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教程

朱宇华

<p class="ql-block">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p><p class="ql-block">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p> <p class="ql-block">《寒食诗帖》不仅是宋代大书法家苏轼个人书法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尤其是行草书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后人将其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相并称,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其实是指年代顺序的前后,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分别。因此,学习和考察宋代尚意书风乃研究自“二王”以来行书艺术风格流派的发展演化,就无法绕过《寒食帖》。</p><p class="ql-block">对临《寒食帖》四大要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临帖含有“对临”和“意临”。我们先说对临,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p><p class="ql-block">1,对典型偃卧笔势的点画,如“来”、“黄”、“两”、“烧”、“那”、“死”等字临写时,不可因过度求似而导致点画臃肿无神,运笔时应适度提笔缓行,尤其撇画转斩处要适当收束。</p><p class="ql-block">2,字型多取扁势,且左低右高、左舒右蹙,呈倾斜状。横画起笔处多用顺锋,不藏。临写时要把握好这些特点,行笔要力求斩截,平实,勿使尖峭、疲弱。另外,也间杂一些结体纵长的字,如第二行的“年”字,第五行的“中”字,第十行的“里”字及第十一行的“灶”、“苇”字,十三行的“纸”字等,与通篇以扁横取势的整体基调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于变化。临写时要注意这些变化,特别是“年”、“中”、“苇”、“纸”四字的悬针竖,要笔沉墨实力量饱满一气贯下,表现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气势,一泻千里,痛快淋漓。</p><p class="ql-block">3,注意字形的大小变化,此帖字形的大小变化较大,反差强烈,小者如“已”、“去”、“又”、“雨”、“白”、“万里”等,大者如“年”、“破灶”、“途穷”等,相差数倍乃至十数倍,间杂错落,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自然生动。临写时,注意小者要充分利用锋颖的尖部,力求灵动自如;大者要落笔果断、狠重,做到力量饱满,情感内含。</p><p class="ql-block">4,此帖章法的突出特点是字距紧而行距松,如第四、第五、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四行,字与字之间几乎不留缝隙,尤其四个悬针竖底端与下面的字几乎穿插在一起,这在历代名帖中都是极为少见的,这种紧张压抑的空间氛围与作者诗中的情感基调是十分契合的,临写时应仔细体味把握。此外,也要注意每行轴线的正斜摆动和行与行之间的疏紧变化,这种变化使作品整体充满强烈的节奏感,如第一行“黄州”二字斜向右下,“三寒”二字又斜向左下,第八行也是先右后左,第十三行“衔纸君门深”斜向左,而第十五行则又斜向右下,收紧。从行距变化看,前七行亦即第一首诗较为均匀,自第八行开始,则忽松忽紧,随势生发,动感强烈。在对临时,除了要把握以上几个方面外,在工具与材料的选择上也应注意要尽量选用狼毫或加健的兼毫笔,纸则宜选用半生半熟的仿古纸,以便控制墨的过度渗化。</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临《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陈奕禧临《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翁同龢临《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临《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临《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临《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沈尹默临《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吴湖帆临《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启功临《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临《寒食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