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20日下午,离开大慈岩到达龙游县,直接去看龙游石窟。龙游石窟是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位于龙游县城北3公里的衢江北岸凤凰山麓的小南海镇石岩背村。依山傍水,核心保护区占地0.38平方千米。1992年6月,龙游县石岩背村四位村民将“无底潭”抽干,水中地下古洞室群意外显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龙游石窟的核心保护区内已勘察探明的洞窟数量多达24个,专家推测可追溯至西汉甚至更早(公元前212年),但具体年代无定论。出于保护的目的,目前仅开放1-5号洞窟,其余仍保持原状。5个洞窟均被设计成斜顶式穹隆结构,洞口呈矩形或“倒斗型”垂直向下延伸,洞内有“鱼尾形”石柱支撑,岩石为红砂页岩,洞壁布满规整凿痕,空间布局独特,谜团重重,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千古之谜”。</p> <p class="ql-block">今天龙游石窟是免费参观的(好像是3月份浙江许多景区都免费),但游客需扫码预约入场。参观从1号洞窟开始,1号洞窟是目前开放的五个洞窟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仅365平方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进口处下方。因支撑面小,只有一根擎柱。窟顶分高低两层,相差约50厘米,就像擎柱顶着大梁而把一间大厅一分为二一样。</p> <p class="ql-block">洞壁上方有一幅栩栩如生的写实图案,这是已开放的洞窟中唯一的一幅写实图案。它分别雕刻着马、鸟、鱼三种动物,人们称之为“马鸟鱼图”。具体雕刻人、年代都无从考证。有专家认为这是“天马行空图”,有研究者认为是原始部落图腾,也有人认为是好事者无意之为。总之是个谜。根据图案的雕刻特征,近似于汉代时刻石刻的写实风格,初步定论1号洞窟最晚的开凿年代不迟于西汉时期。但它是目前为止龙游石窟发现的最珍贵的完整遗迹。</p> <p class="ql-block">从1号洞窟下一段台阶,进入2号洞窟,2号洞窟比1号洞窟大好几倍,据说是龙游石窟中地面面积最大的一个洞窟,形状接近正方形。洞窟中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鱼尾形柱的尖头朝北,靠东一根尖头朝东。</p> <p class="ql-block">这些立柱中最粗的柱横截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97厘米、274厘米和155厘米,高度约为10米。2号窟的南壁与1号窟仅隔0.5米。2号洞窟的光线较充足,是现在发现的石窟中开凿得最规整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大顶板、大跨度建筑加支撑柱是古代和现代建筑的普遍做法。柱体形状有圆形和方形,龙游石窟每个洞窟内均科学地分布者3-4根巨大的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但有所不同的是,石柱截面均成“鱼尾形”或称熨斗形,尖头处棱角分明,在柱子的受力位置增加柱托。中国科学院地下工程专家经过计算分析,认为龙游石窟大多数屹立的石柱承载负荷在3000吨以上,鱼尾形状能增加受力面积,增加石柱的抗压能力和承载力。这也是龙游石窟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问题是,现在的专家都要借助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古人是怎样认识到这些的?</p> <p class="ql-block">石窟内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龙游石窟的整个凿痕形状、尺寸、纹理基本一致。所有凿痕整齐规则,每个石窟穹顶横向凿痕与洞壁和石柱的接壤处,均成弧形展开,且平行封闭。平行层间距60厘米左右,层与层从右到左轻刻弧形纹饰,间隔在3~4厘米。凿痕纹理匀称、细密、柔和。这些精美绝伦的凿痕,如果是采石留下的开凿痕迹,却不能解释如何形成弧形凿痕。如果是洞体形成的装饰纹,却很难解释在这样悬空的大面积洞窟表面凿得如此整齐规则。从已开发的5个洞窟的凿痕装饰上看,似有统一的规范和制式,而在这样大面积的开凿中,不同的洞窟、不同的人,如何做到如此一致?凿痕柔和圆滑,打入岩体的残留凿洞却似乎尖细而锋利。对此,有专家认为开凿工具是青铜器,有专家认为是铁器,也有人认为是竹制工具。但都不能完整解释如何形成上述凿痕的疑问。这是龙游石窟的又一个谜。</p> <p class="ql-block">2号洞窟的一个角落里有个玻璃罩着的陈列物,起初我看不出这是个啥,旁边也没有解说。后来在另一处的一排展板中终于发现这个东西的解说,原来是个无头石像。胸佩玉琮,是文臣的象征,手持宝剑又是武官形象,应是古代一位官阶很高的文武双全的将军。石像的石材与绍兴的凝灰岩一致,这个角落,似专为供奉而设。有历史专家分析,在此供奉的可能是东周吴越大战时的“畴无馀”将军。据史料记载,越王勾践复国战争的首次战役为“弘上之战”,即今太湖地区。“王孙弥庸自弘上观之,见姑蔑旗”,当时率领姑蔑军队参战的这位将军叫“畴无馀”,首战越国和姑蔑联军战败,畴无馀将军与另一将领一同被俘杀。越国复国战争胜利后,勾践曾在太湖之滨的山上建“丞胥”二亭以纪念弘上之战战死的二位将军。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楚威王破越,越保浙江以南之地豆于楚,姑蔑之地归属楚国。</p> <p class="ql-block">从2号洞窟穿过一个小“隧道”就进入3号洞窟。</p> <p class="ql-block"> 3号洞窟面积是825平方米,洞体呈7字形,洞口呈非常规则的长方形,洞口开口部位一直深挖到风化层以下的稳定层,以稳定层为洞窟的顶板,保持了洞窟一千多年的完好无损。3号洞窟的建筑特色包括其洞顶和地面都呈斜坡设计,洞顶山体岩石的走向和倾角非常明显,洞窟的开凿角度和朝向与岩层结构面的走向一致,这种设计不仅省时省力,还能保持洞体岩石的整体性,有利于洞窟的稳定。</p> <p class="ql-block">3号洞窟的介绍说,3号洞窟有三根柱子,沿几何中轴线一字排列,这种布局考虑了洞体的形状和地形特征,是最利于石窟稳定的。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现在建了许多新柱子支撑(应该是为了保护洞窟吧),洞内结构已面目全非了。而原来的柱子外圈加了金属框架保护。讨厌的是,新加的柱子模仿原来的,又不加说明区别,让人真假难辨。只有仔细看柱子顶端才能大约分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p> <p class="ql-block"> 4号洞窟是已开放的五个窟中埋深最深的一个,深度达27米,面积约为1020平方米。进口有一平台,右侧为陡峭石壁,左侧为盘旋而下的锯齿状石阶,石阶长度达50米以上。洞窟底部较为平整,矩形方池位于洞窟底部的中部。4号洞窟口小洞深,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古人是如何解决照明问题的?如果洞内四周点上火把,会消耗大量氧气,洞内也会烟雾弥漫,人在里面是难以生存的,何况是强体力劳动?况且,火把会把上方的岩壁熏黑,这种碳黑是不容易消退的,但是4号洞内并没有烟熏的痕迹。另一种说法是,古人靠铜镜把阳光从洞口折射进来照明,古代确有这种做法的例子。工作人员也曾在洞口做过阳光折射的实验,但发现按照这个洞口的朝向,等到有条件把阳光折射进洞里,已经是下午四点左右了,离太阳落山时间很短,每天只用两个小时施工,而且阳光折射进洞也有很多死角,无法完全照明,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采光问题也是龙游石窟的一个谜。</p> <p class="ql-block"> 5号洞与4号洞相邻,5号洞面积约700平方米,呈矩形,洞高约10米,宽约8米。洞窟内有三根鱼尾状石柱南北向一字排列支撑洞顶,将石窟分成对等的两个工作面。洞顶呈斜板状向下倾斜,这种设计不仅省力,还确保了洞窟的稳定性。令人吃惊的是,洞内有许多很新的石刻壁画,不伦不类。据说是最早的开发者认为这些洞窟是道家福地,于是请石刻家雕刻了这些岩画,内容包括龙图腾和八仙过海图等。真是画蛇添足!</p> <p class="ql-block">龙游石窟至今许多未解之谜,比如开凿年代,通过洞内残留的陶片推测可能始于汉代,但确切时间仍存争议。还有就是工程目的,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为何无史料记载?其真实用途仍扑朔迷离。现在有很多猜测,有采石场说:洞内凿痕规律,可能为大规模采石后形成的空间。有军事仓储说:结构隐蔽,或为古代囤粮、屯兵的秘密基地。有祭祀场所说:对称布局与水池设计可能具有宗教或仪式功能。有王室陵墓说:部分学者推测其与越国贵族或汉代某位帝王有关。甚至还有外星文明说等等。</p> <p class="ql-block">另外,石窟排水系统也是一个谜,洞窟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如何解决排水问题至今未明。虽然谜团重重,但毫无疑问的是,龙游石窟代表了中国古代地下建筑的最高水平,融合工程力学与美学,凿痕则显示高超工艺。</p> <p class="ql-block"> 与龙游石窟一墙之隔有一个竹林禅寺,院墙外的辛夷花开得正好,但是隔着院墙看建筑非常新,估计又是老寺新建,我们又不烧香,对新建筑不大感兴趣,就没去。参观完龙游石窟,虽然时间还早,但因为上午才爬过山,不想太辛苦赶路,当晚就住龙游县城。</p> <p class="ql-block"> 3月21日。离开龙游前往遂昌。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东北部,距遂昌县城16公里,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黄金矿山旅游产品,也是全国两千多家4A级以上高等级景区中唯一一家以黄金矿山为主题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遂昌金矿是全世界唯一活着的千年金矿,矿区金银开采历史悠久,历代迭经兴废。早在唐代上元年间,已经有采冶活动,开采历史长达1500多年,并且还在开采金银的一座金矿。据《遂昌县志》及《菽园杂记》等历史文献记载及科学测定,该矿古代开采始于初唐,止于明末。宋代设有永丰银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为全国最大的矿银产地。其探矿、采矿、冶炼技术长期居世界领先水平。历代开采遗迹千资百态,扑朔迷离,其规模之大,探矿、采矿、选矿、冶炼工艺之先进,今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现代采矿区域方圆数公里,上下二十余层,纵模交错,四通八达。公园拥有诸多采矿遗址,其中黄岩坑古矿硐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古代文献记载最丰富详实,是国内稀有的有条件恢复“烧爆法”采矿、“灰吹法”冶炼工艺场景的矿山,对矿冶科技史和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从游客中心进入公园后,要爬一大段台阶才到公园景交车站,一直都想不明白现在为什么许多公园的景交车站非要设在离大门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而这一段路通常并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纯粹费腿费时间。今天游客很少,景交车大巴成我们俩的“专车”,景交车行驶2.5公里,到达海拔580米的“草鞋换粥”景点。相传唐代有一位精明的商人,在矿洞至冶炼厂的运矿小路旁开了家粥铺,让挑运矿石的矿工免费喝粥,并用新草鞋免费换取矿工脚上的旧草鞋,以此收集金银矿砂。现在当然没有粥铺了,所谓“景点”,也就是做了一只大草鞋立在那里。有个小学的娃娃们来此春游,给寂静的山里带来了喧闹。</p> <p class="ql-block">“草鞋换粥”景点上方有个“冠金阁”,相传唐代时,古人为了能够找到更多的黄金,开金矿的老把头在每天早上开工前都要带领全体矿工在此祭拜财神爷范蠡,以祈求好运。祭台上摆放着一块头一年开采到的含金量最高的金矿石,并每天在范蠡的铜像前的石臼内扔下一文铜钱,以祈求找到更多的黄金和白银,老把头还会根据铜钱的正反面来占卜寻找金矿的矿脉是否顺利。。据史料记载,古人在唐代金窟共挖得黄金4吨,白银40多吨,可以说唐代金窟是中国古代岩金矿里面名副其实的“聚宝盆。</p> <p class="ql-block">“冠金阁”旁挂了“唐代金窟”的匾额,我还以为就此进入唐代金窟了,谁知还需要爬长长的台阶,海拔要提升一百多米才能到洞口。我以为参观金矿公园和参观煤炭博物馆一样是下到地底矿井,登山杖留在车里没带进去。没想到矿硐竟然在山头上。对了,我想起来了,去年秋天我们去大明山时,那里的矿山巷道也在山顶上。</p> <p class="ql-block"> 唐代金窟是国内发现的开采规模最大、遗迹保存最完好的,开挖于上千年前神秘的金银矿古矿洞,经中国地震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矿洞内的堆积层进行碳14测定,其开采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p> <p class="ql-block">据说“唐代金窟”当时生产的是上等的黄金,历代的达官贵人、名绅巨贾都竞相争购。据初步考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头上所戴的步摇用金就是产自丽水遂昌黄岩坑的“唐代金窟”。</p> <p class="ql-block">唐代矿工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采矿方法——烧爆法。主要通过高温加热岩石,利用岩石的热胀冷缩特性使其破裂,从而便于矿石的采集。</p> <p class="ql-block">在目标岩石周围搭建灶台,将薪碳放入灶内燃烧,石壁受热,骤泼冷水,石壁热胀冷缩破裂,再利用工具(如锤子或凿子)将破裂的岩石剥离。据史料记载,古代许多著名的工程如都江堰、黄河中流砥柱工程等都采用烧爆法开采。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大规模烧爆坑遗址。</p> <p class="ql-block">金窟里气象万千,硐中有硐,硐硐相连,犹如扑朔迷离的地下迷宫。</p> <p class="ql-block">矿硐开采过程中某些部位矿体会突然消失,或者被断层、脉岩切断,然后在另一侧出现,古人称为“虾蟆跳”。古代矿工已经充分认识这一地质规律,遇到这种情况,会具体分析判断,挖掘探矿巷道追索到另一侧的矿体,并通过采样化验确定矿体品位后,开采重新找到的矿体。在这一过程中,切断矿体的脉岩被完整保留下来作为安全矿柱,即节省了工作量,又隔离了采空区的空间,有利于通风、排水、运输和烧爆法作业。</p> <p class="ql-block">古代矿硐积水甚深,这个探矿硐底部有四层堆积层,总厚度1.3~1.4米,说明古代至少有四次被废弃并遭水浸的过程。工作人员采集堆积层中的木制工具残片进行碳14测定,年龄分别为公元658~728年和768~892年,分属初唐和盛唐时期,说明4号老硐至少在唐代初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古人用龙骨水车抽出矿里积水,可是,长度达两三米的龙骨水车是怎么搬进曲里拐弯的矿硐里来的呢?</p> <p class="ql-block">这个硐的矿体向东延伸并且顶部降低,为了解决通风运输问题,古人设计了这一段通风运输巷道。这段巷道挖掘时,为了节省成本、工作量和烧爆法作业时间,利用了岩石自然裂缝,巷道沿着裂缝不同的方向而弯曲。弯曲的巷道仍然准确贯通了矿体顶部的采空区,显示了古人对矿体变化规律的认识和精确的测量技术。</p> <p class="ql-block">这段巷道为什么这么窄又这么高呢?原来除了通风之外,龙骨水车就是竖着从这样狭窄的“缝隙”搬进深深的矿硐里的。可是我们不算大胖子吧,空手都得侧身走。矿工还要搬运龙骨水车,也是难以想象!古人大概非常瘦。不过也难怪,据说当时金矿的矿工许多都是囚犯,估计生存条件恶劣。</p> <p class="ql-block"> 从唐代金窟出来,下山回到“草鞋换粥”,这时已近午饭时间了,我倒是希望此地能有个粥铺,我也换一碗粥喝。看景区地图,只有景区大门那边才有个“矿工餐厅” ,景区里面没有吃饭的地方。好在这里有个驿站卖水也有方便面,只好暂时方便面充饥了。泡面的时候,顺便在驿站看介绍遂昌金矿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吃过泡面,继续前进,过“金索桥”,其实就是普通的索桥,因为在金矿里,非加上个“金”字。不过在桥上可以看看风景,矿区内环境优美、林幽涧碧,矿区绿化率达到99%,全年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5000多个。超过国家清新空气的6倍,雨后天晴最高达12万多个。这也是多年来现代矿山治理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过了索桥,有个文山阁,还建有有一些纪念文天祥的景物“夜起亭”和“夜坐亭”,都缘自文天祥的诗作《夜起》、《夜坐》。很奇怪金矿怎么跟文天祥扯上关系了?原来似乎是文天祥当年曾经来过矿山征兵。</p> <p class="ql-block">我印象中金矿采冶是高污染的行业,没想到这里山中的银坑山水库碧波粼粼,宛如一颗祖母绿的翡翠镶嵌在银坑山涧,玲珑通透,绿莹幽幽,水质极好,还是一级水源地。据说已连续7年发现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虽然我没看见桃花水母,但看见有观赏鱼在清透水里的游动的确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环绕水库的这些山脉中,有古代探矿、试掘采矿巷道100多处,古人称之为银坑,这些山脉就叫银坑山。地下埋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铅、锌、钼等贵金属资源。这里是真正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p> <p class="ql-block">从银坑山水库继续往山下走,有一片嬉水区,但是现在枯水季节没什么水了。</p> <p class="ql-block">过了拱运桥再通过一座廊桥,来到“淘金区”,这里估计旅游旺季时可以供游客体验“沙里淘金”,但现在空无一人,“淘金池”里没见金子倒有不少“黑金”(韦先生语)——密密麻麻的一团团“黑雾”,全是小蝌蚪!</p> <p class="ql-block">过了“淘金池”就是小火车北月台了,也就是“明代金窟”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进明代金矿虽然不用再爬山,但要先走五百米长长的巷道才进到深藏大山腹内的明代金矿作业面。看来金子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段路太长太单调,景区还增加了一些人工景观。</p> <p class="ql-block">明代金窟位于唐、宋、明金窟的最底部,距地表老硐口垂高148米,1977年,遂昌金矿500米中段探矿巷与老硐底部贯通,老明代金窟入口硐重见光明。</p> <p class="ql-block">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时任遂昌县令汤显祖在朝廷委派的矿使太监曹金的逼迫下,组织开采,为排除矿坑积水,“增车至一百三十五辆”,但“车戽三年杳无底绩”。汤显祖不满朝廷矿政暴虐,作《感事》诗云:“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将矛头直接指向神宗皇帝朱翊钧,下定了辞官的决心。次年初,汤显祖离任回乡,一年后,“石崩,毙百余人”,古代开采由此停止,遂湮没无闻。 几百年后才再度被发现。1976年才重新开采。</p> <p class="ql-block">金矿矿脉是金品位达到最低工业品位的石英脉和石英网脉,其中伴生有益成分主要为银;含矿石英脉中一般含有颗粒状的黄铁矿和微量的铅锌矿和黄铜矿,黄铁矿为载金矿物。含矿石英脉呈烟灰色,其金颗粒呈微细粒状,一般肉眼是看不出来的,有经验的专家却一眼就能判定,叫“黑路寻金”,是金子总会发光,只有在强烈光线照射下才会金光闪闪。我们这种外行肯定是看不出什么矿脉不矿脉的了。</p> <p class="ql-block">此处岩石的黄金含量为每吨216.7克,白银为每吨3677克,这两座山峰共含黄金约6千克,白银50千克,是高品位金银矿。</p> <p class="ql-block">遂昌金矿曾在该遗硐周边开采黄金近10万两,解放后浙江省脉金生产的第一桶金采自这里,填补了省内空白。</p> <p class="ql-block">明代金窟的出口需坐小火车到南月台,我们又坐了“专车”。小火车很窄小,上车后火车司机要把乘客锁在车厢里,出洞到站后才解锁,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吧,怕乘客途中擅自下车有危险。</p> <p class="ql-block">从小火车南月台下一段台阶,有个小广场,一群小学生正在这里体验“淘金”。这里还有一个酒店和餐厅。我原来曾经考虑过,如果是下午才到遂昌的话就在这酒店住一晚,不过今天来得早就不用在这住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个黄金博物馆,布展面积1100㎡,馆列展品200余件,内容涵盖古代和现代的地质、采矿、选矿、冶炼知识及黄金文化和矿业文化知识。当然,也少不了卖金饰的商店。还有一些体验项目,因为小学生们正在排队体验,我们就没有凑热闹了。于是告别金矿、告别遂昌,前往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松阳。松阳之行我下一篇单独记录。从松阳回南京时,途中打卡良渚古城遗址,就把良渚古城遗址放在这篇一起记录吧。</p> <p class="ql-block"> 3月24日晚上我们住在良渚古城遗址附近的瓶窑镇,3月25日上午游览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古城南北长约1910、东西宽约177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古城遗址由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和外围郊区等部分组成,规模极为宏大。其中良渚古城的核心区面积为80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周一,博物馆等室内场馆闭馆,只能参观遗址公园了。从游客中心进入公园,到景交车站。车站旁有一人一书的一组雕塑。走进细看,是施昕更和他的《良渚》考古报告。施昕更(1912—1939),良渚人,1929年开始任职于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前身),是良渚文化的发现者,1936年调查发现良渚遗址,并三次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撰写《良渚》考古报告,是良渚遗址的发现者。</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城址由宫殿区(39万平方米),内城(280万平方米),外城(631平方米)构成,整体为三重向心式格局,凸显出权力中心的象征意义。内城以宫殿区为核心,周围设有贵族墓地、仓储、手工作坊及水路交通系统等诸多功能区块。外城则由17处断续分布的长条形台地连缀而成。景交车绕陆城门一圈,可以逐站上下。</p> <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内城的四面城墙,形成圆角长方形的城市形态,作为一座营建于湿地之上的城市,河道运输是良渚古城最普遍的交通方式。内城城墙上共辟9座城门,包括8座水城门和1座陆城门。南城墙是良渚古城的南界,它东西横贯,将整个古城包围。据考古学家研究,南城墙始建于公元前 3300 年左右,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墙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南城墙全长约1500米,宽度在30米至50米之间,高约 4 至 6 米,分为土筑和石筑两部分。城墙底部用石块堆砌,上面用泥土夯实,这种建筑方法既保证了城墙的稳定性,又体现了良渚先民的环保意识。南城墙上还发现有许多箭楼和城门,箭楼用于防御敌人的进攻,城门则是城内城外的交通要道。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水城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城门之一,也是南城墙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城墙设有三个城门,其中东门和西门为水城门,南门为陆地城门。这种设计在当时非常先进,既保证了城内的交通畅通,又增强了防御功能。</p><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一站到陆城门。陆城门良渚古城内城唯一的陆城门,位于南城墙的中部,由三个独立的台基和四个门道组成。金属网包围的部分是台基,金属网之间的区域是陆城门的门道。四个门道总宽度达150米,因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王城城门有多么恢弘。</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步行前往下一站南城墙东水城门,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30~45米,南内城河经此水城门与城外连接。从防御的角度,水门内应建有木质栅栏和闸门。眼前所见河道两岸的立柱,是标识水门的展示方式。</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河道里有不少小鱼在游弋,在水下刚发芽的莲叶映衬下,竟如同一幅古画,模非这些鱼儿来自五前年前?</p> <p class="ql-block">水门后面有一段城墙文化土层的剖面展示,想不到良渚文化层离现代耕土层这么近。</p> <p class="ql-block">一群小学生正在此“研学”。</p> <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坐车继续前进,所谓“遗址公园”嘛,而且是五千年前的遗址,所以地面不会有古建遗存,只有少量示意性的简单“茅屋”。里面有些关于良渚古城的文化内容展示或者“考古体验区”。</p> <p class="ql-block">其余就只剩一片“旷野”,并没多少可看的“古迹”,园区范围又极大,所以种了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现这里的油菜花比外面其它地方的花开得迟一点,现在大部分还没有开花,还没到最佳观赏期。</p> <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莫角山遗址位于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最高处1.2米,土层厚达10.2米1。现可见人工堆筑的3个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西北为小莫角山,东西10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5米;东北大莫角山,东西180米,南北110米,相对高度约6米;西南的乌龟山形若龟背,东西8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8米。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中心城址,是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23年6月15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采集。</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景交车莫角山站下来,走上“朝圣之路”,快到顶时有一大片“石构遗迹”,现在遍地开满蓝紫色小花。从这里遥望东北,可见远处的稚山。</p> <p class="ql-block">莫角山巨型台址下有一大片沙土广场,可能是举行大型仪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沙土广场南面是大片的旷野,炙热的阳光下韦先生的背影显得落寞孤寂。</p> <p class="ql-block">除了莫角山巨型台址,良渚古城中部位置还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不过,今天气温比较高,又热又晒,我们就没去反山墓地。</p><p class="ql-block"> 来到大观山休憩区,突然热闹起来,原来小学生们在此“消费”呢,冷饮、现榨果汁卖得特别好,这里餐厅,许多孩子正在就餐,我们看看时间还早,肚皮也不饿,就打消在此吃饭的念头,买一杯现榨果汁解渴,坐下休息一下。旁边有个鹿苑,不过,梅花鹿们似乎也受不了热烈的阳光炙烤,都躲进鹿苑里仅有的一小片阴凉处。</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西水城门区域,这里有大片湖泊,周围种了樱花,不过稀稀落落的不成林。</p> <p class="ql-block">园区里大树比较少,这棵百年樟树就是我们看到的最老的“古树”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最高气温逼近30°C了,游客中已经有穿短裤短袖的了,我们上周出来时还穿着羽绒服出门的,也没带夏装,看来的确是该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2025.4.7.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