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建成于2021年6月,由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江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溧水区三方共建。这是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在溧水红色李巷设立的一处研究机构,它不仅是详细记录新四军从诞生到改编全过程历史的“军功簿”,现如今更发展为红色李巷思政研学、理论创新的“孵化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铁军,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华中敌后展开了一场场气贯长虹的喋血鏖战,谱写了一部部气壮山河的宏伟史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健儿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皖南集结后,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各支队如洪流挺进苏南大地,又如尖刀刺向日伪的心脏。自此,茅山脚下,有了神勇的铁骑冲锋陷阵;太湖之滨,有了无畏的将士纵横驰骋。渡江北上,冲破桎梏;皖南事变,浴火重生。反"清乡"反"扫荡",搅得敌人寝食难安、草木皆兵,他们愈挫愈勇、越战越强,在硝烟战火中不断积聚起胜利的能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场场生死硬仗、一次次逆境决战,嘹亮的《新四军军歌》,融入潮卷全国的救亡呼喊,在江淮大地如雷般鸣响。八年抗战,他们作战2.46万余次,歼灭日伪军30多万,从初期衣衫褴楼、武器落后的万人队伍,成长为30多万人的浩荡大军,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毛泽东赞誉新四军是"华中人民的长城",人民拥戴新四军为"天下文明之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一行近50人参加《老伙伴国旅》的溧水4天3晚的旅行。住宿李巷4号院。离红色李巷几百米的距离。当天下午,我即刻前往《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参观</span></p> <h1>1919年秋,陈毅(左一)到法国马赛后与同学合影</h1> <h1>1925年春,陈毅(左一)在北京西郊香山别墅与学友在一起</h1> <h1>1927年的陈毅</h1> <h1>1939年新四军党代会部分人员合影</h1> <h1>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时期的陈毅</h1> <h1>1939年2月7日陈毅在苏南给新四军干部做报告</h1> <h1>1939年5月,陈毅(左一)与新四军东进干部合影</h1> <h1>1940年春,陈毅和张茜在苏南结婚时的合影</h1> <h1>_在新四军第二次全军政工会议上,陈毅(右一)与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战友们合影</h1> <h1>图为指挥淮海战役的总前委。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h1> <h1>陈毅(右四)与新四军和山东军区领导合影</h1> <h1>1950年国庆节陈毅(右一)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沪部队</h1> <h1>1955年4月16日至24日,陈毅(左)随周恩来总理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h1> <h1>在皖南岩寺集结的新四军部队</h1> <h1>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h1> <h1>被营救的美军飞行员托勒特与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纵队领导人合影</h1> <h1>新四年苏浙军区司令部人员</h1> <h1>苏浙军区第3纵队第1支队在天目山战役中缴获的重机枪</h1> <h1>第16旅缴获的92步兵炮</h1> <h1>在苏中战役海安战斗中,新四军指战员在机枪阵地上观察敌情。</h1> <h1>陈毅(上中)、张云逸(前右)、张鼎丞(前左)在继获的坦克上与战士合影</h1> <h1>陈毅赋诗明志</h1> <h1>为大义接受改编南方八省游击根据地的红军以民族大义为重接受改编,军帽上的红五星换成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帽徽。</h1> <h1>1937年冬,闽浙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下辖第3、第4两个团。图为从闽浙出发,向安徽县岩寺集结的第2支队指战员</h1> <h1>1938年1月4日,新四军部分领导。左起:周子昆、张云逸、叶挺、项英、曾山</h1> <h1>1939年3月14日,周恩来离开新四军军部前,与新四军指战员及外国友人合影留念</h1> <h1>1939年叶飞(右3)在阳澄湖上留影</h1> <h1>1939年1月,彭雪枫率新四军进驻河南永城,下令卖掉数十匹战马维持部队开支,并资助生活无着的贫苦群众。当地群众称赞:“新四军乃天下文明第一军!</h1> <h1>自左至右江渭清、王必成、钟国楚</h1> <h1>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阜宁县县长宋乃德率地方民众建捍海大堤</h1> <h1>1941年夏在粉碎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的第一次大“扫荡”中,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8位女学员和1位女记者,在转移中被日军包围,毅然投入皮岔河中殉国。</h1> <h1>陈毅中与胞兄陈孟熙右堂兄陈修和左在上海合影</h1> <h1>挺进苏南时的陈毅</h1> <h1>新四军军部组建后,新四军部分领导在南昌合影。右起:陈毅、项英、张云逸、罗炳辉</h1> <h1>身着元帅服的陈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