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跨越国界和血缘的爱

多多

<p class="ql-block">美篇名:多 多</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6365324</p><p class="ql-block">图 片: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荣获第34届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的<b>《又见奈良》</b>,是导演鹏飞极具人文关怀与艺术风格的作品。鹏飞导演凭借细腻的情感表达与对历史题材独特的视角,将一段跨越60年的异国无血缘母女情缓缓铺陈在观众眼前。影片借一场寻亲之旅,回溯战争遗孤的历史创伤,深入探讨人性、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在温情与哀伤间,为观众带来触动心灵的观影体验。</p> 一 <p class="ql-block">故事起始于2005年,年近八十的中国老奶奶陈慧明(吴彦姝 饰),独自前往日本奈良,只为寻找失去联系的养女陈丽华。吴彦姝老师以精湛的演技,将陈慧明内心深处对养女的牵挂与寻女的坚定信念演绎得淋漓尽致。陈丽华是日本战后遗孤,1945年日本战败,她被遗弃在中国东北,幸得陈慧明收养,视如己出。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陈丽华恢复日本国籍回到奈良寻亲,起初与养母保持书信往来,可后来不知何故,却突然音信全无。</p> <p class="ql-block"><b>在奈良,语言不通的陈慧明得到遗孤二代小泽(英泽 饰)和退休警察一雄(国村隼 饰)的帮助。</b>小泽和陈奶奶寻找的陈丽华的境遇同样。英泽把小泽内心的矛盾与迷茫诠释得十分到位,将一个在身份认同困境中挣扎,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的遗孤二代形象鲜活地立在观众面前。国村隼则把退休警察一雄外表的落寞与内心的温情,展现得恰到好处,为影片增添了许多温暖的情节。</p><p class="ql-block">小泽在中国长大,回到日本后因身份问题面临诸多困境,爱情受阻;一雄则是孤独的老人,女儿远嫁东京,鲜少联系。三人一同走访陈丽华的前房东、前老板、朋友等,从他人回忆的只言片语中拼凑陈丽华在日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她努力融入却四处碰壁,遭受歧视与误解,被前老板误会为小偷而失去工作。寻亲途中,陈慧明凭借坚定信念,用简单的肢体语言,甚至模仿动物叫声与他人沟通,不放过任何寻找女儿陈丽华的机会;小泽从对寻亲态度冷淡,到在陈奶奶身上感受到温暖亲情,完成心灵的成长与蜕变;一雄则在帮助陈奶奶的过程中,将对女儿的情感投射到小泽身上,重新找到生活意义。</p> 二 <p class="ql-block"><b>影片的人物刻画细腻入微,令人印象深刻,陈慧明无疑是伟大母爱的化身。</b>她收养陈丽华时,没有丝毫犹豫,全然不顾战争留下的仇恨与生活的艰难,将所有的母爱都倾注在这个异国女儿身上。多年来,她一直珍藏着陈丽华的信件,对女儿离开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这份思念从未有过片刻停歇。</p><p class="ql-block">在寻亲的艰难旅程中,她不懂日语,却凭借着骨子里的坚韧和对女儿纯粹的爱,用简单的肢体语言,甚至模仿动物叫声来与他人交流,不放过任何一丝找到女儿的希望。</p><p class="ql-block">小泽在陪伴陈奶奶寻亲的过程中,逐渐被陈奶奶的母爱所感染,内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最初对寻亲的冷漠,到后来在陈奶奶身上感受到缺失已久的亲情,开始正视并接纳自己复杂的身份,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蜕变与成长。</p><p class="ql-block">一雄在帮助陈奶奶的过程中,把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投射到了小泽身上,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他的善良和热心肠也在点滴相处中展现得一览无余,为影片增添了许多温情时刻。</p> 三 <p class="ql-block"><b>导演鹏飞巧妙地将温情与哀伤两种情绪融入叙事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b>鹏飞不想用过度悲伤的氛围去讲述这段伤痛的历史,所以全片以一种相对轻快、温情的基调展开,把寻找日本遗孤的故事放置在一个小而美的叙事框架里,以寻亲为线索单线推进。</p><p class="ql-block">比如陈奶奶与肉食店店员之间那段妙趣横生的“动物交响曲”,陈奶奶因语言不通,只能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与店员交流,店员也以同样奇特的方式回应,在这看似荒诞的场景里,却充满了人与人之间抛开语言隔阂后的真诚与善意,让影片在温情之中又多了几分诙谐幽默。</p><p class="ql-block">而影片中那些苍山孤树、寂静村庄的画面,以及人物间简洁的对白,又营造出一种精致的日式美感,同时也流露出异国飘零的淡淡哀伤,就像陈丽华寄给养母的家书,字里行间都是她在日本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却也有着与陌生人之间短暂却温暖的瞬间。</p> 四 <p class="ql-block"><b>影片深刻挖掘了历史背景与多元主题,将其背景设定在日本战后遗孤这一沉重历史事件下。</b>“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战败后留下大量遗孤,被中国家庭收养,改革开放后大多回到日本。影片通过陈丽华的经历,反映遗孤在日本面临的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困境以及社会歧视等问题。</p><p class="ql-block">影片主题多元,揭示战争给民众带来的长久伤痛,如遗孤被迫与养父母分离,回日本后难以融入,一生在身份夹缝中挣扎;歌颂超越国界与血缘的爱,陈慧明对陈丽华的母爱,小泽和一雄对陈奶奶的帮助,彰显人性美好;探讨身份认同命题,小泽以及遗孤们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与最终和解,引发观众对文化和归属等问题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又见奈良》</b>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平凡的寻亲故事,串联起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亲情与大爱的宏大主题。它不仅仅是对特定历史群体命运的简单呈现,更是一部对人性、爱与和平进行深刻礼赞的佳作。影片以温情且克制的叙事手法,带给观众心灵深处的强烈触动与无尽的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深远的社会意义,值得每一位观众细细品味。</p> 谢谢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