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徘徊,总有一些地方,能让我们触摸到岁月的痕迹,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勉县武侯祠,便是这样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圣地。它不仅是一座纪念诸葛亮的祠庙,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诉说着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传承着千古不变的忠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下诏,在勉县为诸葛亮修建祠庙。这一举措,开启了武侯祠的历史篇章,使其成为全国众多武侯祠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官祠”,享有“天下第一武侯祠”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军事智慧和忠诚品格,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兴复汉室,五次北伐,皆以勉县为军事基地,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八年时光。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史诗,激励着无数后人。</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建立,不仅是对诸葛亮功绩的铭记,更是蜀地百姓对他深深敬仰与怀念的寄托。自建成以来,武侯祠历经沧桑,却始终屹立不倒,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踏入武侯祠,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整座祠庙占地80余亩,建筑呈南北布局,中轴线直穿七进,大都三院并联,现有古建筑30余座150余间,规模宏伟,是陕南较大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武侯墓,建筑外观以朱红色墙壁搭配古朴灰砖,尽显庄重典雅。门口的木雕工艺精湛,飞檐雕刻栩栩如生,彰显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前出师表》石刻!墨黑的石板上,金色的字迹笔走龙蛇,每一笔都仿佛带着诸葛亮的忠义与豪情。在这静谧的空间里,石刻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纪念诸葛亮的重要场所,红墙庄重,彩梁绚丽,尽显古朴典雅之美。高悬的匾额上,“功盖三分”“儒行将略” 等字样,高度赞誉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与历史贡献。门前供桌上,鲜花祭品陈列有序,饱含着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思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先生之风” 牌匾与 “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 的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绩与忠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三代遗才” 匾额高悬,彰显其独特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双桂流芬” 的牌匾下,古老的石碑承载着岁月的记忆,碑前那缤纷绚丽的花束,是大家对诸葛丞相无尽的追思与敬意。红柱彩梁,古色古香,周围绿树成荫,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临终遗命葬于定军山下。</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墓冢高6米,周长60余米,呈覆斗型,四周砌以八卦形花格砖墙,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墓前有坟亭,竖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陕西按察使赵健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所立墓碑,悬“双桂流芳”匾额。墓后有汉桂两株,谓“护墓双桂”,树高19米,胸径1米左右,秋高气爽,丹桂飘香。</p> <p class="ql-block">传说诸葛的妻子很丑,诸葛亮死后她化身这棵古树守护着丈夫。</p> <p class="ql-block">这座祠,不仅是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后人在漫漫人生路上,坚守信念,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武候祠,千年古祠,忠义流芳 !</p> <p class="ql-block">更正:以上图片均为武侯墓图片,武侯祠和武侯墓是两个景点,我混淆了,敬请读者谅解!</p> <p class="ql-block">阳平关在历史上存在两个,分别是古阳平关和今阳平关 。这里是古阳平关!</p> <p class="ql-block">古阳平关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它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张鲁城相望,处在金牛道和陈仓道的要冲,与定军山、天荡山成犄角之势 ,是汉中盆地的西边门户,堪称“蜀之咽喉”“汉中门户” 。</p> <p class="ql-block">东汉灵帝末年,张鲁经阳平关占领汉中,统治二十多年。建安二十年,曹操攻阳平关,先久攻不下后诈退取胜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军汉中受阻阳平关外,次年抢占定军山,斩夏侯渊,张郃退守阳平关 ,曹操增兵决战无果,汉中归刘备。建兴五年,诸葛亮北伐屯兵沔阳八年,六出祁山有四次从阳平关沿陈仓古道出发。</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上古阳平关城楼</p> <p class="ql-block">残留的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马超塑像:马超少年成名,骁勇善战,曾起兵抗击曹操,兵败后投靠汉中张鲁,最终投靠刘备。他在刘备攻取西川汉中之时立下大功,被刘备册封为骠骑将军,领兵镇守阳平关,即现在勉县老城。</p> <p class="ql-block">我们听队友介绍</p> <p class="ql-block">城墙内外鲜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今阳平关:在陕西省阳平关镇西南边界山地,嘉陵江之滨、定军山之西 ,南依山、北靠水,形势险要,古名关城、阳安关等,北宋后称阳平关 。关城建在崤岭,周围2.5公里,东有峻谷,西、北连峰接崖,南面是盘道长1公里多 。这里是汉中盆地西边门户、川陕交通要冲 。1236年,南宋曹友闻率2万主力军在此阻击蒙古军,鏖战八日,兵败身死,蒙古军入川,史称“阳平关之战”。</p> <p class="ql-block">今阳平关</p> <p class="ql-block">今阳平关夜景</p> <p class="ql-block">两个阳平关的成因</p><p class="ql-block">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陈平道的开辟 。勉县古阳平关先存在,控扼陈仓道和金牛道 。后来开辟陈平道,往来陕甘和四川的行旅不再经过勉县古阳平关,使其失去关键作用 。北宋为控扼陕甘与四川,将阳平关移至今宁强县阳平关镇,阳平关之名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从阳平关出来,我们路过龙门洞(也叫天生一洞),队友苦咖叫停!原来这里有一个悲惨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里是阳平关大战的结束地!</p><p class="ql-block">在1236年的阳平关之战中,宋军曹友闻部在鸡冠隘堡坚守多日后,曹友闻率军前往阳平关与蒙古军激战。曹友闻战死,其弟曹万仅存500人入堡,后因赵彦呐不遣援军,城中无粮,曹万、刘孝全等率军突围,转战至龙门洞,双方死伤众多,宋军几乎全军覆没,龙门洞横尸遍野,血流成河,阳平关之战至此结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队友们在这里缅怀先人!</p> <p class="ql-block">龙门洞不仅是阳平关大战的结束地,诸葛亮北伐途中路过这里,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战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