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臧 萍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郗昙、魏滂辈,及王凝之、涣之、献之、立之等四十二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 ”时乘兴所书。</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蹊径,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p> <p class="ql-block">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p> <p class="ql-block">《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p> <p class="ql-block">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p> <p class="ql-block">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p> <p class="ql-block">群贤毕至,少长咸集。</p> <p class="ql-block">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p> <p class="ql-block">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p> <p class="ql-block">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p> <p class="ql-block">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p> <p class="ql-block">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p> <p class="ql-block">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p> <p class="ql-block">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p> <p class="ql-block">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p> <p class="ql-block">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p> <p class="ql-block">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p> <p class="ql-block">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p> <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p> <p class="ql-block">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p> <p class="ql-block">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p> <p class="ql-block">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p> <p class="ql-block">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p> <p class="ql-block">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p> <p class="ql-block">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p> <p class="ql-block">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p> <p class="ql-block">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p> <p class="ql-block">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p> <p class="ql-block">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303—361年)世称王右军。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时期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淮南太守王旷之子。</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出身名门世族琅邪王氏。七岁学书,十二岁读前人笔论。少学卫铄,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等诸名家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三体书及张昶的《华岳碑》,开始意识到不足。</p> <p class="ql-block">于是其遍学众碑,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王羲之二十三岁时入仕,始任秘书郎,继为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十一年(355年),其称病辞去会稽郡职务。</p> <p class="ql-block">后放情于山水之间,弋钓娱乐。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其子王献之于后代中书法成就最大,</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所写的书法,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故里为琅邪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按较为大家接受的说法,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童年时居住在开阳县城内。王羲之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其父王旷建议琅邪王司马睿南迁。</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五岁时,包括琅邪王氏在内的名门大族纷纷举族随司马睿渡江,史称“衣冠南渡”。琅邪王氏初到建业时,聚居于乌衣巷。王羲之少年时代,无资料可考。永嘉三年(309年),王旷领兵救壶关,全军大败后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这一年王羲之七岁,在建业的日子里,“母、兄鞠育,得渐庶几”。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又从姨母卫夫人学书。建兴三年(315年),王羲之长嫂的伯父周顗宴客,王羲之随叔父赴宴。他是小辈,自然敬陪末座。</p> <p class="ql-block">周顗是名族名士,时任司马睿的右长史,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他宴客,群贤毕至。筵席上上了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p> <p class="ql-block">吃这一道菜,主人按例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宾客。当时周顗却一反常理,无视满堂权贵的存在,将菜先送到末席王羲之案上。当时,满堂贵宾见受此殊荣的竟然是一个少年,问知是久被遗忘的王旷的儿子时,均惊奇不已。</p> <p class="ql-block">幼年时,王羲之不善言辞,因此在家庭中并没有受到大人过多的重视。周顗此举,不仅使一向安居家中,很少在名士群中应酬的王羲之从此闻名,也同时提携了这位王氏后辈姻亲,那年王羲之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八月,明帝下诏令郗鉴还朝。郗鉴走到姑孰,被王敦扣留,后终于回到建康。郗鉴刚到建康,便和明帝密谋讨王敦。郗鉴在就要声讨王敦时,向王氏子弟中选女婿。王羲之坦腹东床,反而被选中。这一年王羲之虚岁二十岁。其妻子郗璇年岁不详。他二人是否当年成婚不可考。</p> <p class="ql-block">太宁三年(325年)前后,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鉴荐举下,王羲之起家秘书郎。秘书郎虽品不高,却十分闲散。王羲之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以更多的时间继续勤习书法。秘书省内收集有先朝及本朝书法名家钟繇、胡昭、张芝、索靖、韦诞、皇象等人手迹,王羲之得以玩赏和临摹这些珍品。同时,他还与本族及其他大族子弟互相切磋书艺。</p> <p class="ql-block">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平定后,王羲之因郗鉴、王彬之故,由秘书郎迁会稽王友。王友与秘书郎同为六品官,主要在王府里陪着游宴和会见宾客,伴幼王读书,比较清闲。咸和四年(329年)前后,王羲之为临川太守。临川地僻民稀,远离频有战乱的长江两岸,生活相对比较平静。王羲之携带母亲与妻子一同上任。他着力清理积弊,勤求民隐,为民请命,享誉一方。</p> <p class="ql-block">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庾亮拜征西将军,王羲之守丧期满,慎重考虑后入庾亮幕府为征西参军。咸康二年(336年)二月,叔父王彬在建康逝世。王羲之请假料理丧葬事务。其间,率妻子赴广陵看望郗鉴。郗鉴与其谈及庾亮与王导不和一事,从稳定大局出发,希望羲之设法从中加以疏导,减少二人的敌意。临回武昌前王导劝羲之回建康仼职,拟上表荐他为侍中,王羲之再次谢绝,只身返回武昌幕府。</p> <p class="ql-block">咸康八年(342年)五、六月间,王羲之接任江州刺史,扦加宁远将军武职。关于王羲之仼职江州刺史一事,有诸多说法,但任期很短则是共识,或者只是“推迁未拜”根本没上任。</p> <p class="ql-block">永和七年(351年),原会稽内史王述丧母,因丁艰而去职,诏令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p> <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p> <p class="ql-block">最终二十六人留下《兰亭》诗,王羲之作四言及五言诗各一首。</p> <p class="ql-block">众人之《兰亭》诗汇成诗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7日晚19:55 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