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笔者收藏的宋代河南窑口的绞胎大罐瓷片。从该片的泥性、孔隙、指纹、开片、及断面的老化,特征典型,一眼大开门儿。</p> <p class="ql-block"> 前年,有游客在秦始皇兵马俑的俑身上,发现了当时工匠制作时留下来的指纹,一时之间,这个指纹竟然成了网红。</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样的网红,与其他一些无聊的网红一样,既无技术含量,也无知识性,更无实际意义,是一种常识性的共性。这是因为,古代工匠在制作陶瓷等器物,在制坯塑型的制作过程中会在器体留下指纹,有的指纹会在后期的修整、美饰中被打磨掉或遮挡住,有的则不需要处理,困为这些指纹所在处不是主要的、关键部位,不影响产品销售、使用,就不需要特意的去耗时费工的处理,这也是古人制器的一个基本原则:看不到、用不到处不须着力精修细琢,陶瓷如是,玉器也如此,青铜器也亦然。因为它是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指纹,在高古瓷、古陶器器体上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既不是新发现,更不是罕见之现象。之所以把在秦始皇兵马俑上指纹炒火,成为网红,只能说是这些人少见多怪,缺乏常识性的知识,把常识当成罕见的新大陆,徒惹人笑。</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千年左右的指纹清晰可见。而今的指纹,成了警方破案的直接线索、判决的直接证据。</p> <p class="ql-block"> 这种行为,或者说现象,有时也会发生在本不该发生的专业性强、知识面宽的古玩行:有相当多的所谓玩家、甚至是玩了几十年的人,连常识都没有,还自诩为知识渊博,藏品之珍罕吊打两岸故宫——“我有的,这两个故宫没有!”有藏家放出豪言,观其所藏“徽宗御制”款汝窑梅瓶、熏香炉,“慈禧太后赏吴三桂升任西平王之玺”、“宋江征讨方腊元帅金印“、“贾宝玉通天灵玉佩”……这些“珍罕”宝贝,别说两岸故宫没有,恐怕公立的一级博物馆、二级博物馆也不会有!甚至连私立的三级博物馆也没有!他们要是但凡有此一件用于展陈,也会立马被人用唾沫淹死五分钟,并不得投胎转世。这是基本的常识,而不是高深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在高古瓷器的近足处,蘸釉时留下来的指纹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所以,在此笔者提醒大家,再见到陶器、瓷器上的指纹时,无论它是一千年前的,还是二千多年的,都不要少见多怪,以免贻笑大方。</p> <p class="ql-block"> 图二为笔者收藏河南窑口的宋代绞胎大罐瓷片标本,罐内壁(胎)上指纹随处可见——看不到处、用不到处不须多用工修饰,这些指纹,就是当时的正常的制作工艺过程中留了下来。图三为笔者收藏的唐代河南窑口褐釉罐,近足处红圈内为匠人蘸釉时留下来的指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