腾崇拜有关,人们幻想像鸟一样自由翱翔,也有一些飞檐装饰有龙、麒麟等神兽,蕴含着避邪祈福的寓意。南方飞檐,其翼角多起高挑飞檐,工艺自由且富有创造力。而北方飞檐没有南方高挺,屋檐本身比较平直,但翘起颇为突出。北方多雪,飞檐还常出现重檐,以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这里是连唐僧来了都不想走的地方,一半人间一半烟火的姑苏城,一朝入姑苏,满眼是江南。七里山塘的建筑体现了多方位的艺术之美,依河而建,河街并行,中间是山塘河,街道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河街相邻、水陆并行,舟行水上,人走岸边,形成了独特的交通与生活场景。山塘河蜿蜒伸展,连绵七里,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古建筑,白墙斑驳,黛瓦素雅,与清澈的河水、青石板路相互映衬,色彩淡雅和谐,展现出典型的江南水乡韵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飞檐翘角的形式,线条轻盈灵动,不仅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还使建筑在视觉上更加美观大方,富有向上的动感和韵律美。门窗上多有精美的木雕、砖雕装饰,图案题材丰富,有花卉、动物、人物、神话故事等,雕刻工艺精湛,线条细腻流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横跨山塘河的古桥有7座,如通贵桥、彩云桥等,形态各异。通贵桥桥身宛如明月,桥孔与水中的倒影,浑然一圆,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相互交映。山塘街的会馆建筑众多,如东齐会馆、陕西会馆等,这些会馆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一般都设有戏台、大殿、厢房等,有的还辟有花圃、园林供人游赏。会馆的建筑装饰十分精美,门墙高大巍峨,通体水磨砖细贴面,瓦檐下斗拱雕饰精致,内部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也极为华丽,展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商贾的雄厚财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网络为我们展现了一组组古建筑的艺术之美,让我遇见便珍藏于篇中,是一种难得的小确幸。在华夏大地的悠悠岁月里,古代建筑艺术宛如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从古老的历史深处缓缓吟来,每一处飞檐斗拱、每一片青瓦朱墙,都蕴藏着无尽的东方智慧与美学意趣,令人心驰神往、由衷赞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一部用砖石土木书写的史书,是东方美学的具体呈现,它以独特的风姿跨越时空,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情感,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敬仰与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