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陇上江南”天水,西出长安第一重镇

江涵秋影

<p class="ql-block">  地名,是鲜活且广泛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传承。地名,是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符号。甘肃的地名,既有彰显刀光剑影中的“武功军威”,也回荡着大漠孤烟里的声声驼铃。黄土高原之上,有这样一座城,见证丝路辉煌、佛教东传、孕育羲皇故里、厚重人文。因为“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被汉武帝赐名“天水郡”,它便是陇上江南,诗中走来的“天水”。这里不光具有陇上江南的灵秀,文人墨客的古典气息,还兼具着华夏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陇上江南,从广义上讲,凡指秦岭山系在甘肃境界的部分,以此界定是否“陇上江南”特指天水和陇南。说是天水,从气候特征上看,天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比较温和,降水量适中,这是一座海拔在1000米~2100米之间的城市,这里是自然美风景和历史名胜都。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多地是指天水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时泛指天水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地区,有着大地湾遗址、天水伏羲庙等珍贵的历史遗迹,为此每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举行盛大的伏羲公祭仪式。所以称天水为“陇上江南”,可谓名至实归。从狭义上讲,说是陇南,那是按照地理区位划分上说的,陇南大部地区在秦岭以南,气候比较湿润,又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独厚的资源,在甘肃省具有特殊性,因此亦称作为“陇上江南”。</p><p class="ql-block"> 陇上江南指的是天水,因为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交界,属温带半湿润气侯,这里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百分之四十六,降水丰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侯温润,是最佳宜居城市。天水又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缊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大地湾遗址,伏羲庙,麦积山石窟,杜甫诗中的南郭寺,大象山石窟,玉泉古刹,等名胜皆在天水。由于气候温润适宜,天水的姑娘肤白如玉,时尚漂亮,被称为天水白娃娃。由于日照充足,降水适宜,天水盛产水果,花牛苹果,天水樱桃,秦安蜜桃,秦安白脆瓜等都是果中珍品,秦安蜜桃还被选为奥运会特供水果,这些水果香甜可口,吃起来沁人心脾,让客人赞不绝口,天水还有众多的风味小吃,非常诱人,天水因此被称为陇上江南。</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们就从陕西来到了甘肃省“陇上江南”天水市。</p> <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D5:4月5日,拓石镇经陈仓区凤阁岭镇直至麦积区街亭古镇,84km,总里程396km。</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继续昨天的路线,从拓石镇24公里到凤阁岭镇建河村,陕西省的西大门。继续骑行37公里到伯阳镇,渭河大峡谷源头。过伯阳镇5公里的大上坡(海拔1280)下坡约8公里左转东柯大道至甘泉镇柳家河村。开始计划骑行到麦积山石窟附近,因明天上午游麦积山石窟9点钟开门,住宿情况可能更贵,所以临时决定在离景区15公里的柳家河住下。</p> <p class="ql-block">  唐蕃古道D6:4月6日,甘泉镇柳家河至麦积山石窟。上午游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博物馆。下午麦积山石窟-47-甘肃天水古城(伏羲庙),骑行80公里,总里程476km。</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晨7点出发前往麦积山石窟,本来有条15公里的路线,想回避4公里的坡,选择一条绕道的路,结果爬了十几公里的坡度30多公里,事于愿违,得不偿失。10点半到,购票乘车到麦积山石窟广场排队等待近两小时验票进窟下午两点半返回停车场。我有点恐高没有上去。</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在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北道区麦积山镇,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约142米。麦积山现存洞窟194个,集中了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几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如果说敦煌莫高窟侧重于绚丽的壁画,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的石刻最为壮丽,那么麦积山石窟就以精美的泥塑艺术著称于世。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麦积山是中国罕见的跨越朝代众多的巨大雕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岗、龙门石窟不是同一种感觉。麦积山石窟的壁画与泥塑造像,大多由民间技师建造,来源于民间,没有“皇室血脉”,所以更加“亲民”,更“接地气”,她体现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由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5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麦积山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800米左右,最高峰可达2200米以上,是中国南北方沉积地层在地表上层的分界线,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景区内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地质地貌、气候典型独特,石窟文化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东崖,保存有洞窟54个。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西崖,有140个洞窟,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艺术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特色。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西魏的饱满圆润,再到隋唐的丰腴华丽,都在造像上有所体现。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开始,几乎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有着和蔼可亲的面容,并且面带微笑,仿若世俗之人,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麦积山石窟的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巧妙,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卓越才华和创造力,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同时,它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从麦积山石窟出来,约50公里即到天水市。</p><p class="ql-block">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已有8000年的文明史和近2700年的建筑史。天水,作为嬴秦故地,是秦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在此地置邽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陇西、北地二郡置天水郡,为“天水”作为此地地名之始。至于“天水”地名之来源,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传说。据说汉武帝根据“天河注水”的传说命名。“天水”以水为名,一方面展现了当地人民瑰丽的想象图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地的水资源的丰沛情况。</p><p class="ql-block"> 天水,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唐时,天水叫秦州,是西出长安第一重镇,被称之为“千秋聚散地”,是文成公主入藏送亲队伍西出长安后的第一个重要补给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天水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据相关史料记载,伏羲、女娲出生于天水。</p><p class="ql-block"> 天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经·国风·秦风》共有十篇,近一半源于天水或与天水相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经》中最浪漫迷人的诗作《秦风·蒹葭》就诞生于秦地天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经典名句,而这首诗,就是杜甫流经天水时所写的。</p> <p class="ql-block">  天水古城:</p><p class="ql-block"> 天水古城位于秦州区解放路的天水古城就是了解悠悠过往的最佳推荐地。如今的天水牌坊门楼、明清庭院、古树名巷、名人故居鳞次栉比,明清四合院古朴典雅,幽静挺秀,体现出文化古城独有的风韵。赵氏祠堂、张俊府院、李广故居等名人故居散布其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天水古城的改造和保护都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 天水古城最醒目的当属启汉楼。这座楼阁原本位于天水西关古城西城门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城楼遭毁,2021年复建于此。楼高三层,楼身饰有形态各异的龙,色彩鲜艳,造型古朴,已经成为古城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天水这座城市和许多古代名人有关,写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诗人李白,据考证是天水市秦安县人。安史之乱时,杜甫为躲避战乱携家眷翻越陇山抵达的就是天水,杜甫在这里驻足了三个月,写下百余篇诗作。有“飞将军”之称的西汉大将李广也是天水人,其故居就在古城内,被人们称为“李家院”,院门口匾额上写着颇具威风的四个大字“汉将军府”。走在街上,时不时便碰到一组雕塑,生动再现出明清、近现代当地人的生活风貌——喝茶、聊天、晒太阳,舒坦惬意,慢节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