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邂逅徐悲鸿画展

花仙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4月5日上午和朋友来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一走进广东美术馆,就被徐悲鸿画展的大广告吸引,立即买票进去参观(65岁以上等优惠人群¥48,其他人¥68)。作为徐悲鸿近十年来最“重磅”的一场离京个展,也是在南方地区首次系统展出他的艺术成就,由广东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共同主办的“往来千载一悲鸿:徐悲鸿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展”,正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展出(广东美术馆新馆1楼1-3号厅)。本次展览通过徐悲鸿的“江南徐生:启蒙、求学与艺术蜕变(1895-1925)”、“生于忧患:艺术教育与家国情怀(1926-1936)”和“自强不息:民族责任与美育思想(1937-1953)”,三大历史切片,结合73件代表作品与大量文献的互文性叙事,深度阐释了其“艺术救国”理念与“写实主义”方法论的时代生成机制。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6月15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1895.7.19-1953.9.26),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1916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1919年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在1924年至1941年间,先后创作了《萧声》《田横五百士》《黄山》《漓江野渡》《虎与兔》《牛浴》《负伤之狮》《奔马》等作品,并多次在柏林、法兰克福、莫斯科、列宁格勒、香港、吉隆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1949年9月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作为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枢纽人物,徐悲鸿的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逻辑。从笔墨语言革新到意境表达的突破,从史诗性主题创作到寓言式图像重构,他开创了中西艺术融合的现代语法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览以“重访”徐悲鸿为视角,包含三大主题板块、70余件传世名作,难得一见的手稿、信札、历史影像,带人走进艺术巨匠徐悲鸿的艺术人生。《奔马》《愚公移山》《九方皋》《泰戈尔像》《箫声》……,这些作品都是画家徐悲鸿笔下的代表作,多件曾经出现在教科书里的国家级文物首次登陆广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在法国的学习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回国后,他积极参与中国美术教育工作,先后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美术学院(现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任教,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他提倡“写实主义”教学,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对中国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一一《三马图》是徐悲鸿早期画马的代表作。画面描绘三匹骏马在苍松翠柏下,构图严谨,马的形态准确,融合了中国传统勾勒填色技法与西方写实主义。作品表达了家庭和睦、事业旺盛的美好寓意,展现了徐悲鸿年轻时对马的精准刻画能力和艺术风格的初步形成。</span></p> <p class="ql-block">“重访”徐悲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览是徐悲鸿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首展。徐悲鸿作为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枢纽人物,其艺术实践始终贯穿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逻辑。从史诗性主题创作到寓言式图像重构,从笔墨语言革新到意境表达的突破,他开创了中西艺术融合的现代语法体系。展览以徐悲鸿的艺术人生为轴,通过徐悲鸿的“江南徐生:启蒙、求学与艺术蜕变(1895-1925)”、“生于忧患:艺术教育与家国情怀(1926-1936)”、“自强不息:民族责任与美育思想(1937-1953)”,三大历史切片,结合73件代表作品与大量文献的互文性叙事,深度解码徐悲鸿的“艺术救国”理念与“写实主义”方法论的时代生成机制。“重访”徐悲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展览既是对徐悲鸿艺术的深入研究,也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战略的学术呼应,是首次在我国南方地区系统展出徐悲鸿的艺术成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钟馗像》,钟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专司驱邪镇鬼。画家借钟馗形象,抒发情感,寄托祈愿 。民间常于端午节悬挂钟馗画像辟邪。徐悲鸿强调以豪放之笔绘钟馗,突出其正气,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如虬髯与小像对比 ,强化视觉冲击力。作品线条遒劲洒脱,展现传统笔墨功力,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徐悲鸿钟情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端午节。他笔下的钟馗形象鲜明,怒发、圆眼、阔鼻、大口等特征突出,手持利剑,身披蓑衣,有震慑鬼怪之势。此画是中国人物绘画精品,体现画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月季》:徐悲鸿自幼随父学习书法、绘画,掌握传统绘画技能 。1914年父亲离世后,他在彭城中学等校任图画教员。1917年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后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教授水彩等课程 。这幅《月季》是其早期水彩创作,体现他在出国学习西方绘画前,已熟练掌握中国传统绘画,且在上海求学时接触西方绘画艺术,萌生赴西方求学想法。从画作本身看,以传统中国画技法绘制,画面中月季花朵洁白,叶片形态自然,通过墨色与淡彩表现出枝叶的层次感与质感 。它是徐悲鸿早期水彩创作,体现其在接触西方绘画前对传统绘画的深厚功底,也见证他艺术风格探索阶段的成果,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早期风格呈现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狮吼》《奴隶与狮》《狮子》等多幅以狮子为描摹对象的速写。徐悲鸿十分喜欢画狮,1921年至1923年期间,徐悲鸿旅居德国柏林,天气晴朗时,必去动物园写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之孙、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徐骥表示,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中,对狮子的描绘从未停止,随着祖国情势、个人情感的变化,狮子这一艺术形象,逐渐由浪漫主义描绘转为现实主义刻画,由个人热情升华成对家国情怀的寄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油画《鸡鸣寺道中》:鸡鸣寺位于南京城东北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且靠近中央大学,是徐悲鸿每日去授课的必经之路。画家选取鸡鸣寺入口处,运用西方写实绘画技法,结合印象派的观察力和色彩表现力,捕捉上午阳光下的胜景。通过快速摆置色彩及加强颜色明暗对比,凸显强光照射效果,同时控制色调整体统一。阳光透过树叶,树影在地上印出大小不一的蓝紫色交叉线 。繁简得当的笔触生动刻画粗细远近树木,背阴处浓郁树色衬托树干、屋顶、墙壁高光。沿台阶小道引导观者目光至中景左侧门洞,远处山峦重叠雄奇幽深 。用大笔触豪放抒情,展现瞬间场景光影变化,内容丰富,是徐悲鸿众多油画风景中具代表性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寻徐悲鸿艺术成长轨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号展厅展示了1895年到1925年“江南徐生”徐悲鸿从传统艺术启蒙、东瀛游学到巴黎深造的艺术成长轨迹。传统笔墨的章法与意境构筑了徐悲鸿最初的艺术追求,这一阶段的作品虽具程式化特征,却为其日后融通中西奠定了深厚文化根基。步入上海美专后,多元艺术理念的冲击开阔了其创作视野。留学日本期间,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令其作品开始呈现对光影、透视与动态表现的初步探索。法国求学时期是徐悲鸿艺术生涯的关键转折。在巴黎,他系统研习西方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技法,完成了造型与构图的全面训练,与罗丹、马蒂斯等大师的切磋,令其深刻体悟艺术的多元开放特质。这段经历促使他认识到唯有融汇中西,方能实现艺术的自我革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画作《奴隶与狮》,该画稿是为油画《奴隶与狮》创作的小稿之一 。当时为参加法国国家美术展览学会于1933年举办的“罗马大奖”绘画赛,以及让在意大利学习的常书鸿等中国留学生参考,徐悲鸿在新加坡等地创作了此画稿。作品主题源自西方文化,描绘特定情境下人物与狮子的相遇 。徐悲鸿通过此画稿,不仅展现西方文化题材,还可能融入对人性、力量等的思考 。画稿中对狮子与奴隶的姿态、表情刻画细致 ,体现徐悲鸿的素描功底。虽为画稿,但能看出他对构图、人物与动物形态塑造等方面的构思与探索 。这幅画稿是徐悲鸿重要前期创作,其相关油画作品在艺术史上有一定地位,2004年在新加坡拍卖,体现了其艺术价值与在国际艺术市场的影响力,彰显中国绘画在全球舞台的魅力 。</span></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作品中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徐悲鸿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成为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艺术理念、教育贡献,以及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都对当时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悲鸿不仅为中国画的改良,中国现代艺术的民族性与本土化,提供了一种基础坚实的风格样式,更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油画《西风神劫走普赛克(临事)》,是徐悲鸿临摹法国著名画家普吕东的作品 。原作描绘希腊神话故事,普赛克是人类灵魂化身,西风神受爱神丘比特指使,将沉睡的普赛克带到丘比特处 。画中西风神和小天使托着普赛克,向云端腾跃,人物姿态在梦幻氛围中富有动感。普赛克身着黑衣,衣褶表现出飞行风势,她的姿态静谧不失端庄 。普吕东运用罩染法,使人物在暗色调天空衬托下鲜明突出。画中少女青春的躯体、柔和的轮廓及微光体现明暗法,银灰色调使画面优雅和谐 。此画展现普吕东的艺术风格,体现其理想化自然境界追求和对神话题材的演绎,在当时获高度赞扬,是普吕东的代表作品,也是法国画坛经典之作 。徐悲鸿留学欧洲时对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学习探索,他通过临摹大师作品感受技法和氛围,追求改革中国绘画,体现其艺术抱负和期待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油画《持棍男人体(背)》,画中人物是巴黎美院著名模特,徐悲鸿曾以该老者为题材创作诸多素描稿 。此油画创作建立在大量素描基础上,那些素描稿为油画创作积累经验、奠定基础。运用强烈的黑白逆向光影对比 ,以逆光勾勒出老者佝偻身形和肌肉结构,自上而下的光线倾泻,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凭借科学的绘画训练和对油画语言的熟练驾驭,在破旧画布上,用油画色彩进行雕刻般的描绘,呈现出大透视背部视角,赋予作品雕塑般的质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在法国的学习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回国后,他积极参与中国美术教育工作,先后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美术学院(现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任教,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他提倡“写实主义”教学,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对中国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与岭南画派名家之间的情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是徐悲鸿笔下最经典的艺术形象。许多人不知道,徐悲鸿最初凭借画马在上海滩出名,得益于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高剑父和高奇峰的帮助。1915年,初出茅庐的徐悲鸿生活窘迫,他将一幅画马的作品投稿审美书馆,得到了高氏兄弟的赏识。骏马遇伯乐。“二高”将徐悲鸿比作古代画马名家韩干,成为其艺术上的“第一个知音”。</span><b style="font-size:22px;">‍“马也如人,愿为知己者所用,不愿为昏庸者所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留学归来的徐悲鸿也期盼能遇见当代的“九方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一一徐悲鸿中国画《麻雀芭蕉》,徐悲鸿在桂林期间创作 。当时他为宣传抗战、为难民募捐,准备前往新加坡举办画展。为躲避日寇轰炸,他将全部作品藏于桂林七星岩的岩洞里 。画中挺拔茂密的芭蕉叶随风摇曳,几只小麻雀在巨大的蕉叶下跳跃觅食,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通过此画面,表达了徐悲鸿心系抗战,企盼我军取得胜利,早日驱逐日寇、恢复家园的迫切心情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桄榔树》,廿四年十月廿八日悲鸿曾游广州,见桄榔树,始知其因,写之於蜀。桄榔树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常见 ,当地人为谋生出海,妻子为防丈夫花心,种养桄榔树(谐音“留郎树” )。画作反映当时人民生活艰辛,体现劳动人民为生存发展坚韧不屈、勇敢开拓的民族精神,也表达了对妇女操持家庭、期盼丈夫平安归来的关切与同情 。画中题诗进一步阐述了相关寓意,描绘了妇女的情思与生活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与广东渊源深厚,早年曾经拜康有为为师。他本人也多次来到广东,访问春睡画院,在广州举办个人画展,成为广东文化界抗敌协会的骨干之一。高剑父曾经说:“徐悲鸿可以看作是岭南画派的一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怀素》,怀素是唐代大书法家,有《自叙帖》存世 。他自幼出家,刻苦研习书法,尤精狂草。曾在院内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灵感来时,运笔如狂风骤雨,变幻莫测却又法度严谨。描绘怀素在石上以蕉叶练字的情景 。画面构图狭长,怀素身后淡色的巨大芭蕉叶微微摇曳。衬托出人物专心致志的状态,将人物与景物融为一体,体现出徐悲鸿对人物专注精神的刻画和对情景融合的艺术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渔鹰》,渔鹰是徐悲鸿喜爱的动物题材,他在桂林阳朔居住期间,对漓江之上劳作的渔鹰十分熟悉并关注 。画面看似简洁,实则在渔鹰疏密、远近、正侧等位置关系上安排精巧,丰富多变。画中的渔鹰大多处于静态,却通过神情展现出一种企盼,凸显独特性格特征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秋风》,画面中高大的芦苇占据全部画面,芦花和苇叶微微向左倾斜,似在风中摇曳 。左下角有几只白色水禽无精打采地站在水中,蜷缩着身体 。通过简练的笔墨和精心的构图 ,传达出秋风中水边的萧疏、荒凉气氛,体现出徐悲鸿在中国画创作中对意境营造的高超技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虎与兔》,应朋友之邀而作,朋友夫妻属相分别为虎和兔,孩子属鸡,朋友请齐白石画鸡,邀徐悲鸿画虎和兔 。徐悲鸿巧妙构思,将虎与兔绘于一处,描绘老虎与兔玩耍场景,使老虎不现凶猛,尽显温顺 ,以此象征朋友夫妇融洽、亲密的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枇杷》,中国画画家运用酣畅笔墨、饱满色彩 ,凸显枇杷鲜活质感。以挂满果实的主要枝干从右上至左下作为构图主体 ,主枝干生出的小枝与其穿插交错,展现线条组合美感,使画面虚实、轻重达到平衡 。果实累累,充满生机,颜色娇黄诱人 。虽为大写意风格,但通过对枝、叶、果质感的强烈表现,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白皮松(通景)》,‍徐悲鸿强调风景画要体现地域特点 ,认为画家应关注各地自然特色并铭记于心。此画以白皮松为表现对象,展现其在恶劣环境中蓬勃生长的姿态 。作品采用横幅构图,将山峦压低,突出白皮松高大形象 。通过对白皮松的描绘,传达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了画家对这种精神品质的赞美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蕉竹》,1938年作于桂林,当时徐悲鸿因苦雨创作此画以排遣心情 。桂林芭蕉为当地常见植物,画家以大片蕉叶为背景,用重墨勾画前方竹枝竹叶 。通过浓淡、粗细、大小对比凸显画面节奏 。受光部分以淡墨表现,背光部分用重墨,展现出芭蕉叶形状和墨色变化之美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名列“岭南画派四大家”的赵少昂,是徐悲鸿的“画中九友”之一。《秋树》由两人共同完成,徐悲鸿画树干、赵少昂画秋蝉,两者浑然天成、相得益彰,见证着彼此之间的珍贵友谊。徐悲鸿与岭南画派前辈们的艺术才华与爱国情怀、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都如同这穿越百年的“惊鸿一瞥”,留下了深远的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8年9月将离开桂林时,徐悲鸿作此画送给妻子静文 ,后赵少昂为之补蝉 。画面采用简劲笔法,营造出萧索秋意 。徐悲鸿以独特的书法用笔融入画中,展现秋树之态 。赵少昂补画的蝉为画面增添生动意趣,使整幅画意境更完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方皋》取材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画中九方皋叉腰昂首,目光炯炯,身后浅薄之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徐悲鸿以拟人手法表现马的内在精神,强调“见其精而忘其粗”,寓意有识之士渴望得到真正赏识,展现了他对传统故事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秋时秦穆公问伯乐谁能继承其相马技艺,伯乐推荐九方皋 。九方皋找马三月,称找到一匹黄色母马,取马时却是黑色公马。秦穆公不满,伯乐却认为九方皋相马重本质、轻外表,关注马的内在精神与能力 ,经试马证实是千里马。画家精心塑造九方皋形象,他叉腰昂首,目光专注于黑色骏马,眼神流露不凡气质与智慧 。徐悲鸿笔下的马追求自由,此画以马喻人,表达有才之人渴望遇识才之士,施展抱负、找到用武之地的愿望 ,体现了对人才价值和境遇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月夜》描绘了南京玄武湖畔的月夜场景。画面中四位女子姿态各异,月光透过树丛洒在她们身上,湖面反射星光。徐悲鸿以浪漫主义情怀结合写实技法,将中国传统写意与西方光色处理相结合,营造出优雅温馨的氛围,体现了“形色逼真”与“气韵生动”的独特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教育贡献闻名于世。徐悲鸿早年留学法国,深受西方古典绘画和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归国后致力于融合中西艺术,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新局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擅长油画、国画,尤以画马著称,笔下的马雄健有力,充满生命力,成为其艺术标志。代表作包括《奔马图》《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徐悲鸿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成为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艺术理念、教育贡献,以及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都对当时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悲鸿不仅为中国画的改良,中国现代艺术的民族性与本土化,提供了一种基础坚实的风格样式,更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全球化与在地性张力加剧的当下,重访徐悲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览分为三大主题板块“江南徐生:启蒙、求学与艺术蜕变(1895-1925)”“生于忧患:艺术教育与家国情怀(1926-1936)”和“自强不息:民族责任与美育思想(1937-1953)”,并设置文献区,以徐悲鸿手稿、信札和历史影像的立体化来进行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画是徐悲鸿留德期间在柏林动物园的日常速写 。他回忆在欧洲各地动物园观察动物的经历,尤其对狮子印象深刻 。青年时在上海受马戏中狮子影响,留学欧洲时,天气好就去动物园画狮子 。徐悲鸿是留存《狮画》较多的画家之一 。其对狮子的描绘随国情和个人情感变化,从浪漫主义逐渐转向现实主义 。狮子成为他表达忧国忧民情怀、为振兴中华尽力的象征 ,《狮画》是其代表性创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素描《鲁迅与瞿秋白(画稿)》,徐悲鸿十分推崇同时代文学家鲁迅 ,曾将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写成大幅对联挂于客厅 。瞿秋白是著名文学家和革命家,也是鲁迅好友,二人曾一起撰文抨击社会 。1951年徐悲鸿着手创作油画《鲁迅与瞿秋白》,此素描为画稿 。为了解鲁迅与瞿秋白的性格、生活习惯、衣着谈吐等,徐悲鸿到鲁迅夫人许广平与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处收集资料 ,还访问鲁迅弟弟周建人,对二人习惯动作和表情特点做详细了解 ,先后画多幅草图,这是未完成稿 。画作价值。从画面人物眼神中,能捕捉到鲁迅与瞿秋白刚直、儒雅的风采 ,展现出两位重要作家的精神气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厅1:“江南徐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徐悲鸿早年书信中自署的别号,既表明其江南籍贯,也暗示其儒学修养与自我认同。该称谓既点明了徐悲鸿在传统文化中的根基,还折射出他在接受西方美术教育后,依然坚守中国文脉、探索中西融合之路的文化立场。展览中,这一板块聚焦于1895-1925年徐悲鸿的启蒙、求学与艺术蜕变,以史料和代表性作品,呈现了徐悲鸿从传统艺术启蒙、东瀛游学到巴黎深造的艺术成长轨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厅2:“生于忧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一种哲学命题,揭示了逆境激发变革和自我超越的内在逻辑,而徐悲鸿正是在国家危难与社会动荡中,将这一理念内化为艺术革新的动力。徐悲鸿1926至1936年间的创作实践标志着跨文化语境下艺术主体性的觉醒与重构。这十年间,艺术家通过系统整合欧洲写实主义体系与中国美学传统,在视觉语言革新与文化立场确立两个维度实现突破,推动中国艺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范式转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厅3:“自强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核心,也深刻体现在徐悲鸿艺术生涯中不断追求突破和创新的实践中。在国家危难与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徐悲鸿以“自强不息”为内在驱动力,吸收西方写实技法并融入中国画传统,从而构建了一种既承载民族精神又面向现代审美的新型艺术表达。面对抗战烽火与建国初期的文化重建,其创作突破审美自律的现代性框架,构建起艺术介入现实的历史主体性范式,在艺术语言革新与社会功能重构层面形成双重突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次展览也是中国南方地区首展徐悲鸿,多件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首次出京来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拍摄于北京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1年和工程师在一起体验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徐悲鸿在北京为儿子徐庆平所作 。徐庆平是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的第一个孩子,在重庆受孕,于北平出生,故而取名庆平 。画中通过对头部细致精准的刻画 ,呈现出4岁孩童天真、懵懂的神态 ,体现出父亲对孩子的珍视与爱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3年徐悲鸿为不到20岁的廖静文所画 ,二人相识于桂林,后廖静文随徐悲鸿到重庆,在共同生活中产生感情 。画中廖静文呈现少女模样,皮肤圆润饱满,神情懵懂纯真,眼神清澈明亮 。徐悲鸿用炭笔勾勒五官,水墨铺背景,突出清秀面庞的端庄美丽 。简单发饰和粗布衣衫反映当时艰苦生活条件 ,画作饱含个人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放大了仔细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4年5月徐悲鸿在莫斯科举行画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放大了仔细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33年徐悲鸿在巴黎办画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交友广泛。除了岭南画派多位前辈,他与印度文豪泰戈尔也结下深厚友谊。抗战期间,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举办画展和讲学,宣传抗日,先后为他创作十几幅素描、速写。1940年,徐悲鸿赴印度举办展览和讲学,这是他与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先生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留法期间创作的代表性人物肖像油画《箫声》,画面中的青年女子为徐悲鸿的第一任妻子蒋碧薇,她侧身而坐吹箫,神情似若有所思。1926年,蒋碧薇打破封建婚姻枷锁,随心爱之人远赴法国留学深造,刚到法国的夫妇二人由于经济条件拮据、生活艰难,徐悲鸿的不少作品皆是描绘这位身边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油画的素描稿,在构图形式和光影分布上体现徐悲鸿早期将西方绘画形式与精神内涵引入、改造中国绘画体系的探索 。在绘画手法上大胆尝试,对人物位置进行切割和截取,重心偏离画面中心,营造不平衡感以服务主题 。背景树木置于画面右上侧,使画面重获平衡,长箫起到连接人物与树木、平衡构图的作用 。《箫声》兼具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美与西方绘画写实美,如抒情诗般饱含情思与诗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的留法经历是近代中国艺术家留学潮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当时中国艺术家追求艺术真理、探索艺术新路的迫切愿望和社会意义。徐悲鸿的艺术生涯展现了素描、油画和中国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艺术形式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妇人像:是徐悲鸿留法期间代表性油画人物作品,体现欧洲古典主义学院派艺术严谨、克制的风格 。自文艺复兴后,绘画描绘对象转向大众阶层,这种审美转变影响着东方留学生,此画便是体现 。虽尺幅不大,但从整体效果到细微之处,都展现出徐悲鸿熟练掌握西方油画创作技法 。对模特精心描绘,刻画小孩表情、姿态,把握皮肤质感,这些是他在东方未曾有过的深入体验,作品透露出勇猛无畏、蓬勃的生命力 。在有限画布空间内,精准捕捉德国老妇人的神韵,展现出徐悲鸿深厚的人物画功底 ,也表明当时中国艺术家在学院派人物画领域可与欧洲大师比肩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放大了仔细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家乡的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玻璃柜里展出的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里的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徐悲鸿的献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柏树双鹿》,徐悲鸿喜爱北方的松柏,常以此为题材作画 。以大笔重墨绘出柏树苍劲枝干,占据画面大部,衬托出树下两只小鹿的轻灵 。虽为写意画法,但柏树形态、质感,鹿的神态及画面空间关系描绘真切 。是对传统中国画题材 “受天百禄” 的再创作 ,通过独特构图与笔墨,展现出自然生机与传统意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教导学生画马学马、画鸡学鸡,他喜爱猫的娇敏机灵,曾同时养8只猫,长时间观察其动态,捕捉瞬间神情 。画中的猫在岩石上张望,被某物吸引,动态生动 。利用宣纸黄色作底,淡墨勾勒轮廓、眼、嘴,注重笔在猫体转折处变化,白粉施于凸起部分,重墨染出花斑与尾巴,焦墨点睛 ,精准把握猫的结构。在以西方写实观念改造花鸟画同时,保留中国传统 “得其天真” 的绘画美学 。发挥宣纸、彩墨、毛笔特性,展现水灵动润的风致 。虽用中国传统简洁写意笔墨,却在黑白间表现出猫的明暗体积、下探屈伸动态与柔韧机敏 ,体现写实造型与传神理念在其艺术中的统领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画中的猫正在攀树,一只爪子紧抓树干,另一只爪子向前伸展 ,身体呈优雅的S形曲线,眼睛盯着前爪探出的方向,生动展现出猫在保持平衡时努力探摸猎物的状态 。强调绘画的生动性在于对描绘对象动态的表现 。画家需敏锐观察,凭借速记、速写捕捉瞬间姿态,突出动势走向,让对象的神情生动呈现于画面,体现其是否有神及内在气质 ,此画中猫活泼、机敏的天性跃然纸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最震撼人心的还是他创作的“马”,在3号展厅中的《奔马图》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中国传统画马大都是近于工笔的画法,且马匹温良肥腴,而徐悲鸿不再斤斤计较于马的皮毛的细致描绘,在准确素描的基础上,用粗毫大笔,将马的奔放不羁的精神予以再现,笔墨淋漓,开创了中国画史上写意画马的先例。抗战时期,徐悲鸿的艺术实践呈现出鲜明的历史转向,其将写实主义的视觉语法转化为民族救亡的视觉修辞,《奔马图》系列中解剖精准的骏马造型与疾驰动势,既构成西方造型体系的完美实践,又隐喻着民族突破困境的精神图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的中国画《奔马》 ,画作以水墨绘就,马的姿态矫健,四蹄腾空,鬃毛和尾巴飞扬,生动展现出骏马奔腾的动感与力量 。在技法上,徐悲鸿运用豪放的笔墨,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勾勒出马的肌肉和轮廓,既体现了西方绘画对形体结构的精准把握,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神韵 。落款 “卅四年晚秋 悲鸿”,表明创作于1945年晚秋 ,体现了画家对马的精神气质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艺术表达,也寄托着积极进取、自由奔放的精神内涵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形体具骏逸劲健之姿 ,从体态到内在精神都满溢力量 ,兼具强健与豪迈之态 。他通过独特的绘画手法,展现出马的动感与活力,将马的形象与精神内涵生动呈现,体现了对马这一题材在艺术表现上的深刻理解与创新 。他开创了写意画马的先例,将西方解剖学精准性与中国笔墨表现力相结合,更注重马的精神气质而非表面细节,对中国画发展作出革命性贡献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马图,画家在安排河岸位置时匠心独运。若将地面画在画面二分之一以下,画面会有下坠、沉重感;若在二分之一处,又会造成构图呆板的平均感 。此图将地面置于上方,留出宽阔水面,右下角树梢填补下方空白,使画面重量和谐,还表现出近、中、远的空间纵深感 。画上题字是画面一部分,起到连贯墨韵的作用 。左上方留白让画面四角富有变化 。两匹马聚在一起饮水,一匹马从远处走来,自然将观众视线引向画面中心 ,展现出徐悲鸿对构图原则的深刻理解和在传统中国画形式中营造动态平衡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松鹤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松树象征青春永驻,鹤是仙人坐骑,代表长生不老 ,有“青春不老是松鹤”的说法。采用适于变化的构图形式,将四幅画中的鹤横向排列,利用这种形式展现多样构图变化 。融合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观念,用寥寥几笔线条和水对线条某些部分的洇润,使鹤栩栩如生 。凸起处稍加白粉表现鹤从雾中走出,最后点上丹顶使鹤更生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侧目》,画作绘于徐悲鸿在新加坡为抗战筹款期间 。画家以张嘴呲牙的毒蛇喻侵略者,双目放光的瘦狮象征已觉醒的中华民族,狮子目光饱含对敌人的鄙视与仇恨 。从狮子面部表情和眼神,能看出徐悲鸿生动传神艺术语言的造诣 。狮子强烈动势与情节性,体现其艺术的浪漫主义情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新生命活跃起来》,画作创作于1934年,当时东三省沦陷,国难当头 。旧中国曾被比作东方睡狮,徐悲鸿借拟人化手法,以雄狮象征中华民族,盼其觉醒 。画家以非凡想象力,呈现狮子在空中迎风跃起、飞跃山涧的场景,连松林都随其跳跃方向向左倾斜,展现狮子勇猛不可挡之势 。体现出徐悲鸿写实主义中浪漫主义的特点,画作蕴含丰富内涵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出的徐悲鸿的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与赵少昂合作的中国画《古柳黄鹂》,此画是徐悲鸿与岭南名家赵少昂的合作作品,浓淡墨色的枯柳搭配色彩鲜艳的黄鹂 ,通过黑白浓淡、一动一静的对比,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赵少昂擅长花鸟画,后期作品追求生机灵动、逼肖传神 。其作品用色明快,情趣别致,简练生动,形神兼备,具强烈艺术个性 。他能敏锐捕捉小生灵瞬间姿态并诗意放大,即便单画一只鸟,也充满动感、生机与春意灵性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的巨幅中国画《愚公移山》是1939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从新加坡赴印度举办画展并宣传抗日,于1940年7月完成画作,以遒劲笔触描绘了开山凿石的壮观场面。《愚公移山》是中国近代人物画的里程碑。徐悲鸿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借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国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画面以人体为主要描绘对象,突破传统,人物肌肉劲健、线条流畅,构图顶天立地,充满力量感,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的艺术革新始终贯穿着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通过《愚公移山》等主题创作,将西方历史画叙事传统与中国士人精神传统对接,构建起兼具现代国家意识与传统伦理价值的表达范式。徐骥表示,“徐悲鸿于欧洲学院绘画体系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所需的内核精神——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并以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投身到文化启蒙运动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取材于《列子·汤问》中愚公欲铲平太行、王屋两山,虽遭人嘲笑仍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上天,两山被天神搬走的神话传说 。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当时中国人民抗日形势危急,画家借此表达抗日民众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争取胜利 。1939 - 1940年,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办画展宣传抗日,期间创作此画 。共三幅。油画第一稿尺寸稍小,2006年在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成交价达3300多万元 ;2011年在沈阳展出的油画是从新加坡带回的第二稿 ;巨型中国画版本为第三稿,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素描《鹫》,此作品并非单纯素描,而是将素描与水墨技法相结合 ,调和素描铅笔的色调特性,赋予画中人物、动物更强的生命力 。徐悲鸿擅长描绘猛禽,他对猛禽赞誉有加,“天下第一美鹫” 的名号体现其对这类题材的钟爱 。他运用西方科学素描技法,区分描绘物体的空间、结构和质感,使画面生动精彩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神鹰图》,1939年10月3日和14日,苏联志愿军和中国空军联合对驻汉口日军空军基地轰炸,毁日军机137架 。徐悲鸿在新加坡听闻此消息后创作此画,歌颂抗战勇士 。以神鹰寄托抗日战士无畏勇猛、一往无前精神 。画中神鹰既有东方传统笔墨韵味,又有西方写实特点 。如飞冲天的动势、浓淡干湿相依托的笔墨、枯墨点出的眼睛等,将水墨技法与西方写实结合,展现生命力与冲击力 ,是其改良中国传统绘画的成果 。此画原属印尼人唐裕收藏 。唐裕(1926 - 2021年2月8日),生于印尼,祖籍福建,在促进中印(尼)友好交流等方面贡献显著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会师东京》以灰暗色调寓意战争的阴霾,画面中群狮怒吼,代表中国和反法西斯同盟。狮子肌肉紧绷、鬃毛粗糙,充满雄强之气,背景中一轮红日升起,象征胜利的曙光。作品以“会师”寓意反法西斯各国的胜利,展现了徐悲鸿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鹰扬》,徐悲鸿喜爱描绘狮、鹰等猛兽猛禽,欣赏其雄强、悍霸的气质 。抗战期间,借鹰的形象表达对日寇的反抗 。题跋诗句一方面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另一方面以 “飞贼敢为雄” 斥责日寇 ,体现对日寇的蔑视和反抗决心 。画中鹰的造型精准,大笔铺陈的鹰羽和坚挺的利爪形成强烈对比,笔力雄健,气势磅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紫兰,1941年8月,因国内抗战局势紧张,徐悲鸿前往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 。此画体现了他对传统文人画精神的传承,表达对兰花的喜爱和对自然、质朴品质的追求 。作品融合古代文人画气韵,用色清雅,笔墨酣畅沉着 。以墨色绘叶,淡彩写花,展现兰花清幽之态 。构图上,几株兰花错落有致,体现自然生机 。题跋不仅记录作画时的身体状况和地点,还表达了对宁静美好事物的感慨 。“斯文豪受天之” 体现对文雅高尚品德的推崇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与田世光合作的中国画《竹外桃花》,此画是徐悲鸿与书画名家田世光的合作作品 。徐悲鸿画竹,田世光画桃花 。徐悲鸿画竹着重表现竹子的粗壮与圆润 。借鉴西方绘画技法,用宽笔蘸墨,一笔成型,展现竹子的明暗转折和体积关系 ,凸显竹子的粗壮与坚韧气质 。桃花穿插于竹干之间,与竹子形成繁简、曲直的互动关系 ,丰富了画面的艺术层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梅花,与古人画梅方式不同,古人多以线条勾勒花朵轮廓,徐悲鸿则在灰色纸底上用白粉表现梅花 。画面中梅枝穿插自然、姿态奇特 。梅花的淡雅、轻巧与枝干的浓重、粗壮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梅花清傲高洁的气质 。这种创新技法既突破传统中国画法,又抓住梅花在寒冬绽放所象征的坚韧、高洁精神内核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鸡足山,作品作于徐悲鸿攀登鸡足山途中 。画家在山背后的半山腰仰视山顶,见到寺院宝塔巍峨,山峰上苍松挺立,有感而发作画 。画面展现出徐悲鸿水墨画造型精准、扎实的特点 ,通过笔墨将鸡足山壮美景象生动呈现,体现其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观察与艺术表现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月色,作品巧妙融合中国传统绘画中墨色浓淡变化的技法,以及西方绘画印象派对于光的理解与表现方式来描绘夜色 。画面中一轮明月高悬,近景黑色松树与山坡、树干上留白形成强烈对比,凸显月光皎洁 ,营造出引人遐思的意境,展现出徐悲鸿在中西绘画技法融合上的独特探索与艺术表现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喜马拉雅山》,在尼泊尔皮纸上创作,以近景浓墨和远景留白展现喜马拉雅山高寒苍茫气势 。大面积墨染表现云雾缭绕山峦,白粉突出积雪峰顶闪耀发光 。画家重意境表现,不拘泥于工细描绘,独创全纸着墨新法 。摒弃八股式山水画风,不沿用古人成法,用水墨韵律让雪山景色更动人,形成独特山水画面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木棉,徐悲鸿的彩墨画在写意笔法中蕴含中国传统绘画笔墨韵味,同时在造型上运用西方写实观念 。在皴、擦、勾、点及晕染中,既保留传统技法,又兼顾写实,画面平面特性下兼具清晰真实视觉特征与素雅意境美,体现中国美学特征 。作品色彩层次分明,色彩表现有塑造感 。用笔在形态和效果上具传统笔墨精神,简洁精炼 ,将传统与创新融合,展现独特艺术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鵝,作于新加坡,时值酷暑。以简练疏朗线条勾勒鹅轮廓,浓淡交融墨色表现羽毛质感与鹅身体关系 。淡设色营造和谐美感与清凉惬意氛围 。三鹅在长蒲芦苇水中呈S形分布,长叶描写空间环境 。画家通过线条变化勾勒鹅形体,关键转折处稍加晕染体现体积感 。白鹅以简约线条勾勒,却通过墨色与线条结合凸显脚、腹等部位 。赭红鹅喙、绿色叶片、蓝紫色水形成色彩关系,相互衬托 。水面纸底色与墨笔交错表现鹅划水微波,增添画面意趣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泰戈尔像》,泰戈尔是世界著名文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诗歌、小说等领域成就卓越 。1939年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讲学,此画是在为泰戈尔所画多幅速写基础上精心创作 。通过墨线穿插及墨色浓淡、疏密转折变化,展现人物神态、银须质感和厚重长袍质地 。精准描绘泰戈尔脸部结构,手部动作自然生动,与面部表情呼应 。茂密树林衬托沉思诗人,枝头小鸟增添动感 。突破传统中国画不涂背景留白惯例,增强写实效果与浪漫诗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印度妇女》,此画是徐悲鸿在印度讲学期间,为印度比哈尔邦的太后所绘的油画肖像 ,是其国画人物肖像代表作之一。运用中国传统白描手法勾勒人物衣纹,线条遒劲流畅 。参照西方古典绘画的透视、解剖关系,将中西写实绘画的理念与技法融为一体 。细腻描绘人物面容神情,整体呈现人物体态气质 ,既精准展现面部特征与表情,又能从整体上传达出人物的风貌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画八哥,画中的八哥挺立在树杆上,回首昂视,眼睛炯炯有神,形象真切生动 。八哥用熟墨涂染,尾部以几笔枯笔表现;树杆用淡墨勾勒,再涂以赭石、花青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牧童》,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多次画牧童,既展现对和平生活渴望,也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画中呈现江南水乡景色,有草地、水牛、牧童,体现宁静生活 。以粗重墨线画水牛,牧童皮肤用淡色渲染,形成对比,突出质感 。当时物资匮乏,徐悲鸿向邻居借纸,新纸使墨色效果意外好,他还在画右下角钤印 “癖陶净奇”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竹石鸡群》,画中的鸡在造型和色彩上富有变化 。红褐公鸡、黑灰母鸡展现丰富色彩层次 。公鸡高大威猛,母鸡探头探脑的神态栩栩如生 ,体现出徐悲鸿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表现能力,生动呈现出鸡群的生活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中国画《壮烈之回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徐悲鸿借此画抒发爱国之情 。画中一只雄鸡屹立于山岩之上,昂首高唱 。雄鸡象征坚韧不屈的中国,寓意中华民族的傲然风骨 ,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徐悲鸿素描作品《水利工程师张璡像》,张璡,又名张汉士,山东临淄区敬仲镇泄柳店村人 。1921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历任工程员、工程司、主任工程师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省水利局副局长、水利厅副厅长等,还担任过沭沂汶泗区治淮指挥部总工程师等职务,1956年10月兼任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院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玉簪花,以精确造型展现玉簪花婀娜挺立姿态 。画面色彩丰富、柔和厚实,不呆板 。深暗背景突出花朵白嫩与叶片肥壮 ,光线运用赋予花朵和叶片 “响亮” 视觉效果 。描绘暗绿背景中玉簪花,绿色叶子能从背景中鲜明独立,体现画家对事物暗部色彩差异的敏锐洞察 。能准确描绘景物色彩感与透明感,表现质感和空间层次 。其油画色彩随客观对象变化而变化,此画色彩和明暗对比展现玉簪花生机与清新,体现写实美术高超技巧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