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津桥上的等待

B班朱宸宇

<p class="ql-block">在中山东路逸仙桥的南侧不远,与其平行有一座三孔石桥,名为玄津桥。玄津桥建于明朝初年,向东正对明故宫皇城西安门,是明朝官员日常出入明皇城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玄津桥横跨秦淮河东西两岸,桥长41.6米,宽19.1米。桥面青石铺就,桥两侧是汉白玉的桥栏杆,桥下是三个拱形的桥洞,像三个城门洞,中间桥洞较大,可以行船。</p> <p class="ql-block">在桥的东南侧残存一段明代的青石桥栏杆,有抱鼓石、望柱、桥栏板等构件,虽经六百多年的风雨,仍能看出这些桥栏杆构件上雕刻的花纹。望柱为方形,柱头刻有覆莲瓣纹样,紧邻抱鼓石的望柱顶端雕刻有一只石狮,可见当时桥两端是各有两只石狮。</p> <p class="ql-block">桥栏板是寻杖下镂空式栏板,寻杖下的装饰物是云拱和宝瓶样立柱,有“平步青云”、“出入平安”的寓意。寓意虽好,但是明初宰相胡惟庸却因谋反罪在此桥被处死,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被杀后,明太祖不再设宰相职位,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现在的桥栏杆就是仿这段遗留的桥栏杆的形式建造,只是桥两端的望柱上少了石狮。</p> <p class="ql-block">桥身两边侧墙、护拱均用青条石砌筑,内拱圈、桥墩用烧制的城墙砖垒砌而成。桥洞壁有些部分的粉刷层已脱落,露出的城墙砖上的铭文清晰可辨,砖缝间渗出的糯米灰浆在青黑色的桥洞壁上画出一道一道白色痕迹。</p> <p class="ql-block">桥墩下部的分水金刚墙也是用青条石垒砌而成,金刚墙两端伸出桥身,顺着水流方向构造尖型的分水尖,用来减缓水流,防水流冲击桥墩,还可以防船只撞击桥墩。站在河岸上远看,桥墩下的分水金刚墙就像河中的两艘小船,整座桥就是由这两只小船托着一座浮桥,极具艺术美感。</p> <p class="ql-block">玄津桥畔独徘徊,日暮斜阳映碧苔。</p><p class="ql-block">风拂海棠人未至,唯留余晖洒桥涯。</p> <p class="ql-block">藤蔓沿着桥身侧墙从河的这一侧向对岸爬去,藤蔓已开始长出鹅黄色的新叶,几缕藤蔓从桥洞垂下伸向河面,站在桥洞里向外看,光透过叶子,叶子好像透明一样,叶脉清晰可见,颜色也更加明艳。藤蔓与斑驳的桥洞壁相互映衬,桥显得更加古朴,藤蔓也越显得生机蓬勃。</p> <p class="ql-block">夜鹭鸟站在分水尖上,紧盯着平镜的河面,时而在展翅飞起,头向下扎入水中,旋即又从水中跃起,嘴里叼着一条银色的小鱼,贴着水面飞走了,身后留下一圈圈的水波纹。</p> <p class="ql-block">桥边的海棠花已经开始凋谢,粉色的花瓣飘落一地。孩子们坐在树下听何老师讲述五代十国时南京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西华门外城濠上,三孔垂虹映碧波。</p><p class="ql-block">昔日朝臣频涉足,而今闲赋看千年。</p> <p class="ql-block">桥下河水静静流淌,仿佛也在说着她的故事。五代十国时期,南吴(也称杨吴)、南唐先后在南京建都,这条河的西岸就是当时都城东侧的城墙,在南吴时期,开挖这条河作为都城的护城河,史称杨吴城濠。沿着河一直向南,经过复成桥,杨吴城濠在大中桥与内秦淮河汇合。久而久之,人们忘了这条河本来的名字,就以秦淮河来称呼她。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所描写的,就是泛舟游览从大中桥到复成桥这段秦淮河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如今,玄津桥已是保护文物,不再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通道,平时仅供行人通行。站在玄津桥上环顾四周,可以说是一眼千年。</p> <p class="ql-block">在桥北侧,民国年间建造的逸仙桥已代替了玄津桥原来的城市交通功能,逸仙桥上车水马龙,空荡荡的玄津桥偶尔有一两个行人走过。</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明皇城西安门遗址,仅剩一座孤立的城门,往昔巍峨的城楼、雄伟的宫殿、长长的宫墙早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西侧是林立的现代高楼,南唐都城的城墙、李后主春愁里的雕栏玉砌已无从寻觅。</p> <p class="ql-block">桥下的杨吴城濠早已成了城内的一条河道,但河上已无船只航行,没了往昔河上船只川流不息的景象。沿河建起了人行步道,供人们休憩、锻炼。</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南京城几经兴衰,几度繁华,玄津桥横跨杨吴城壕,就像活页夹,将这个城市的一页页历史装订在一起。桥下的河水缓缓向南,汇秦淮入江海,城市的历史一如 这秦淮河水,源远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