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font color="#ff8a00"><b>行: 1、动词——外出,旅行;2、形容词——能干,不错。笔者在这里做出解释,诸君都懂得。</b></font><br> ——题记</h1> 东东峪在哪?<br> 看官孤陋寡闻了吧?淄川区太河镇网红打卡地,谁人不知?<br> 不好意思地告诉你,才开始听说村名的时候,还以为是“冬冬峪”呢?凭自己的臆想,村居深藏在大山深处,冷应该是主题。笑谈了,大家别在意。<br> 女儿要去买蝎子。据说那里的蝎子都是野生的。好奇嘛,自然想跟着去。<br> 从淄川城里到峨庄的路再熟悉不过了。自己曾骑自行车走过几回。这次没有让女儿开导航。走盘山,过小桥,钻隧道……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来到了峨庄中心校。当看到门口的牌匾上的“北关小学分校”字样时,感到很是亲切。<br> 忆当年,曾经来过这学校进行参观,自己还写出了几千字的参观记。时间飞快,转眼就是20多年。那时,每个班级都是满员,可谓是人满为患。现如今……唉,莫谈莫谈!没想到,往里走不多远就是东东峪。<br> 路边的一路牌解了惑——西东峪。原来是为了区别两个村子,有了东西之说。<br> “滴滴滴……”公交车怎么开进来了。人们拥挤着上车。因为是下午,公交车班次已不多,人们怕耽误坐车而为之。<br> 东东峪既不是终点站,也没有设过路站,这是为何?看来好政策随时会落地的。<br> 沿街因为过午了,摊位已是很少。但还是有人静等着……<br> 必须要到“大锅菜”现场看看。有些遗憾,菜板收,铁锅刷,小凳撤……<br> 是啊!客总归是客,定要走的。饭菜,一定有舀光了的时候,必定要撤席。<br> 水,好耐性,还是不紧不慢地流着。是的,水总是水,一定要流的,当然有个前提,必须是不旱。那街,那巷,那坝,那房舍,绝对的顽固不化,坚定在这片热土之上。还有乡人为了乡村建设不遗余力,着实让人佩服。<br> 听说有很多地方开始效仿东东峪模式。笔者觉得还是有自己的创意为好。刻意的模仿不见的是好事。<br> 水,众生之母;水,孕化万物。<br> 东东峪巧借水之力,成北国之江南水乡。绿坝坐坐,你承我接;响瀑不一,唱和欢歌;泉眼汩汩,填词谱曲;小桥罗影,红鱼摇曳;更有鹅鸭唱鸣,蓝天映照;共同演绎着春天的故事。<br> 群山并不吝啬,贡献出诸多野味如苦菜、荠菜、丹参……散发着泥土气息香味的小米、红豆、柿饼……街旁小店、摊点货源充足。街巷还摆起了炉灶,煎饼是现摊现卖,软脆相宜、焦黄透亮,香气弥漫于整个大街,味蕾已馋,来上一张尝尝。<br> 勤劳后富足,富足载惬意。一副象棋,鏖战正酣,谁说乡人无娱乐?七八十岁的老妪,也在墙根拉着家常,悠闲与自在写在脸上。<br> 卖山货、舶来品一应俱全,山村的古朴与山外的流行已经有机地融为一体。乡村就是沉稳,一切都是慢节奏。自己似乎也收到了感染,连心跳好似慢了下来。没有吆喝,更没有喇叭的叫嚣,很少有人招揽生意。生意就在自然而然里。<br> 整个山村,精致但不单调,简约里透着张扬。恰到好处地展示着一裙一衫,更有那每年里都要展示一次的“绣花鞋”,舒坦里定会使人产生遐想。<br> 蝎子无货,据说要到清明之后才会有。看看乡人是如此信守商业道德。<br> 没有遗憾,曾经来过,走过,看过,还想过。足矣!<br> 那山,那水,那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