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想通过自己的角度来写写曾经大余的风云人物陈维生。以前曾经写过一小段,只是将其与原中大公司林老板写在一起,后来的公众号文章内也写过,但想想,还是重新在脑海里整合一下,回忆自己眼里所认知的陈维生吧。</p><p class="ql-block">严格来说,陈维生从赣南水泥厂调到大余工作之后,曾经与善良同在县印刷厂院子里生活过。那时陈维生的结发妻子在县印刷厂工作,儿子陈春晓也是与善良同在印刷厂的院子里长大,后来也是在南安中学读的初中,当时在七班(<b>也很奇怪,为什么陈维生当时没有把小孩送去大余中学初中读书?他是有这个能力啊。</b>),善良在六班。印象当中的陈春晓性格内向,不太爱与印刷厂的小伙伴玩,善良也是这种性格。那时候也去过陈春晓家里玩,记得当时他住在三层楼的第二层靠楼梯间正面的右手边第一套,有两次陈维生正巧也在家里,但是没有讲过话,远远地坐在家里的长沙发上,很严肃。当然,我现在也将陈春晓的母亲模样给忘得一干二净了。</p><p class="ql-block">后来陈春晓的母亲因病逝世,而这时陈维生在小北区建了一幢单家独院的房子,并且在时任赣南地委副书记周英棠的介绍下,与原赣南某企业工作的蓝XX相识并结合组成新家庭。蓝XX后来调到大余县某局室上班,还是民主党派人士,善良参加工作之后也曾与其共事三年多,那时蓝XX已经与陈维生离婚自己住在单位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如今在小北区的房子已经人去楼空,但是门牌上写着【春晓】,或许陈维生当时还是很喜欢自己这个独生子,所以写下了这两个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层的小洋楼,当年可是豪宅,如今二楼楼顶生满了杂草,也没有人去清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紧闭的大门,再也难回到当年的盛景。</b></p> <p class="ql-block">应该是在1998年某个月吧,当时县工商局局长还是刘发香,原赣南水泥厂厂长王地宝从信丰回来了大余,刘发香局长请王地宝吃饭,陈维生因为与王地宝原来也是赣南水泥厂的同事,所以也过来了一起相聚,善良的老领导因为原来在信丰管工业与王地宝有交集,所以一起前往聚餐。期间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看到与接触陈维生,印象之中,他就是嗓门大。</p><p class="ql-block">1998年11月的某天晚上,印象之中是陈维生逝世的前两天吧,善良意外在老食品厂看到陈维生,当时他正在走路,我还叫了他一句:<b>陈总,去哪里?</b></p><p class="ql-block">陈维生大声回答道<b>:西讲</b>。</p><p class="ql-block">几天之后,传来陈维生突发脑溢血的消息,接着就是医治无效去世。</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之后,陈维生是应该大余第一位严格意义的企业家,这里只是代表大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来到县食品厂之后,只是一位小小的业务员,应该其身上有一股子劲,才被当时的食品厂厂长孟范芝慧眼识人才,提拔为副厂长,并且成为陈维生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在孟范芝厂长退二线前,向县主管部门推荐陈维生为厂长人选。</p><p class="ql-block">最终,陈维生担任厂长后,在团队班子的齐心协力下,共同将这个作坊式的县有小规模企业建设成为当时大余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那时的县食品厂是多少人想要调入的企业。但是没有陈维生的同意,根本调不进,哪怕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虽然食品厂最后被一分为三,但接手买下食品一厂(专做多味花生,并且拥有牡丹亭牌商标)至今还是红火,几个股东也是赚到了不知多少桶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当年《赣南日报》报道:大余县食品厂完成年度500万利税的新闻。</b></p> <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陈维生直到逝世前都从来没有欠过任何银行的不良贷款。比起那些欠下银行巨额贷款,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的国企董事长、总经理、私企老板、老总来说,陈维生是一个讲信用的人,至少银行是这样认为。</p><p class="ql-block">在生活当中,与陈维生有过接触的一些人都知道他对自己很随便,一来吃饭也是简单,从来不要求有多高档。当时在老电影院边上有一家饭店,陈维生经常在那里定点吃饭,也不怎么讲究,并且在结完账之后,都会叫老板送一包烟来抽。换过是如今,哪会有这么大的企业家最贪这点小便宜,想要烟抽还不容易?在那个公款买单成自然的年代,你就是一箱搬回家也没有什么意见。</p><p class="ql-block">包括与他去出过差的一个朋友也说到,他在外不讲排场,一般很随意,能吃饱住得差不多就行。</p><p class="ql-block">但是社会给陈维生的评价却一直是颇有微词:身上的哥们义气;说话做事都带有明显的江湖意气;男同胞常犯的错误等等。特别是对曾经大余社会大哥明哥的另眼相待,更是让人觉得陈维生的气场十足。如果用在今天来看,那可真会被列入另一种名单之中。当年跟县里另外一位企业家斗气也成为县里那些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料:你买一部皇冠,那我就买部凌志,你再买部奔驰S320,那我就买部奔驰S560。</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左起:李学源(原县政协副主席、经贸委主任),刘春(食品厂职工),陈维生,易志明(食品厂职工),余路平(食品厂职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谢世安,余路平,陈维生,王小平。后排左起:邹燕飞,易志明,王锡金(南康商人),南康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食品厂职工在外地考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右为穿西装短裤者为陈维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获得嘉奖时在县食品厂(现伯坚大道电信局旁)管理层集体合影。</b></p> <p class="ql-block">陈维生是大余县一个时代的人物,放到今天也只有上了年纪人还记得起,年轻的人都已经将他相忘于江湖。其独生子已经携全家移民去了国外,或许大余以后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生自己的地方却再也没有任何割舍不了的情感。而陈维生短暂的一生,铸造了一个特定时期的辉煌,在荣誉的最高峰时撒手西去,留给岁月长河的,只有一朵小小的浪花!</p><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的是,陈维生去世这么多年,他所创造的品牌效应依旧余音绕梁,前段时间善良在抖音发表了一个作品,只是一张陈维生房子的照片,点击量竟然达到惊人的40W+。</p> <p class="ql-block">仅以此文怀念已经逝世二十七年的陈维生,文章如有不敬,请一笑而过!也愿在天堂的陈维生好好生活,等着那些曾经兄弟一一前来与你相聚!</p> 陈维生生平 <p class="ql-block">陈维生(1952 ~1998),男,汉族,1952年9月生,江西信丰县人,中共党员。1970年至1980年在江西赣南水泥厂工作,1981年调大余县食品厂工作,1984年任食品厂副厂长,1985年任厂长。1991年任牡丹亭旅游食品工业总公司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的题词</b></p> <p class="ql-block">陈维生个人历年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优秀企业家、明星厂长、优秀厂长等称号,1990年获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1993年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赴京出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98年牡丹亭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实行企业转制,食品厂一分为三,陈维生任县食品一厂厂长。</p><p class="ql-block">1998年11月17日,陈维生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47岁。</p> 大余县食品厂(牡丹亭旅游食品有限公司) <p class="ql-block">1998年,牡丹亭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实行企业转制,食品厂一分为三,陈维生任县食品一厂厂长,这个厂就是现在位于伯坚大道电信局旁边的牡丹亭旅游食品公司(现在新厂已经搬迁到了新华高速公路出口处的县食品工业园)。</p> <p class="ql-block">食品一厂正大门。陈维生逝世后,这个厂被几个人合伙买下,成立了新的牡丹亭旅游食品厂,大股东是王小平,拳头产品依旧是多味花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食品一厂老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但是真正的老食品厂(在没有搬迁到伯坚大道电信局旁之前),是位于建桂街老南安派出所那条街,陈屋祠堂正对面,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公租房小区。后来成为食品二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食品三厂正大门</b></p> <p class="ql-block">食品三厂则是位于章江北大道水口寺原林业车队的位置(安府明珠旁边),当时是专门制作酸枣糕,应该是水泥厂李桂生承包下来的,现在已经是人去楼空。</p> 大余县食品行业简介(1986年版县志) <p class="ql-block">建国前,本县食品工业以糕饼和酿酒为主。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将7家糕饼行业组建成2个糕饼生产合作社;51户豆腐业,组建1个豆腐生产合作社,分14个加工小组进行生产经营;28户烟酒业,组建成1个水酒厂,分19个生产经营点;12户酱油业,组建成1个公私合营酱油厂。</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县人民政府投资9.5万元集并以上社(组)在老城坝上建立大余县食品联合加工厂,分设糕饼、酿酒(含白、水酒)、烟丝、酱油、豆腐、板鸭6个车间,生产方式也由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生产,有职工 235人,生产糕饼153吨,饮料酒17吨,板鸭3万只,产值98.8万元,利润10.2万元。</p><p class="ql-block">1960年后曾以红薯、木薯和野生植物(如马足甲、马加艻、薯莨、橡子、杨梅、金樱子、蔗渣等)加工生产饮料酒;用竹篙薯、薯莨等野生植物淀粉加工糕点。</p><p class="ql-block">1962年生产糕点439.9吨,饮料酒71吨,酱油105吨,产值62.8万元,创利润10万元。</p><p class="ql-block">1982年7月将县食品联合加工厂划分为食品厂和酒厂,食品厂生产糕点,糖果和豆腐等。</p><p class="ql-block">1985年食品厂实现厂长目标责任制后,企业内部进行了配套改革,开发了传统的多味花生,建立了销售批发市场50多个,使企业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酒厂生产饮料酒和酱油等。1985年县食品行业创产值815.6万元。</p><p class="ql-block">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发展了一批食品个体生产经营者,大大改善了市场供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