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海天一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918768</p> <p class="ql-block"> 到婺源的第一站是李坑。在婺源,有山有水的地方叫做“坑”,村人多姓“李”,李坑之名的来源想来如此。</p> <p class="ql-block"> 到李坑时已是下午五点,“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时近黄昏。站在村头的牌坊下向前张望,一条流着淙淙的小溪与旁边的白墙青瓦相映成趣。村子两侧青山隔溪相望,一条青石板路不知道从哪里伸出来,悠然地向村里延伸,路面的斑驳和残破,似乎在告诉我们曾经承载的风月和繁华,历经的岁月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溪水走进村中,点缀在溪上的座座石桥,或长或短,或平坦或耸立,虽然不能与周庄、西塘那些精美的石桥相比,但九曲十弯,数十步之遥即可见的青石板桥联通了家与家的往来,却给小溪增添了无穷的韵致。</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看着青山环抱,绿水萦绕,田园清秀的小村,风光旖旎,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安详与古雅。</p> <p class="ql-block">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忽然想起马致远的一首这首《天净沙·秋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小桥流水人家”从来都是人人向往的诗意家园。而眼前的李坑村,似乎便是这句诗的鲜活注解。</p> <p class="ql-block"> 当然,李坑也不缺乏应有人文传承,这里是南宋乾道三年武状元李知诚故里,李氏族人几百年来,出了18位进士,32个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村中的大夫第、铜绿第就延续了这种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中的大夫第,看见门口那高贵的门槛,高啄的檐牙,屋内有梁雕、窗雕、门雕,都栩栩如生,打眼望去,心里都会感到震撼。据说大宅内有雕刻的,祖上多为官或大商贾。李坑有雕刻的古宅很多,村头村尾均可见到,历史悠久,这一切无不显示昔日的李坑的富贵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 普通人家的生活也是很有韵味的,简朴的古宅里一样窗明几净,摆设虽然不多,但大多古色古香,无不流露出远古的气息,让人深刻感受到传统的民俗与文化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坚守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柳暗花明地穿过小巷,集市上的闲逛才能发现李坑的真正魅力。河流从镇子中穿过,老板就在船中招徕生意,河道两旁是挂者大红灯笼的古老商铺,处处人头攒动,让人想起当年应该也是如此。穿行人流中,东张西望,天南海北的游客,包括我们自己,都成了这个村子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天色很快黑尽,小溪两旁古老商铺挂着的大红灯笼发出朦胧的灯光,商铺前的青石板上人声鼎沸,茶庄、酒馆、各色店铺:叫卖声、脚步声,船桨声;茶香、饭香、各种货物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头上俯瞰桥旁两岸的人潮,不禁自问:这商贾云集,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是当年微商们源远流长的传承,还是现今商业化的结果?要知道这是李坑村,而非李坑镇。</p> <p class="ql-block"> 走出村口,四野漆黑寂静,朋友竟不小心掉 入小溪,好在四月的溪水已不寒冷,虽然无恙,但却狼狈不堪,回首看看身后的灯光,刚才那种夜夜笙歌的感觉,似乎一下变得十分久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