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亲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无意苦争春

<p class="ql-block"> 云浮市云安区云安中学 赖争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云浮市云安区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交融之地,是珠江水系上的重要节点。西江流经云安区境河段近50公里,拥有十分丰富的江河资源。西江人不仅擅长养鱼,也爱吃鱼,还盛产懂得吃鱼的食客。</p><p class="ql-block"> 要说懂吃鱼,在西江人眼里,一条西江鱼不仅仅是一条鱼,鱼皮、鱼骨、鱼头、鱼肉、鱼尾、鱼腩、鱼嘴、鱼鳔、鱼肠、鱼子,身上各个部位都可以演化出不同的菜式,成为一道道美味佳肴,可以说从鱼头吃到鱼尾,不会有一处地方被浪费,一鱼多吃,将“鱼”吃到极致!一条普通的西江鱼,经过厨师们蒸、煎、焖、焗、炖、炒、煮,眼花缭乱的花样做法,每一条都会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不就是勤劳质朴、善良好客的西江人的写照吗?</p> <p class="ql-block">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次区文联组织助力“百千万工程”采风活动恰逢阳春三月,清明时节,也是西江流域禁鱼期(3月至7月)。云浮从2011年起已连续14年实施西江禁渔制度,禁渔区域包含云浮市管辖的西江干流、支流公共自然水域。经过实施多年的西江禁渔制度,西江鱼类资源如广东鲂、鳊鱼和鲮鱼等多个经济物种有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水域生态也得到修复。</p><p class="ql-block"> 我打小喜欢吃鱼,这与出生在广东省北江上游的浈江河畔有关。小时候母亲说我八字命格水太重,不适于玩水,从小就不允许下河抓鱼,更不用说去钓鱼。大学毕业后,来到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云浮,云浮云安区地处西江中游南岸,是西江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冥冥之中我与江河又捆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湾边小船上蛋家人(即水上居民,一般指生活在水上以打渔为生的小渔民)告诉我:禁渔期间,云浮市农业农村局按照省农业农村厅部署积极采取措施,启动2024年度省级禁渔补助专项资金发放,将温暖和关怀送到渔民手中。现在的蛋家人都上岸,住上洋房小楼,过上亦农亦商亦渔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交谈时渔民大叔知道我不是本地人,伴随着大船的声音,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大声吆喝着邀请我去家里做客。不便打扰他老人家,大叔顺手抓了两只鲤鱼硬要送给我。盛情难却中,我终于明白了大叔的好意:看似送我鱼,却是送我吉祥如意。面对淳朴的大叔,此时我才真正读懂了‌汉代·佚名《饮马长城窟行》‌:诗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这句诗蕴含的远方客人送来的双鲤鱼所蕴含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 上岸回望西江水,自然吟诵起‌宋代·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我想诗人不只是描绘江上人来人往,只为品尝美味的鲈鱼,我们更要看到人们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清明螺赛过肥鹅 又到咀螺好时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季,大小江河湖泊,尤其是南方,自河底飘出一缕螺的鲜美,和鱼、虾等河鲜一起,将春天的轻灵细细勾描。春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节。从休眠中苏醒的螺自泥土中爬出,就是粒大肉肥、壳薄丰腴。</p><p class="ql-block"> 岭南人都喜欢吃螺,因为螺也是“潜伏”在水中的妙物。广东人把淡水螺分成河螺、田螺、石螺、山坑螺。其中,西江螺因为有清澈的山泉水滋养,比一般的螺更加清爽鲜甜。西江螺又叫无笃石螺,以其口感韧肖、肉味鲜美而为各地食客所称道。“清明螺赛肥鹅”,清明前后,是螺肉最肥美的时节。有“不尝西江螺不算游西江”之说。</p><p class="ql-block"> 我是广东客家人,把吃螺称为“咝螺”,而在广东广府地区则称为“咀螺”,懂吃的广东人很不喜欢用牙签挑着吃,因为螺肉没有汤汁包裹,味道会寡淡许多,只有咀咀有声地吮吸方能得其真趣。</p><p class="ql-block"> 此次,应云安区文联邀请去都杨镇参加助力“百千万工程”采风活动,有缘在“悦盛山庄”品尝到梦寐以求到具有西江特色到“西江螺焖鸡”。新鲜的脆口的西江螺与农家走地的散养的鸡搭配一起焖,才是人间烟火的极品。</p><p class="ql-block"> 生在广东北江边到我。清明时节几乎天天吃螺。小时候家里缺衣少食,母亲去河边洗衣服,总会顺便在河的青石板底下摸螺,一摸就是半桶。加少许作料,抓一把辣椒放在饭锅上煮着吃。吃完之后,胃里像失火了一般,第二天早上起来,感觉嘴唇木木的。我或许遗传了母亲爱吃螺的基因,每次遇见都要一试为快。比起客家人的酸辣水煮,我还是更加喜欢广府人清蒸和焖焗来得爽快,那满口纯真和质朴,是大自然的恩赐。</p><p class="ql-block"> 大快朵颐之时,尽收眼底的西江之景,民宿小家错落有致散落在荔枝树下,假如春日闲寂,在庭院里支一张小桌,炒一盘西江螺小酌。清风徐徐,蛙鸣声声,胖乎乎的月亮像气球一样飘浮于西江之上,这样快活自在的时刻,恍若唐诗宋词中散佚的一页,美哉胜哉!</p> <p class="ql-block">  一夜东风吹雨过, 满江新水长鱼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意思是河豚鱼在特定时节上市时,其价格昂贵,甚至超过了所有的鱼虾。我们都是平凡小家之人,那里吃的上富贵的河豚鱼。只有小鱼小虾才是大自然对我们对馈赠。</p><p class="ql-block"> 桃花开,春水涨,网格一样小河伴随清甜山泉水汇入西江,小鱼小虾再次成为美食汇集的天堂。在酥软的春风里,老食客们等待了一年的西江虾终于上市了。广东人虽然“奄尖”,对西江虾却推崇备至,将它与花中的牡丹相提并论,有“千虾万虾不如河虾”之说。</p><p class="ql-block"> 初春时节,是河虾孕育生命的时节,它们洄游到交汇处产卵,抱卵的河虾,美味倍增,白灼是最佳的选择,可以同时品尝到山泉水甜净和河鲜的细腻。蛋家人(即水上居民,一般指生活在水上以打渔为生的小渔民)告诉我:西江中,长相最为奇特的是石缝虾,因生长于石缝中而得名,西江水底,水流湍急,石缝虾便像长臂猿一样,用一只钳死死钳住石头,腾出另一只钳来吃水中微生物,因此两只脚不一样长短,它的肉质密实,用笼仔蒸最为常见,鲜甜美味,爽口弹牙。金红的虾膏,肥美绝伦,是一只虾最鲜美丰腴的部分。虾壳细薄爽口,也可以直接食用。和一般的清明虾相比,西江虾的鲜味是含蓄、淡远的,一般的清明虾,入口清甜,但转瞬即逝,吃虾最好不用筷子,用手抓一大把置于碟中,剥开虾壳,稍点一下酱油蒜汁,鲜美的春天便在舌尖慢慢化开。苏东坡诗中所说的“桃花春气”,大概就是这种味道了吧。</p><p class="ql-block"> “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我对虾的最早记忆与祖父有关,在清明蒙蒙细雨时节,祖父都会拿上几只鱼笼去小溪放鱼。最简单都烹饪方法就是煮开水,把虾放入滚烫都开水中净泡5分钟,捞起后就用最简单的点料(蒜蓉+食盐+花生油)蘸着吃。那个年代那有上等生抽做调料。回味那种清凉而鲜甜的味道,一直留存于记忆之中。或许正因为如此,这也成了我评价虾肉的最高标准。</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菜系,必定与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历史、经济条件有关。而这些条件同时也是孕育地域文化的土壤。新鲜肥美的西江河鲜一上岸就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来客,不少市民和商家蜂拥而至,前来采购。相信通过“以企带农”的创新模式定向收购渔民捕获的西江鱼,助力渔民增收。期望云浮市云安区“西江鱼”,敢于一鱼烹百味,敢于跟岭南文化“敢为天下先”高度契合,这就是“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渔耕文化的长效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