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始建于唐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 寺内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p> <p class="ql-block"> 南普随寺在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等。两旁有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另有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虚大师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在中轴线的主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 、乐途殿、大悲殿、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殿阁依山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两侧依次升高的回廊,回护三殿两侧,使之成为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韦驮和四大天王,两只威武的大石狮雄踞门廊东西两侧,跨门进殿,两侧四大天王怒目环视。正中弥勒菩萨坦腹露胸,殿后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建于民国15年,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八间,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闽南佛殿的特点,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无一根铁钉,构造极其精巧;殿内正中奉祀观音菩萨,其余各面为48臂观音,造型优美、姿态多样;又因闽南信众均崇奉观音菩萨,所以此殿香火异常鼎盛。</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体中心,崇宏雄伟,殿前石庭平舒宽展,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矗,更显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殿两侧罗汉堂朝拱主殿。</p> <p class="ql-block"> 大悲殿是寺院的另一主殿,奉千手观音。清初施琅始建,称大悲阁 为南普陀改称之由来。殿立于大雄宝殿后石砌多角形高台上,中隔两段石阶近三十级。主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结构严密,俗称蜘蛛结网。</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建于民国25年,为二层小楼,楼下为法堂,楼上为玉佛宝殿。藏经阁位于中轴主体建筑最高层,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上层藏经,下层法堂。阁楼上下层,三面台廊回护,圈以白石雕栏。</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的殿堂、楼院、门廊等石柱上,均镌有出自文人高士撰书的楹联。联文中或托景物以抒怀,或寓掸机以寄悟,巧对佳联,各得其妙。</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 。</p> <p class="ql-block"> 编辑孙跃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