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詩書》(12)《漁家傲· 追念修志王》

川原陨石

<p class="ql-block">首頁·</p><p class="ql-block">回文聯一副 篇末附《漁家傲》詞</p><p class="ql-block"> 史因悟道悟因史 </p><p class="ql-block"> 王致修真修志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修志王”的眉山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致修,病故于2025年3月29日,享年90岁。蜀人梅隆雪川当晚草拟回文聯,次日發與王公長女王晓月。並於清明后奉上雙調62言詞一首(見本期篇末)</p> <p class="ql-block">P1</p><p class="ql-block">老夫先是與老伴挽臂漫步水街,倏然間發現回到居所涼台。他喃喃自語:</p><p class="ql-block">且追隨時代快節奏掀起的大潮,把來生奉獻給家國明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修公病故前夢境</p> <p class="ql-block">P2</p><p class="ql-block">以下種種,有將亡故賢達王致修從業修志一生所悟所歎——早前有過的文墨留存或有緣同知己交談的些許感言,專此存放在與老夫交道不淺的小老弟雪川這半畝方塘,借APP轉與一眾親友,以及曾有交道之族內同胞、族外友君.....</p><p class="ql-block">所有獨白,或來自不才筆記信函,或見於已發未發隻言片語內容。多蒙一生從業傳媒的雪川老弟收集整理成他之漫卷詩書數頁,得以曉喻眾親。</p> <p class="ql-block">P3</p><p class="ql-block"> “保存我們的記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眉山日報2008.11.13</span></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斗室里面做的,是為了保存我們的記憶所做的工作。家譜能保存一個家族的記憶,那麼,地方志,就能保存一個地方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我們所做的,更是為了保存一個民族的記憶,一個國家的記憶。一個國家的歷史,是建築在地方志基礎上的。地方志是否體現一個時代的精神,是否能補充國史中應有的部分,是否真實完整足以被國史采信,決定了地方志修繕者所做工作是否具有價值。</p><p class="ql-block"> 照錄左圖右下角方塊中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例之一」</p><p class="ql-block">1992或93的一个周日,四川省各地修志办成都会议间隙,主持人忽然不经意请出一个来自茶乡罗姓老同志就蒙山茶发问在座30余位同行。问题是:大宋年间,全蜀的茶有多少,名茶有多少,最有名的是哪儿的茶?据啥志书记载,唐宋古制名茶98种里,前八种均出自蒙山,你能举出几种?与会者先后五六位抢答,主持笑言“抱歉,答错”。是眉山王致修答:宋代名茶全蜀该有上百个,其中有名气的有8处,蒙山是群芳之首。这98种前8种出自蒙山的名茶,我只想起了四五种:吉祥蕊、石花、五花茶、谷芽、圣杨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修公話說“記憶”</p> <p class="ql-block">P4</p><p class="ql-block">且打开清嘉庆版《眉州属志》,“三苏”父子无疑是出现頻律最高的词汇:</p><p class="ql-block">卷一“地理志·古迹”:三苏故宅、小桃源、瑞莲池、老翁井、远景楼、宋大池院题院、上岩、中岩等遗址遗迹,赫然在目;卷二“冢墓”,有苏洵墓;卷九“风土志·礼俗”,“吾州之俗,近古者有三,士大夫贵经术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苏轼《眉州远景楼记》),概括眉州风俗之精要,七百多年过去了,仍无人超越苏东坡:卷十“选举志·进士”,苏轼、苏辙兄弟双双登榜;卷十一“士女志”之“乡贤”和“赠谥”,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同列榜上;卷十二“艺文志·翰”,收录《孝宗苏轼文集赞并序》《赠苏轼太师敕》,文中,孝宗皇帝发出了“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的悲叹;也是在卷十二“列传”栏,收录《宋史》中《苏洵传》《苏轼传》《苏辙传》全文;卷十四“艺文志·文”,收录欧阳修、曾巩、黄庭坚等撰写“三苏”的文章,收录苏洵文章七篇、苏轼文章十九篇;同在该卷“诗”目中,收录梅尧臣、欧阳修、唐庚等为“三苏”所作的诗,收录苏洵诗二首、苏轼诗三十四首、苏辙诗十四首;卷十九“艺文志·杂纪”,收载有关三苏的记录达五十多条……阅读这些记载,我心生感念。我甚至觉得,可能是“三苏”担心我等后生偷懒,便于地方志里满大街奔跑,原本干瘪枯燥的书页,也就变得丰腴饱满起来。</p><p class="ql-block"> 縣誌簡介(眉山友人發帖)</p> <p class="ql-block">P5 </p><p class="ql-block">編修志書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沒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沒有各界人士不辭勞苦提供資料和史實線索依據的勞動,我們肯定邁不開步,難以竣工。</p><p class="ql-block"> ——修公發言錄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6</p><p class="ql-block">嗯?你們不知道三蘇鄉? 喏,鄉政府在離眉山東坡區(原來的眉山縣)29.7公里處的邊緣山區。</p><p class="ql-block"> ——修公訪談</p> <p class="ql-block">P7</p><p class="ql-block"> 這不是你們所言“連凹山”的凹字。是“連鰲山”,是東坡少年時期寫的三個字。當然早就是名勝,受到保護了。</p><p class="ql-block"> —— 修公聊天筆錄</p> <p class="ql-block">P8</p><p class="ql-block">對,象耳寺內有禮泉八角井。寺下為漓泉江,江上有李相橋。宋代丹棱李燾修</p><p class="ql-block"> ——修公訪談答問</p> <p class="ql-block">P9</p><p class="ql-block">東坡肘子是眉山的招牌菜。蘇東坡被貶官黃州時,發現當地豬肉價便宜,人們不講究吃法,他就寫了《豬肉頌》的大白話歌詞:“黃州豬肉好,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知煮”。前幾天彭山縣有個小學女老師寫了首14行詩,還像模像樣,想請她過兩天抄好帶來。</p><p class="ql-block"> ——同上</p> <p class="ql-block">P10</p><p class="ql-block">原來糖果廠做的龍眼酥,</p><p class="ql-block">一直受到公眾歡迎,一直好賣。</p><p class="ql-block"> ——聊天答問 </p> <p class="ql-block">P11</p><p class="ql-block">蘇軾八歲就讀的鄉私塾。師爺是個道士,叫張易簡。聽課入迷的還有叫陳太初的蘇軾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修公訪談答問</p> <p class="ql-block">P 12</p><p class="ql-block">意識形態和科學 ——人們對支持何種事業這一問題的解讀,至今在尋找特別的說道。我以為即使事業發展有障礙(例如動物保護或城市管理),推動改變社會朝著正確方向的發展,人人有責。</p><p class="ql-block"> 同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13</p><p class="ql-block">烏台詩案是蘇軾因失言被關進了烏台。深井一樣的牢房,獄中有棵大樹,棲息了上百只烏鴉,一早一晚瞎叫。烏台命名字因為烏鴉.......</p><p class="ql-block"> ——同上</p> <p class="ql-block">P14</p><p class="ql-block">湖州就是吳興。記住,想害死蘇東坡的傢伙是李定。</p><p class="ql-block"> ——同上</p> <p class="ql-block">“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袁文的说法证实了杜公瞻的记载。旺火加巨响驱鬼在当时人看来比原来的庭燎效果好得多。于是,放爆竹驱鬼怪的习俗受到人们广泛热爱。</p><p class="ql-block"> ——修公聊天答問</p> <p class="ql-block">P16</p><p class="ql-block">发生在异国的一場兇案审判,某家长企图用自以為是的逻辑解决问题:该案发生两周后,一嫌疑人的父亲,以贿赂受害方的形式了结此案,最终被逮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圖——</p><p class="ql-block">听完受害人刘怡然讲述,警方当即便出警准备逮捕翟云瑶、章鑫磊、杨雨涵等12名涉案青少年。媒体报道說,当警方逮捕照片中翟云瑶时,她顯得有恃无恐,以为顶多学校给她一个处分,还当着警察的面威胁刘怡然道:“哼,等事情结束,给你好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修公談“校園霸凌”</span></p> <p class="ql-block">P17</p><p class="ql-block">我個人從來就很欣賞曹雪芹《紅樓夢》中這唱詞,“木石前盟,三生石畔;莫失莫忘,先壽恆昌;不離不棄,芳齡永濟”。如此後生,各位看看外語系大四的女學子將這唱詞瞬間譯成英文了。</p><p class="ql-block"> —— 修公聊天答問</p> <p class="ql-block">P18</p><p class="ql-block">黑格爾說得好,研讀歷史,有如暴風雨後,海上桅檣催折的沉舟。</p><p class="ql-block"> ——修公閒談引言</p> <p class="ql-block">P19</p><p class="ql-block">淵源深遠的中國史學指導我們修志,總讓我有“屬詞比事”之憂。怎樣作為,才合乎《尚書》的疏通知遠,和太史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成的“一家之言”。</p><p class="ql-block"> ——修公筆記</p> <p class="ql-block">P20</p><p class="ql-block">難得富蘭克林啊。在天堂裡不再放風箏的他,源於對美國歷史的深刻認知。 ——修公錄音</p> <p class="ql-block">P21</p><p class="ql-block">親們可知,3月31日,我走後的第二天,农历三月初三,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新郑市黄帝故里隆重举行。经寻根门、登系祖坛、上轩辕桥、过故里祠……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拜人文始祖轩辕黄。</p><p class="ql-block"> ——修公故后弟子說夢</p> <p class="ql-block">P22</p><p class="ql-block">記住亞伯拉罕·林肯的話,“在世上替天行道者,以及促進改變的主要人物,他們並非憑借一己之力,而是他們自願承擔起這天道任務”,還補充說,“中國人把“天道”叫“自然之道”。</p><p class="ql-block"> ——修公聊天引言</p> <p class="ql-block">P23</p><p class="ql-block">再給你們講講林肯(Abraham Lincoln)的故事,這個在小木屋中成長的高高廋廋的少年人,夜裡借著爐火自修,先是成為當時邊境伊利諾斯州的律師,最後登峰造極,成為了美國總統。</p><p class="ql-block"> ——修公聊天錄</p> <p class="ql-block">P24</p><p class="ql-block">還是說蘇軾吧。如今很多年輕人有不待見老年人的。蘇軾小時候就常常與老年人打交道。蘇軾詩寫到,“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他說小夥伴,知道嗎,老人有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修公聊天錄</p> <p class="ql-block">P25</p><p class="ql-block">西昌有個這樣的私營企業老板,因為太欣賞蘇東坡,曾經要求人人背得《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還冷不防突擊抽查,背得的月獎加30元,背不得或背錯的,扣年終獎100元。</p><p class="ql-block"> ——修公聊天記錄</p> <p class="ql-block">P26</p><p class="ql-block">記住,沒有精神活動的生理性存活,也叫生命。比如植物人和草履蟲。</p><p class="ql-block"> ——修公聊天引史鐵生語</p> <p class="ql-block">P27</p><p class="ql-block">2025,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了。不知何故,每當我心馳神往騰衝,就會想起神秘的高黎貢,想到那位年邁的抗日縣長張問徳。試想,一幫在任的專員、縣長紛紛畏敵出逃,而六十幾歲耿耿之軀的老张,卻手拄拐杖,七次翻越高黎貢山,與鬼子周旋、血戰.....今日的年輕學子,不妨都讀一讀《劍掃風煙》,讀一讀最能表現張問徳不屈不撓精神的抗戰記錄《答田島書》......</p><p class="ql-block"> ——修公2025年初發言</p> <p class="ql-block">P28</p><p class="ql-block">說說“和順图书馆”——位于云南省腾冲市的和順古鎮,有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它始建于1928年,由华侨集资兴办,旨在振兴家乡文化。图书馆占地5577.34平方米,现有藏书12万余册,分为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典藏文献丰富。和顺图书馆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楼房建筑,还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具有美观素雅的前置花园。图书馆内藏有诸多珍贵古籍,其中一些古籍和民国文献是从上海通过水路运输到缅甸,再由马帮托运而来,显示了当时交通的不便和文化的传承。和顺图书馆不仅是学习的场所,还通过举办“和顺讲堂”和“儿童之家”等各類文化活動,促进当地的文化教育和发展。此外,图书馆还积极引入现代化设备,如电子阅览室和移动电子阅览平台,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保持其作为精神家园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修公聊天發言</p> <p class="ql-block">P29</p><p class="ql-block">說點和民俗文化有關的話題。比如對被神化的關羽,你們怎麼看?他是深得儒釋道三教崇敬的中國大神。晉朝初年就已經有“勇壯關侯”的封號,唐宋時民間沒有不信的。北宋末年,張天師在山西解州鹽池降蛟,封關羽為“武安王”,宋徽宗時加封“崇寧至道真君”。元代被尊稱為“帝”,明萬曆中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關雲長“義薄雲天”更成為成都武侯祠關羽像的前匾額。清代更把關公代替了以“精忠”著稱的岳飛,還乾脆把《三國演義》奉為文化寶典和必讀的“兵書”.......</p><p class="ql-block"> ——修公講座備案</p> <p class="ql-block">P30</p><p class="ql-block">重慶梁平人“來之德”(1525—1604)是明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打小就立志學孔子,當聖人。13歲就夢見登上巫山峰巔,自稱“十二峰道人”......以後學問高人品了得,人稱“來夫子”。他死之後,縣令寫墓志銘,知府寫挽聯曰 ——半畝佳城生宿草 侯芭負土竟誰屬</p><p class="ql-block">(按)不合聯律的對聯,也勒石碑銘)</p><p class="ql-block"> ——修公聊天記錄</p> <p class="ql-block">P31</p><p class="ql-block">來談談書畫。"学步反愁失故态,出蓝敢谓胜前人"。这是吴昌硕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晚清的大环境,文人画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宫廷画日渐式微,此时的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已成为新的要地。而海上画派由于在传统中国画上大胆改革创新、融合外来艺术技法、作品体现时代生活等因素独树一帜。代表人物吴昌硕就是这样的画家——他主张学古人而自出胸臆,在前辈基础上创造自身风格。从家乡彰吴村走向湖州、杭州、嘉兴、苏州、上海,一路走来,从书画金石的“另类旁观者”逐渐成长为海上画派的后期领袖,王一亭、陈半丁、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钱瘦铁、诸乐三、王个簃——随着吴昌硕1912年定居上海,培养了诸多艺术大师,不仅支撑起“海派百年”的辉煌局面,也塑造了属于他个人的人生传奇。2月10日起至四五月,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金石力草木心——吴昌硕与上海”艺术作品特展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展览以百余件吴昌硕诗、书、画、印等代表作呈现其艺术风貌。吴昌硕的绘画成就于上海,当时的海上画派有“前海派”与“后海派”之分。“前海派”在清末盛行,以细腻秀雅为特点;辛亥革命后,伴随北京前朝文人遗老的南下,带来了“金石风”。吴昌硕的画风与“金石”有着不解之缘,就像沙孟海曰“昌硕先生以诗、书、画、印四绝雄视一世。一般看法,他最基本的功夫放在书法上。”在篆书上用功亦深。据《吴昌硕年谱》记载:“1858年前后,15岁时吴昌硕受父亲吴辛甲影响,开始学习篆刻。他在1914年所写的《西泠印社记》中曾经回顾过‘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曾一日离手。”特别是石鼓文。这部被历代书法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吴昌硕临习最多、也把它运用得最独到。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体势融入绘画,使得作品具有金石味。</p><p class="ql-block"> ——修公認同吳昌碩藝術觀</p> <p class="ql-block">P32</p><p class="ql-block">岭南水鄉画派是当代中国山水画派中极具特色的代表。它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广东顺德,由一群热爱艺术的青年业余美术作者组成的“容奇工人业余美术组”发展而来,迄今已传承四代画家。他们用笔墨描绘身边的岭南水乡风情,令日常生活中每日可见的鱼塘、红棉、古榕、蔗田、竹林跃然纸上。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古元则誉之为“乡土之花,喷艳吐香”。可以说,岭南水乡画派是中国山水画在当代的生动表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从而为人们思考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乃至如何赓续中华文脉提供了重要思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修公傾情推薦嶺南畫派</p> <p class="ql-block">P33</p><p class="ql-block">執教於美國匹茨堡大學藝術史系的藝術史論家高名潞(‘89現代美術大展的策展人,2006世界十大策展人之一)認為,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西方一个多世纪前的问题:即艺术的资本化、产业化和产品化。它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诸多弊端——价值观上的资本化,美学上的平面化、时尚化、媚俗化,运作上的江湖化,而且危害甚深,凡是有责任感的人都在为此担忧。</p><p class="ql-block"> ——修公看重高明璐的擔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34</p><p class="ql-block">關於音樂,年輕時從業藝術院團的王致修謙遜地說,人老跟不上中青年的勢頭了。他永遠愛聽每年的新年音樂會。今歲初,北京新年演出季的重量级音樂會也精彩到震撼人心。音乐会自启动、开票直至正式演出的全过程,均表现出强劲的市场号召力,备受首都各界人士瞩目,演出现场座无虚席,6000名观众共享了具有“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北京特色、节日气氛”的音乐盛宴。</p><p class="ql-block"> ——修公有一對敏感的音樂耳朵</p> <p class="ql-block">P35</p><p class="ql-block">談及文学名著《戰爭與和平》的音樂劇中表現,老人十分激動。托尔斯泰的写作常常是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细腻地描绘出小人物的命运起伏。王公稱他年轻时读托尔斯泰總是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打动。當然還遠遠没有领会其中奧妙。但读过的书總是像一把钥匙,在开启他人性探索的大门。比方皮埃尔所表露的迷茫与挣扎,和在生活漩涡中不断寻找自我、试图与世界和解的情状,能让今人如此感同身受。他說,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會让人深感文字与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修公暢談文學與音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36</p><p class="ql-block">篇主雪川《漫卷詩書》“後記”</p><p class="ql-block">多少年來由衷欽佩“修志王”的重慶學友杜酉陽在我這回于3月30日臨別山城時,囑託在下眉山祭悼,勿忘結合追念感言,將閣下此前多處“鄉愁”巡講的開場白作為“漫卷詩書”篇末尾聲。</p><p class="ql-block">乡愁,每个人魂魄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新旧体诗词“神性写作”浅议</p><p class="ql-block">打捞起记忆中难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所有深沉的爱凝聚成斑驳的色块</p><p class="ql-block">都是你和我沉甸甸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同辈名家的启迪(代“小序”)</p><p class="ql-block">有点勉为其难站上这讲台。平心而论,在座各位,谁不在乎“生我养我”的出生地?爱诗的同胞,谁没有过甜美到窃窃自喜,或因遭遇曲折而酿就过一腔苦涩诗情。能感觉,当你面对咱们这个讲座的主办方——郭沫若书院和市图书馆不约而同认可的乡愁话题,或同我一样,会卷叠起海潮天风般的怀想,激发起无穷感慨,愿意在关注文學写作的朋友面前,一吐为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乡愁”,总会想起众多知名作家友人的滔滔叙写。且随便例举三两位的由衷陈述,来佐证我太多想要倾吐的情状。一是2000年初,急切回到大西北的张承志,深感自己如此渺小,“被灵感和冲动窒息”,看“辽阔世界掀起大浪,数不清的人物和故事熔化着,凝结成眼前一片片森林岩石”。被他当成至亲的族人,生活在这片文明碰撞的海洋,在背离復又親近家园的冲突里,哪怕简略讲述一遍主流文学阵地也十分看重的他之《心灵史》《黑骏马》《金牧场》《北方的河》等长篇,相信很多朋友都会仰望长空而茫然慨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如友人作家云飞。他在《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中,深入浅出地从先秦典籍中的宋人谈起,说宋人怎样被视为蠢货,到揭示宋之庄子作为国骂大师,怎样将宋人曹商骂作舔菊的无耻之徒,何以并没有激起宋人回骂他是“宋奸”云云。继而又说当他无法阻止面对一切人为的破坏与撕裂,便选择沉静下来,将故乡裁作“风物”、“故物”和“人物”三个部分,以钩沉史实的厚重专著,小心翼翼地解剖近现代文化乡愁一个前瞻性演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如我个人十分仰慕欣赏的旅美散文家、画家高尔泰,难得批评家有言:他之为人“通体透亮”,“姿态沉郁而又内敛,浑然一片“强大磁场”,“用心血淬着自己一本又一本磨难之书”。其坚韧不拔,恰如鲁迅先生所云,分明如“地火在运行”,却又在艰难抵达海德格尔所谓的“澄明之境”。他之“寻找家园,就是寻找意义”“寻找属于你我今生认定的特定意义”。有人故意诘难,“你有没有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土地?”他自嘲,“从来不曾拥有的东西,不会感到失去”。又道,“我们生逢一个难以筹划人生的时代,一切都意外而被动,无从把握”…… </p> <p class="ql-block">P37——篇末附</p><p class="ql-block">《渔家傲·追念「修志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耄耋年華春日異,致修拜别東坡里。煙雨悲歌卷地起。天落淚,江流情重雁群泣。 史 筆滔滔垂志美,櫻花未肯悄然許。草帖藤蘿堆满地。來生醉,子孫輩輩如塵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隆雪川乙巳年清明于水上嘉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