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美篇 : 美篇原创</p><p class="ql-block">浏览顺序 : 文上图下</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 水 乡</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中的真挚情谊</p><p class="ql-block">许正法是上山下乡那个时代认识的好朋友。当年,我俩都插队在川埠公社塘头大队务农。经过一阶段锻炼后,我担任大队现金出纳会计,许正法则因表现突出,先后调任大队手扶拖拉机手、公社及耐火厂大型拖拉机驾驶员。1973年征兵时,他凭借优秀品质被部队特招入伍,因机灵能干被选为首长专职司机。退役后,他进入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为所长开车,直至退休。那段艰苦却充实的知青岁月,见证了我们的深厚情谊,平凡中见真心,患难中显真情,这份友谊历经岁月而弥坚。</p> <p class="ql-block">今天正午,知青好友许正法夫妻俩开车到东贤桥北堍接我夫妻俩,和他们一起到周铁古镇去游玩。</p> <p class="ql-block">周铁老街位于宜兴东北部,距城区约25公里,紧邻太河西岸,是当地最大集镇。其历史可追溯至周朝,因设铁官得名,汉唐初具规模,宋元繁荣,明清时商贾云集,明洪武年间曾称“周铁桥市”。横塘河穿镇而过,连接两岸的周铁桥成为老街核心,商铺聚集桥头,故民间习称“桥头”。 </p><p class="ql-block">老街作为城乡物资集散地,凭借物产丰饶与水陆交通之便,被誉为“无锡西门外第一镇”。格局保留传统水乡特色,街巷沿河伸展,民居商铺错落,承载着“四乡、六门、九井、十三浜”的乡土记忆。虽历经变迁,仍可见明清商贸遗风,是宜兴北部重要的历史商业聚落与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周铁桥,江南千年古镇,肇基于春秋,绵延两千七百载。这里三国遗韵犹存:孙权母亲手植的古银杏依然苍劲,唐槐宋柏掩映着青砖老屋;明代石牌坊矗立街衢,斑驳碑刻记载着古寺香火;青石板巷蜿蜒处,宋元古桥静卧河埠,橹声欸乃中,明清宅院错落如线装书页。一镇集吴越风烟,半街尽水墨文章。</p> <p class="ql-block">周铁镇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朱元璋敕建,供奉四品显佑伯杨国兴大元帅,后经历乾隆、道光年间重修。该庙与1700年树龄的孙权母亲手植古银杏相伴,是太湖西岸重要历史遗迹,近年获省级专项资金支持风貌保护项目,融入文旅发展。</p> <p class="ql-block">周铁桥是位于江苏宜兴的千年古镇,依偎太湖之滨,横塘河穿镇而过,形成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风貌。横塘河上有**7座古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周铁桥**,作为船只通行的主要航道,两岸白墙灰瓦、古树参天,构成了一幅水墨江南画卷。 </p><p class="ql-block">作为太湖西岸第一渔港,周铁的水乡特色鲜明: </p><p class="ql-block">1. **河网纵横**,横塘河曾是商贸要道,旧时商船往来频繁,输出茶叶、百合、陶器及太湖水产,输入丝绸、煤油等商品,成为城乡物资集散地。 </p><p class="ql-block">2. **渔港风情**,早年河上桨橹交错,沿街鱼虾满筐,茶馆吆喝声悠长,一碗虾米豆花留香数十年,至今仍保留着渔村生活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3. **古韵犹存**,老街麻石铺路,灰墙青瓦,学堂、百年老店深藏巷中,庭院幽深,仿佛时光停滞。 </p><p class="ql-block">4. **文教兴盛**,素有“阳羡状元地,周铁教授乡”美誉,竺西书院走出蒋捷、尹瘦石等名人,崇文重教之风延续至今。 </p><p class="ql-block">这座古镇既有渔港的烟火气,又有江南的诗意,是太湖畔不可错过的水乡明珠。</p> <p class="ql-block">宜兴市周铁十字老街是古镇的核心主街道,形成“十字形”布局,由东西南北四条街道组成,横塘河穿街而过,直通太湖,河上曾架设多座小桥,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街作为商贸集散地,仍保留着繁华的商贾集市传统,沿街商铺林立,包括茶店、米行、布料店、裁缝店等,一楼经营,二楼住人。当时,老街通往外界的主要桥梁有周铁桥 . 永周桥(南街桥) . 民俊桥 . 丁公桥 . 长春桥 (青店桥) . 营桥 . 平桥等七座桥梁,成为连接周边村镇的重要通道,维系着水陆贸易的繁荣。如今,老街虽褪去昔日喧嚣,但青砖灰瓦、古桥流水仍诉说着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周铁桥十字老街</p> <p class="ql-block">横塘河东和河西原本没有桥,乡亲们来往靠摆渡,出入非常不便。不知多少年前。一个在横塘河边靠打铁为生的周姓铁匠,倾其所有又到处募捐,在河上建了一座桥。桥造好之际,周铁匠却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人们为纪念这位仁义铁匠,将此桥称为 “周铁桥” 。 </p> <p class="ql-block">周铁桥最早建于周代,明代重建,清代易木为石,建石梁桥,后又改建为单孔石拱桥。1964年。拆除石拱桥,改建为石梁桥,1988年重建石梁桥至今。这座周铁桥也凝聚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 “乡愁” :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 余光中的这首 “乡愁” ,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p> <p class="ql-block">慈善屋</p> <p class="ql-block">编后语 一一 周铁雄起!</p><p class="ql-block">太湖隧道如银链贯湖,激活周铁千年古镇的脉搏。小拈花湾将成“微度假”胜地:禅意民宿枕水而居,非遗工坊点亮夜经济,云轨串联渔码头与竺山湖,帆影重现蓼莪风光。宜马通道让沪宁游客“一小时触达”,湖鲜市集与科创小镇共舞,马山-周铁共绘“锡宜文旅金环”,太湖西岸崛起诗意栖居新样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一 农历乙巳蛇年三月初九 潘永明撰写于丁山《东贤居室》。</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潘永明,网名“君子兰”。农历 1951年 2月 19 出生于宜兴丁山东贤村,高中文化。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聪慧过人,德才兼备。退休后热衷于拍摄家乡人文地理知识,宏扬陶都家乡历史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