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渝有约·芷江龙津桥

原野

<p class="ql-block">  说起湘西印象,也许你毫无意外地会提起凤凰古城,沈从文笔下恍如隔世的边城早已美入了人心。与凤凰古城同处湘西的怀化当然难望其项背,尤其它下属的县级小城芷江知者就更少了。</p> <p class="ql-block">  ▼然而若论古城历史,芷江的建治远早于仅有300余年的凤凰古城,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算起已逾2400年。“沅有芷兮澧有兰”,县名取自屈原《楚辞》,此处“沅”、“澧”为“湘、资、沅、澧”湖南四大水系其中之二,可见其地形水利之位重。两千余年的历史演绎、地处湘黔渝交界边缘、多民族的融合发展,芷江由此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素有“三大文化”荟聚地之称,即侗族文化、抗战文化、和平文化。</p> <p class="ql-block">  ▼芷江侗族文化的代表,首屈一指的就是跨越舞水河上的风雨龙津桥了,这座全长246.7米的廊桥,除了立于舞水河中央的石砌桥墩,其余全为木质结构,如此巨大的桥梁、数以万什的构件契合未用一钉一铆,全部为榫合结构,不得不说创造了桥梁建筑工程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龙津桥中间建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凉亭,为八角攒顶五层高阁,两侧连廊贯穿整个桥面,七座精美桥楼镶嵌其中,翘角飞檐欲凌空飞翔,碧瓦朱栏若长虹卧波,那密檐层阁、均衡对称、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透射出浓郁的侗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  ▼侧面观察,龙津桥侧的桥廊、桥亭覆盖青蓝色琉璃瓦,层叠相交,错落有致,远观如闪烁着青蓝色光泽的龙鳞,异常美丽。</p> <p class="ql-block">  ▼整座廊桥巍峨壮观恍如海市蜃楼,疑为仙楼琼阁。凭栏观赏,舞水两岸远近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蒼山掩翠,江水拖蓝,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无限伸展,辗转徘徊间令人百赏不厌。</p> <p class="ql-block">  ▼芷江旧属沅州,清乾隆元年设沅州府,芷江为县、府共属之地。沅州之名源于沅江,穿城而过的沅水带来舟楫之利、市井之茂的同时也伴生灾害。彼时龙津桥未建,每逢洪水肆虐,强行渡江者船毁人亡並不鲜见,据史料记载,仅明万历百年间,溺水而亡者就超12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龙津桥的修建与颇具传奇色彩的宽云和尚密不可分,宽云十四岁时其二哥溺亡,尸骨未检;十五岁时其母失火殃及二十八户居所。为断其哥溺亡之灾、赎其母失火之罪,宽云执意出家,並立建龙津桥以绝水患之宏愿。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经州府应允,宽云四处化缘、义动遐迩,觅银万余两、粮十万担,呕心沥血最终建桥成功。</p> <p class="ql-block">  ▼其桥如长龙卧波,並能广渡两岸百姓,取“津”含渡口之意,故名“龙津桥”,意在龙佑津渡、确保世代安康吉祥。</p> <p class="ql-block">  ▼龙津桥自建成后虽几经贻毁,但被多次修复,成为湘黔交通要塞,商贾云集之地,其繁华盛景有称“三楚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  ▼桥头另一侧挂有“普济安澜”匾额,意在表彰宽云和尚化缘募资建造龙津桥,惠泽后人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全长246.7米、宽12.2米的龙津桥为“天下风雨第一桥”,2000年被列入“世界基尼斯之最”。何为风雨桥,这也是桐族桥梁建筑的典型风格,桥内设店铺和长椅,供商家经营和路人休憇,全桥履盖长廊,不惧烈日曝晒和风雨侵袭。</p> <p class="ql-block">  ▼龙津桥旁的犀牛雕塑与当地流传的神话有关,相传古时芷江舞水河畔有大量犀牛栖息嬉戏。是年洪水肆虐直接危及芷江城池和百姓安危,成群的犀牛似乎有了灵感,它们抱团聚集,以庞大的身躯挡住洪水侵袭,犀牛因此被芷江人民奉为镇桥之神。</p>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犀牛的坚持勇敢精神有了现实的体现,那时的龙津桥拆除了上部廊屋,成为抗日战争西南交通要道。日寇先后进行了长达七年的狂轰滥炸,最多一次出动27架飞机轮番轰作,却仍未伤其筋骨,可谓“桥坚强”的典范,创造了中外桥梁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舞水河上架起了多座现代化大桥,终于到了恢复芷江龙津桥历史原貌的时刻。龙津桥于1999年修复,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邹家华亲笔题写桥名。巍为壮观、气贯如虹的龙津桥如今屹立于舞水河上,不仅是侗族桥梁风格的完美再现,更是芷江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