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背景音乐:文章作者本人翻唱《父亲,我记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庄严、隆重,极大地振奋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在这支浩荡的受阅队列中,一组载着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彩车方阵徐徐通过长安街,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共和国的检阅。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共和国没有忘记,是他们出生入死,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新中国的诞生。我被这段视频画面深深触动,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脑海中闪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立新中国,靠的是一支能打善战敢拼的尖刀队伍,而建设新中国,百业待兴,更需要一支奉献聪明才智的人才队伍。当年老蒋败走台湾,而受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留在了大陆,成为当时国家最基本最急需也最宝贵的智力资源。这个群体,满怀一腔的热忱和憧憬,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一九四九年秋,毕业于重庆大学电工系,同年的冬天在重庆一家抗战时筹建的兵工厂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国家内陆落后地区,奔赴山西长治一家大型军工厂,一辈子在这里扎了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和父亲一起外出,他指着路边的一条输变电线告诉我,这是长治市第一个输变电工程,为他所在的这家军工厂而专设,由他负责勘察,设计,监造。工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也是他来长治工作后独立承担的第一项工作。这条专线一直用到八十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早已被更大更先进的输变电工程取代并拆除。回想起来,那还是木桩和少数空心钢筋水泥柱搭建的线路支架,以当时生产力水平,从无到有,已是了不起的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刚参加工作时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参加工作不久,一位和父亲同代的老机械工程师给我讲了件他亲历的往事。上世纪60年代初,工厂引进一辆前苏联制造的坦克,这台装备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一天,它突然趴了窝,一动不动。经各路技术“会诊”,可能是电器系统出了故障。而刚好这时父亲出差,有位工程师搬来各种仪器,对其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却始终没能找出问题所在。一筹莫展了一个多星期,父亲回来了,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了他身上。听完故障现象报告后,他断定是某个电器元件的接触出现问题,拆开一看,果不其然。不到半个小时,坦克又发出轰鸣,可以开动了。讲到这儿,那位老工程师伸出大拇指,“你老爸真行!”那辆坦克就像是我修好的,心里美滋滋,也由衷敬佩自己的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前排正中为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开始了,两家毗邻的大型兵工厂闹起派性和武斗,父亲当时在工厂的一个自备火电厂上班(电厂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也是在父亲的主持下完成),去上班必经的一条路上,时不时有冷枪打来,有一位员工就被打死。母亲刚生下妹妹,她哭着哀求父亲别去上班了。“那怎么行!电厂一旦发生故障,全厂生产就会停止,我必须得去!”他那么的决绝和义无反顾。由于持续的焦虑和忧郁,正值哺乳期的母亲没了奶。妹妹是靠喝牛奶和小米粥长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不久,因怀疑父亲有所谓历史问题,一夜间成了“黑帮”,被隔离审查,关进了牛棚。一天我放学回家,恰好看见父亲穿着一身又脏又破的衣服,和另外几个“黑帮”一起,在我家住的那排平房大院的公共厕所掏粪。一向精明干练、充满朝气、风风火火的他,竟那么落魄和胆怯,和以前完全判若两人,顿时惊呆了。父子俩两双眼睛对视着,他没敢叫儿子,我噙着泪,也没敢叫声爸爸。那一幕刻骨铭心,一辈子也无法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7岁之前,凡遇大事小情,第一个想到的是母亲。父亲在我心里是怎样的存在?他总是那么忙,脸上少有笑容,和孩子们交流得不多,对我们的学习和未来过问关心得也很少。对他,心里总有几分畏惧。直到1976年深秋一声惊雷炸响及随后恢复高考,他像变了个人,步履比以前更加匆忙。除了工作,开始为儿女们的前程真正操起了心,挑起了我和姐姐高考复习这副担子。他的眼角和嘴角比以前舒展了,有了少见的笑意。从那一刻起才为有这样的父亲庆幸和骄傲,才真正感受到如山的父爱。除了化学,数学、物理没有问题能难得住他;他的人文等多方面的学养在我们这儿也是出类拔萃,辅导我的语文不在话下;如果那年考英语,他当我的英语老师也绰绰有余。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学期,他几乎每周写一封信,督导、勉励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在我的婚礼上。如今我也当上了爷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父亲始终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对新技术、新观念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敏锐的洞察。翻开一本《线性代数》笔记,那是他年近60进修时的记录。每个公式、每个行列式都书写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重点之处还用红色的笔划出点、线、框、圆,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课堂笔记。社会上刚出现286计算机,还是靠穿孔机编制程序来控制运行,父亲就预感到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他力排众议,在经费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建立起我们这个地区大型央企的第一个计算机室。后来的事实完全验证了他先前的判断。改革开放,为父亲进一步施展才华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大时代裹挟下,父亲虽遭遇了太多的波折、不公甚至屈辱,却淡然处之,很少提及,这让我有些无法理解。可说起职业生涯中一个个闪光点、被工厂和同事广泛认可和尊重就兴奋不已,总是一脸的欣慰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的经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那个群体当中相当一部分人经历的缩影。那个群体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建设者,他们小心翼翼、兢兢业业、忍辱负重,几十年挥洒辛勤的汗水。他们所创建的功绩,犹如一块块基石,支撑起共和国今日的摩天大厦。许多宏大叙事里,经常用到两个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们不正是一群特殊时代背景下默默的承前启后者、继往开来者吗?父亲的名字叫国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精英!历史应当铭记,共和国应当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生前用过的写字台和藤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国70周年大庆的第二天清晨,我手捧鲜花,一个人来到安葬父亲的公墓,静静伫立在父亲的墓碑前,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墓碑的背面简洁地镌刻着几个字:永远的怀念。一遍遍从心底呼唤——亲爱的爸爸,我爱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朋友,请把您与家人的亲情故事与美友们分享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