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代洛阳籍大诗人刘禹锡的名篇诗句。他说的京城,即是洛阳,他说的国色,更是大唐最美的颜色。自古以来这座屹立于洛水岸边、环抱于众多历史名山之中的古都,以它那叠加于十三朝古都的厚重文化名扬四海,更以“洛阳牡丹甲天下”名冠天下。</p> <p class="ql-block">据史载,北宋中期洛阳培植的花木多达数百种,品种一千多个。每年春日有花市,届时士庶竞相邀游,其情景之热闹,诚如司马光所言:“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似锦织,人将织锦学群花。”后来花业花市虽因战乱而萧条,人们爱花之心未泯。随着国运的昌盛、民族的复兴,洛阳花业又日益兴旺,近年又恢复“花节”,成为居民和中外游人同乐的美好时刻。</p> <p class="ql-block">牡丹非天下独有,何以“洛阳牡丹甲天下”?据考证,“洛阳居三河间,古山地”,其气候基本与我国“二十四节气”相同,四季分明,很符合牡丹的生长周期。洛阳冬季没有东北寒冷,夏季没有南方湿热,有利于牡丹的冬眠、越夏。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相对喜爱稍干、怕涝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民间谚语确有科学依据,大文豪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也不是一句虚话。更何况洛阳牡丹得宠于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和庶民百姓的千般呵护,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怎么能不生出国色天香、千姿百态来呢?</p> <p class="ql-block">洛阳多花,那花自然指的是牡丹。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人称其他的花为“果子花”。曰:“某花云云。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为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洛阳人偏爱牡丹,不仅因为大自然赋予了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国色天姿,更因为牡丹和洛阳结下的一段不解之缘:据《事物纪原》云: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腊月,武则天要游长安上苑赏花,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p> <p class="ql-block">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旨烧死牡丹。牡丹的枝干虽然被烧焦,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牡丹反而开得更盛。还有记载认为,在洛阳栽培牡丹始于隋炀帝。据说移植牡丹的时候隋炀帝还亲自过问并取名为隋朝花,“国花”一说由此开始。据《杨贵妃外传》载,开元初年,唐玄宗和杨贵妃等举行赏花诗酒会。其间,唐玄宗亲自抚琴奏乐,而洛阳花师宋单父亦在场——介绍花品,其中有出自洛阳的姚黄牡丹,美态出众,被誉为“此皇王之胄,奇种也”,令玄宗和杨贵妃赏花大悦。</p> <p class="ql-block">《群芳谱》称牡丹“劲骨刚身”,名副其实。自唐至宋,洛阳牡丹的品种日新月异,宋代范仲淹《洛阳牡丹谱》中记载的牡丹品种已达119之多,如姚黄、魏红(即魏紫)、九萼红、汉宫春等等。牡丹品种在洛阳的迅速增多,是和作为陪都的洛阳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密切相关的。</p> <p class="ql-block">洛阳人爱花成癖,每到花开之日,无论贵贱贫富,争相观赏。达官贵人更是以据有名花骄夸于世。蔡绦《铁围山丛谈记》云:宋元丰年间(1078~1085),神宗游览金明池,正遇西京洛阳进献的株姚黄,花面直径1.2尺。神宗把此花摘下,簪于发间,掉头回宫,对其他奇花异草看也没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首的文人墨客,在以诗歌反映生活的艺术创作中,将对牡丹的赞颂寄予笔下,首开洛阳诗词创作之先河,白居易在《牡丹芳》中赞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讲的是洛阳牡丹花好,使游人若狂,而牡丹花期短暂,也使人若狂,莫失良机,争相观赏,甚至夜间掌灯观看。真实地反映了洛阳牡丹的繁荣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洛阳牡丹图》云:“洛阳竞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比新较旧难优劣,争先擅价各一时。”苏辙《独乐园》诗云:“城中二月花事起,肩舆遍入王侯家。浅红深紫相媚好,重楼多叶争矜夸。”当时要观赏名贵品种,需花“十余钱”才能进入花园。要买花,更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据白居易《买花》诗所载,“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唐代已如此,宋代更加如此。这一切无疑极大地刺激了牡丹的栽培事业。流风所及,文人学士中也颇有一些爱好牡丹的人,像欧阳修、范仲淹等人无不如此。而宋代理学家邵康节在洛阳住宅中自己培植牡丹,竟育出一株开二十四花的牡丹,为此他赋诗云:“牡丹一株开绝伦,二十四枝娇娥颦。天下唯洛十分春,邵家独得七八分。”自得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洛阳牡丹就以品种繁多,花色绝伦而名扬天下。唐代就有“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之说,到宋代已有100多个品种,其中尤以“姚黄”“魏紫”最负盛名,被誉为牡丹的“王”与“后”。洛阳的牡丹妩媚而不妖冶,华贵而不骄奢,丰腴里透出圆润,雍容中自见端庄。论颜色有红、黄、紫、白、墨、粉、蓝、绿五彩纷呈,论花型则重瓣叠枝,环肥燕瘦,各具风骚。</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的绚烂与底蕴!洛阳牡丹,这一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瑰宝,不仅以其绝美的容颜震撼世人,更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每一朵盛开的牡丹,都仿佛在诉说着古都洛阳的故事,绽放着其独树一帜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的盛开与传承。在古都洛阳,牡丹的盛开不仅是一种视觉的盛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些被誉为“花中之王”的牡丹,以它们绝美的容颜和独特的魅力,诉说着这座古都千年的故事。每一朵盛开的牡丹,都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洛阳的繁华与底蕴,传递着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繁多的花卉之中,洛阳牡丹凭借其卓越的盛名与深厚的象征意义,稳坐一席之地。它不仅被誉为中国的国花之一,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为富贵、昌盛与吉祥的象征。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因牡丹的点缀而更加光彩夺目。每逢春季,洛阳牡丹节如期而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领略其风采,进一步推动了洛阳的国际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之所以声名远扬,不仅因其绚丽的花朵,更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传说中,唐代女皇武则天曾于冬日游园,因不满园中仅有雪花而无其他花朵的景象,便下令百花齐放。然而,百花慑于皇权,纷纷应命绽放,唯有牡丹坚守自然之律,不肯逆时而开,因此被贬至洛阳。然而,正是这次贬谪,让牡丹在洛阳的肥沃土地上得以繁衍生息,绽放出比以往更加绚烂的花朵。自此,“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便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从科学角度分析,洛阳位于中原地区,拥有温和的气候、四季分明的特点以及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雨水,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牡丹的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牡丹偏好阳光充足、排水顺畅的环境,而洛阳恰好满足这些需求。同时,洛阳人民对牡丹的深厚喜爱和精心照料,进一步丰富了牡丹的品种,增多了花色选择。</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的盛放与人民的心爱、洛阳,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不仅承载着牡丹的传奇故事,更流淌着人民对牡丹的深厚喜爱。在这里,牡丹得以繁衍生息,绽放出绚烂的笑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洛阳人民的精心照料。他们细心呵护着每一朵牡丹,为牡丹的品种丰富和花色选择增添了更多可能。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正是洛阳牡丹能够“甲天下”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与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洛阳,牡丹不仅仅是一种花朵,更是这座城市人民心中的宝贝。他们用满腔热情和无尽心血,精心培育着每一朵牡丹,使其绽放出最绚烂的笑容。这种深厚的情感,使得洛阳牡丹在品种和花色上都有了极大的丰富,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而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也正是洛阳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与人民的情感纽带、在洛阳,牡丹与人民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花卉与人的关系,更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这里的人民对牡丹怀有深厚的敬意与热爱,他们用心呵护每一朵牡丹,使其在洛阳这片土地上尽情绽放。这种深厚的情感,不仅丰富了洛阳牡丹的品种与花色,更在无形中塑造了洛阳人民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大酒店”对面就是王城公园。</p><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其地位非凡。它不仅因为花朵硕大、色彩斑斓而受到赞誉,更因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象征而备受推崇。洛阳牡丹不仅是这座古城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的珍稀之宝。展望未来,洛阳牡丹将继续以它那坚韧不拔、傲然绽放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春天的到来,让世人铭记这座古城的辉煌与憧憬。</p> <p class="ql-block">因此,"洛阳牡丹甲天下"这句成语便因洛阳牡丹的名气和地位而产生。它不仅是对洛阳牡丹的赞美,也是对洛阳城市的美誉和荣誉的一种体现。</p> <p class="ql-block">声明:不准载图违着必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