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人物名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蔡屏周(1895—1959),名平庄,字镜清,号屏周,瑞安县城西门街人。1916年瑞安中学(旧制)毕业后留学日本东京高师体育系,1922年毕业归国。1930年受聘为瑞中体育教员。历任国立武昌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成都大学体育系主任,中华全国第四届、第六届运动会总裁判长。曾获国际远东游泳大赛第二名,专著有《体育运动与教学》《游泳训练法》等。《瑞安市志》有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蔡屏周先生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蔡屏周出身乡绅望族,其父蔡鸿初开有“蔡正和山货行”,家业殷实富裕。他从小聪颖好学,就读瑞安中学时,读书格外认真,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期正值清末民初,列强入侵,民众贫弱,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他争强好胜的性格深受刺激,同时也滋育了“强身健体,振兴民族”的信念。为此,积极参加强身健体活动,擅长跑步、打球和游泳。在瑞安中学运动会上,曾获得100米、200米和500米赛跑第一名,学校曾为他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送其回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体育先驱蔡屏周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 他对中国武术更是兴趣浓郁,每逢寒暑假,都安排时间去拜师习武,先后拜过十多位拳师,学过北拳、南拳、五行拳、十二抬腿等武艺,练就一身武术功底,立志要在体育方面干出一番事业。</p><p class="ql-block"> 瑞中毕业后,作为家中独子,他不去继承殷富的家业,却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要去日本留学攻读体育专业。1916年9月,他东渡日本,先在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了一年多的日语,1918年3月官费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实现了自己的留学初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瑞安中学全体朝操 1932年摄) </span> </p><p class="ql-block"> 留学期间,他发奋学习,刻苦锻炼,在田径、球类项目上颇有建树,尤其是游泳、跳水方面成绩显著,多次在日本国内举行的运动会上获得奖项,展露锋芒。</p><p class="ql-block"> 他代表中国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东亚运动会,获得游泳第二名,为当时中国罕有的国际赛事中获得名次的运动员。他优美的跳水姿势照片,被印在日本当年发行的邮政明信片上,照片下方写着“中国蔡君”,不仅名闻日本,在国内也引起较大的轰动,上海《申报》等报刊均有大幅报道。在京求学的瑞中校友周予同闻讯后,撰诗《蔡君东瀛夺魁赋》以贺:“飞雁东贏报喜来,翻飞健影跃高台。英姿焕发扬波起,豪气凌云破浪开。热血男儿雄心在,赤诚游子济时才。届时雪刷‘病夫’耻,切盼中兴汉室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瑞安飞云江)</span></p><p class="ql-block"> 1921年暑期,蔡屏周回乡度假,与留日同学金嵘轩及周予同、李笠、林炜然、洪特民等一起创办“知行社”,倡导“知行务实”,联络瑞安进步青年,宣传民主思想,施行普及教育,以“知行图救国”。他积极宣传健身强体、增强民众体质、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时常到大操场为民众表演投标枪、跳高、单杠等体育竞技示范动作,并明确表示将以体育教学作为自己的终身志向。为了扩大宣传影响,毅然在众目注视下,单身横渡激流滚滚的飞云江,成为瑞安游泳横渡飞云江的第一人,一时传为美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中国体育代表团1913年参加首届远东运动会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 192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京高师体育系,毅然谢绝留日本当游泳教练或体育教师的高薪聘请,不留恋日本富裕的生活条件,决意回国执教体育,圆其体育强国之梦。1923年,他应聘为国立武昌大学体育系教授,开始了追求已久的体育教学生涯。</p><p class="ql-block"> 满怀着对体育教育事业的赤诚,他以崭新的教学方法及扎实的体育竞技功底,将健身强体、为国争光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风格,和令人信服的教学效果,获得校方及学生的欢迎和好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旧中国全运会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1924年底,他被上海暨南大学特聘为体育教授。在教学中,他坚持因人施教,善于总结提高,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刊物上发表了《体育教学》《体育与民众健康》等论文,为我国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拓开了新路。</p><p class="ql-block"> 1926年,他接受北京师范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体育系教授并兼任附中的体育主任。1928年,他受聘为中华全国第四届运动会总裁判长,该届运动会1930年在杭州举行,受大会筹备会的邀请,他南下杭州参加筹备工作,为运动会的顺利召开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不凡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1928年出版的《瑞中(创刊号)》)</span></p><p class="ql-block"> 运动会结束后回到家乡瑞安,其时留日老同学胡哲民在瑞中担任校长,为加强师资力量,正在广揽名师,在胡校长的诚挚邀请下,为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他欣然受聘为瑞中体育教员。赫然有名的大学教授到初级中学授课,有人说是大材小用,他依然专心致志、毫不马虎,讲课生动活泼,示范动作规范精美,富有实效的教学,深受学生们喜爱,学生下课后经常围聚在他的住处,聆听他讲述有关体育知识和体育趣闻。之后又承教育家金嵘轩的推荐,到温州省立第十中学任体育主任,任教了一个学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旧中国全运会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30年代初,在国立成都大学首任校长张澜先生再三邀请下,蔡屏周应聘担任了成都大学体育系主任并兼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校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后,他继任四川大学文学院体育系主任。在此期间,撰写出版了《体育运动教学》一书,这是他多年对体育运动不断认识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成为当时国内体育教育的参考书。</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中华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他再次受邀担任总裁判长,并参加筹备组织工作,担任田径跑道及游泳池的设计和监造。运动会闭会后,他担任游泳指导员,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游泳运动员,不仅在国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有的还参加了国际比赛。他也被聘为远东国际运动会裁判,并撰写了《游泳训练法》一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中华教育界》</span></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因其父去世,他从四川辗转回乡治丧、守孝。此后时局动乱,交通阻滞,他与四川大学失去联系,未能重返教坛。在无比忧虑之中,曾吟诗以抒心怀:“关山如许烽烟阻,雰雰朦胧促白头。热血男儿空自负,豪情壮志欲何求?都江水堰川流冷,丞相祠堂不胜愁。度日如年常忆旧,梦魂几次戏猕猴。”</p><p class="ql-block"> 1941年“四一九”瑞安沦陷后,他不顾威胁利诱,严正拒绝参与地方维持会,为避骚扰,举家到山区避难。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连年的战乱阻止了他重返大学教坛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学制课程研究号》</span></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主要从事著书与书籍翻译,内容大都与体育尤其是与游泳有关,可惜定稿后没有机会出版。年近花甲时,他仍壮心不已,写信给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老友张澜先生,要求继续任教,为体育教育事业贡献余生。张澜先生把他推荐给浙江大学,在与浙大接洽过程中,因受相继而来的“运动”影响,最终未能遂愿。</p><p class="ql-block"> 1959年12月12日,蔡屏周带着病痛和遗憾撒手人寰,享年六十五岁。临终前写下一诗:“多事之秋缠病身,平生夙愿已沉沦。泳书几本今犹在,留待他人好问津。”</p><p class="ql-block"> “文革”浩劫中,他珍藏的留学及任教大学的照片,及运动会奖章、奖品和著作、书稿、藏书等,全都荡然无存,令人惋惜不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文:选自木鱼散文集《云水星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图:选自网络图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背景音乐:《手心有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