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025年4月6日,曹州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曹州古城</p><p class="ql-block">山东省菏泽市的古城景区</p><p class="ql-block">曹州古城,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老城区。北魏至金六百余年乘氏古城,金至民国八百余年曹州古城。曹州始置于北周政宣元年(公元578年)。因受黄河泛滥之影响,州城城址几经变迁。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曹州知州范希正度势规划,划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构儒学,初有街道,奠定了今菏泽市老城区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古城典型的“内方外圆”,方形是古代城市,圆形是护城河。</p><p class="ql-block">菏泽老城呈正方形,边长3华里,周长12华里。城内街道纵、横各7条,相互交叉,状若棋盘。交叉点称隅首,以隅首为界,街分数段,通名叫巷。清朝时有东西巷32道,南北巷26道,总共58道。民国22年(公元1933年)统一为街命名,东西街36道,南北街36道,总共72道(包括四关)。</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菏泽老城区虽历经沧桑,但一直沿袭了明代以来古曹州的基本格局。古城曹州占地方正,城墙遗址、护城河水系,主要道路格局至今保留较为完整。很多老街的命名,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印记,如鼓楼南街、考棚街、仓房街、文庙街、城隍庙街、张油坊街、好善街、魁前街、双井街、华佗庙街等。除此之外,至今还有位于曹州城区西部黄巢起兵的黄巢点将台,位于城区西关专司供奉古代“四渎”之一济水之神的济渎庙,现保存于菏泽博物馆内的元代古沉船,陈列其中的镇馆之宝元青花龙纹梅瓶等,这些历史故址和文物,依稀映照着这座老城昔日的容貌和曾经的繁华,成为我们永恒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曹州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灿烂的文明,这里曾被太史公司马迁誉为“天下之中”,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历史大舞台,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起源于此,菏泽辖区曾发生过诸多推动和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涌现出难以数计的英才先贤。据研究菏泽地方史的方家潘建荣先生统计:“亘古以来,菏泽大地名列二十五史人物达两千多人,为之立传者二百余人。其中,有十二帝王、十二诸侯、十二相国、十二圣母后妃、十二兵家、十二名宦、十二名儒、十二名师、十二廉吏、十二文士、十二贤人、十二圣杰、十二孝子、十二忠烈、十二名僧、十二名道。”</p> <p class="ql-block">“外圆内方”的曹州古城,形制独特,格调别具,寄寓深远,使得菏泽这座平原大邑具有了鲜明强烈的辨识度,昭示了一种寓方于圆、方圆相济、贤良方正的哲学智慧。曹州古老的街巷、历史遗址和文物,是传承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和岁月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密码,是镌刻在我们一代代家乡人心中的地标,更是铭记内心深处亘古不变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城址变迁</p><p class="ql-block">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始建乘氏县于今菏泽城区,直至1166年(金大定六年)。其间,除隋末唐初战乱乘氏县一度废置外,历北周、隋、唐、五代、宋及金,共678年其名未变。</p> <p class="ql-block">古城建筑</p><p class="ql-block">“城门楼”,是城的标志,象征城市的安全和威严。城墙高达10米左右,上面长满绿苔和藤萝。城上门楼有7米左右,两层歇山重檐,面阔三间,上有匾额,下涵拱门,拱门之上,额匾题字,清晰可见。远望城门楼,巍巍矗立,十分壮观。据史载,城门楼是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东曰“东秩”,西曰“西成”,南曰“阜门”,北曰“拱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加茸修饰。东题“双河”,西题“凤山”,南题“南华”,北题“济阴”。楼上设置景观,东为“青波旭日”,西为“凤台霜月”,南为“风入虞弦”,北为”云里蓬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城市道路通行,城墙和门楼均被拆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