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燕子矶,在南方。</p><p class="ql-block"> 第一矶,扼长江。</p><p class="ql-block"> 地势险,多遗章。</p><p class="ql-block"> 铁蹄踏,血流长。</p><p class="ql-block"> 雪国耻,永难忘。</p><p class="ql-block"> 国崛起,筑铜墙。</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趁着上午半日的自由活动时间,我离开迈皋桥附近的一家招待所,到街面上寻找通向燕子矶的公共汽车。</p><p class="ql-block"> 车到了南京市城区北郊的观音门外。燕子矶就在附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燕子矶门前的街道、房屋、铺面等空间布局紧凑,弯曲的绕山沿江公路目不可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得园门,沿着被绿茵遮蔽的台阶拾级而上。由于刚刚下过雷阵雨,林翠叶绿,山石朗润,空气清爽。院内游人不多,这种环境更便于细致观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途石阶两侧,多处岩壁上刻着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的诗赋题词。</p><p class="ql-block"> 明代焦竑曰:“金陵佳丽地,北郊为最”。 </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司马湛若水字元明书写的“天空海阔”四个大字笔锋矫健粗壮。 抗清名将史可法有诗曰“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p><p class="ql-block"> 最著名的是乾隆所书《游燕子矶》:一峰飞插长江里,其势翩翩如燕子,我来四度也四登,翠壁丹崖信如绮。地险山川虽有言,失守诚同衣带水。凛乎驭朽磐石安,底须天堑徒恃此。</p><p class="ql-block"> 这些岩上壁刻文字,大大增加了燕子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燕子矶的高处,有一碑亭赫然而立,那就是御碑亭。碑上有清朝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燕子矶”三个楷书大字,笔锋饱满端庄。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此停留。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登上燕子矶。公元1751年暮春,当乾隆首次来游燕子矶时,即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所陶醉,乘兴作诗一首七绝:“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中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并在此书有“燕子矶”石碑。背面是他的题诗。后人造亭一座,至今屹立在燕子矶山峰之巅。临江居高,凭栏眺望,更觉燕子矶的佳境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燕子矶,矶者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燕子矶临江而立,南连江岸,其东、西、北三面均被江水围绕,地势险要。燕子矶总扼大江,矶下惊涛拍石,江流澎湃,古代与近代都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与城陵矶(湖南岳阳)、采石矶(马鞍山)相比燕子矶虽然最小,却最负盛名,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这不仅仅是因为矶上有御碑亭的缘故,更因它曾经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耻辱和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英国侵略军在燕子矶抢滩登陆,直逼南京,迫使清廷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自此开始了饱受列强凌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剧。南京被破城后,日军一个骑兵营尾随逃难的南京军民一直追到燕子矶。当时正值枯水季节,江面上的渡船早就逃到江北,数万逃难人群一时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日本骑兵带着轻机枪,他们把枪架在燕子矶一带的山头上,对着江边人群就是一阵猛烈的扫射,难民一片惊慌,四处逃散,妇女、儿童和老人被践踏者不计其数。有的人躲进了芦苇丛,但很快遭到了日军密集的扫射,中弹者毙命江中。据资料记载,在这场血腥的屠杀中,有50000多同胞血染江滩,所有的尸体,或漂浮江面,水为之赤红;或堆积沙滩,雨淋日晒。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此处积尸,还无人过问,臭恶气味,远闻数里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峰飞插长江里,其势翩翩如燕子”,玲珑如燕的燕子矶,那赤色的砂砾岩壁,那形似铁拳的山岩,似乎在永久的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曾经历过的血与火的岁月。为纪念在此地受害的中国人,燕子矶公园内立有燕子矶江滩遇难同胞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燕子矶一处临江而险要的地方,围了一些游人,指着立在那里的一块石牌议论着什么。当我走到近前,也觉得这块石碑不可不看。石碑上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手书:“想一想,死不得”。石碑的背面还有几行春风化雨,暖人心脾的劝诫语。这是陶先生当年在燕子矶乡晓庄村办学期间,听说经常有失意人来矶头跳崖,他十分婉惜,于是便带着学生在此竖了劝诫碑,此后确实感化劝导了许多失意有轻生意念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快,职业与生活压力大,婚姻不幸, 学业受挫等 ,难免有人有轻生的念头。但是,到了燕子矶你会感到个人的得失痛苦磨难与我们民族曾经历的血与火的灾难相比,真是微不足道。燕子矶除了自身的坚固,还需每一个有血气的中华儿女的保卫与呵护。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燕子矶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据新近到过那里的友人介绍,燕子矶已经纳入燕子矶公园,公园面积约5.3公顷。燕子矶周边有弘济寺、观音阁等建筑。岩山有12洞,为江水冲击而成,大多是悬崖绝壁。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曲深。燕子矶与毗临的沿江幕府山十二洞形成了一组秀丽的自然山水书卷,是六朝古都著名的风景名胜。在古金陵四十八景中,就占六景:“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嘉善闻经”、“化龙雨地”、“幕府登高”、“达摩古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燕子矶随着南京的飞速发展使旅游更加方便了。当年,被日本侵略者血洗过的南京与燕子矶,如今日新月异,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下,曾经血腥地侵略过我们民族的日本蛮夷,仍然经常对我国敌视与挑衅。燕子矶清晰地记得日本侵略者的滔天兽行。现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中日之间并不是没有在战场上交过手。“多行不义必自毙”,日本右翼好战分子的倒行逆施终将败在中华民族脚下,这是历史的必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听到中日两国从未停息的领土争端,令我不断地记起燕子矶:</p><p class="ql-block"> 燕子矶,在南方。</p><p class="ql-block"> 第一矶,扼长江。</p><p class="ql-block"> 地势险,多遗章。</p><p class="ql-block"> 铁蹄踏,血流长。</p><p class="ql-block"> 雪国耻,永难忘。</p><p class="ql-block"> 国崛起,筑铜墙。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燕子矶扼守着长江</p> <p class="ql-block">燕子矶公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题词“燕子矶”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碑文</p> <p class="ql-block">乾隆六下江南五次由此登临燕子矶</p> <p class="ql-block">教育家陶行知题词石碑,劝勉人们珍惜生命。</p> <p class="ql-block">遇难同胞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乾隆题燕子矶碑文</p> <p class="ql-block">矶上怪石石樽酒</p> <p class="ql-block">燕子矶,三面环江</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