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又名恒我、恒娥、姮娥、常娥、素娥,羿之妻,因偷吃了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嫦娥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商朝卦书《归藏》。而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东汉时期,嫦娥与羿的夫妻关系确立,而嫦娥在进入月宫后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回归为女儿身。汉画像中,嫦娥人头蛇身,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身后长尾上饰有倒钩状细短羽毛。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被描绘成绝世美女。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曾把宠妃张丽华比作嫦娥。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用嫦娥夸赞邻家少女不可多得的容貌。</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①商朝卦书《归藏》记录了“嫦娥奔月”的最原始版本,然而《归藏》失传已久,仅存秦简《归藏·归妹》两支残简。上面记载:“昔者恒我窃毋死之(缺失)奔月,而攴占(缺失)”。恒我即嫦娥原名。萧统在《昭明文选》中两度引用《归藏》为“嫦娥奔月”作注,分别是《祭颜光禄文》中的“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为月精”(嫦娥服用西王母的长生不老神药后,飞奔月宫,羽化月仙)及《月赋》中的“昔嫦娥以不死药奔月”(嫦娥服用长生不老神药后飞奔月宫)。</p> <p class="ql-block">②先秦时期,《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有个女子正在替月亮洗澡,她是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羲、仪、娥三字古音相同,毕沅注解《吕氏春秋》认定嫦娥的“前世”为常羲:“‘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云。”</p><p class="ql-block">③西汉,《淮南子·览冥训》在奔月神话中加入羿的元素:“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羿从西王母处得到长生不老药,被姮娥偷走吞下奔月,羿怅然若失,因为他不知道长生不老药的药方和制作方法)</p> <p class="ql-block">④东汉,《灵宪》将姮娥写成了蟾蜍:“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羿从西王母处得到长生不老药,被姮娥偷走吞下奔月。奔月出发前,特意找一个叫有黄的大师算了一卦,问询此行是凶是吉。有黄大师掐指一算,“吉”,并且告诫姮娥飞升“逢天晦芒”遇到天象有变时,切莫惊慌恐惧,只要勇敢闯过这一关,定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姮娥终于飞升月宫,化身蟾蜍)在古人的文化观念中,蟾蜍是神物,能够避邪气、助长生。古人遂视蟾蜍为月亮的象征,姮娥既“托身于月”。</p><p class="ql-block">⑤东汉末年,高诱注解《淮南子》指出嫦娥是羿之妻:“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姮娥是羿的妻子,羿从西王母处得到长生不老药,还没来得及服用,就被姮娥偷走吞下,成为神仙,奔向月宫,成为月神)</p> <p class="ql-block">张衡对奔月细节的丰富和高诱对嫦娥羿夫妻关系的定位,奠定了嫦娥奔月神话的基本轮廓,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关于嫦娥故事的书写都没超出这个范围。而《说文解字》记载:“恒,常也。”同义相代,再加上讳汉文帝刘恒之名而将“姮娥”改作“嫦娥”。</p><p class="ql-block">⑥南北朝以后,嫦娥的形象从蟾蜍回归为女儿身。南朝宋时期,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婺女俪经星,姮娥栖飞月,惭无二媛灵,托身侍天阙。”以姮娥与婺女并举,且不再提及化身蟾蜍之事。而谢庄《月赋》“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徐陵《玉台新咏序》“麝月与嫦娥竞爽”,或引嫦娥于天帝后庭,或举皓月以媲美,嫦娥一跃而为美丽的“月中嫦娥”、“广寒仙子”。</p><p class="ql-block">⑦明清时期,随着明清市民文学的勃兴,嫦娥的形象逐渐世俗化。在《西游记》中,嫦娥是一个职称,指月宫中的众仙女,天蓬元帅调戏的是霓裳仙子。在《聊斋志异》中,嫦娥虽仍是天上神仙,却因贬谪下凡,摆脱了神性。</p> <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①中秋节:</p><p class="ql-block">传说,嫦娥因偷吃了羿的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从此无法与家人相见。后来人们便在八月十五将圆月般的点心置于庭院,以寄托嫦娥对家人的思念,年年如是,遂成中秋节。</p><p class="ql-block">相传,嫦娥飞到月宫以后向羿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p><p class="ql-block">②中国探月工程</p><p class="ql-block">中国探月工程又名“嫦娥工程”,发射的月球探测器以“嫦娥”命名。自2004年1月立项并正式启动以来,已连续成功实施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等六次任务。</p> <p class="ql-block">画像石</p><p class="ql-block">1964年,河南省南阳市小西关汉墓出土了汉代画像石《嫦娥奔月》,现存于南阳汉画馆。图中一女子人首蛇身,面部表情兴奋欢快,面向月亮作飞升状。周围有众星云气装点缭绕。画的左边有一圆月,月内有蟾蜍。而也有学者认为该画像描绘的是“女娲捧月”。</p> <p class="ql-block">艺术形象评价:</p><p class="ql-block">嫦娥形象出现在神话、传说、诗歌、小说、戏曲、舞蹈、雕塑、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中,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称颂、表达生命追求与传递宗教情感的宣泄母题之一;也是一个集人类最初关于生死观念、中国女性形象审美、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被赋予角色的审美化诠释等意义于一身的艺术形象,有着广泛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嫦娥吞下仙药,随性自由,飞向月宫,永住广寒宫,虽然诀别人间,但是人人都举头望月,与嫦娥窃窃私语,这样,就把蓝天之美、月亮之美、女性之美、柔情之美、诀别之美、飞升之美、想象之美、思念之美、意境之美全部都加在了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审美范式。</p> <p class="ql-block">嫦娥奔月作为神话虽然本身都是虚构的,但给中国古人的“飞天梦”作了最美最浪漫的诠释,“嫦娥奔月”从此成为“中国人飞天”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对嫦娥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①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嫦娥通常被描绘为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子,身姿轻盈,容貌出众,常身着华丽的服饰,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②相关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 嫦娥奔月:这是嫦娥最为人熟知的传说。后羿射下九日,拯救了苍生,西王母赏给后羿不死之药。嫦娥因逢蒙逼迫,无奈之下吞下仙药,飞向了月宫。从此与后羿天人永隔,独居广寒宫。</p><p class="ql-block"> 月中仙子:嫦娥在月宫中过着孤独的生活,身边只有玉兔相伴。玉兔为她捣药,而她则常常在桂树下徘徊。吴刚伐桂的故事也与嫦娥有关,吴刚因犯错被罚在月宫砍伐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他始终无法砍倒桂树,只能一直劳作,与嫦娥一同成为月宫中的孤寂存在。</p><p class="ql-block"> ③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 嫦娥在文化中象征着美丽、善良、纯洁,同时也代表了对爱情的忠贞和无奈,以及人类对神秘月球的向往和想象。她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无数文人墨客引用和演绎,出现在诗词、绘画、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神秘世界的探索精神。</p> <p class="ql-block">嫦娥和后羿的故事简述:</p><p class="ql-block"> ①后羿射日</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天空中出现了十个太阳,炙烤大地,庄稼枯焦,百姓生活困苦。后羿是一位神箭手,他怜悯百姓,张弓搭箭,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让大地恢复了生机,百姓们对他感激不已。</p><p class="ql-block"> ②嫦娥奔月</p><p class="ql-block"> 后羿射日后,西王母为了奖赏他,赐给他一粒不死之药。后羿将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后羿有个徒弟叫逢蒙,他觊觎不死之药。一天,后羿外出打猎,逢蒙趁机闯入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无奈之下,只好吞下了药。服药后,嫦娥身体变得轻盈,不由自主地飞向了天空,一直飞到了月宫。</p><p class="ql-block"> ③天人永隔</p><p class="ql-block"> 后羿回家后,得知嫦娥奔月的消息,悲痛欲绝。他对着夜空呼唤嫦娥,发现月亮格外皎洁,有个徘徊的身影很像嫦娥。后羿在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月宫中的妻子。</p><p class="ql-block"> 从此,嫦娥在月宫中过着孤独的生活,只有玉兔陪伴着她。而后羿和百姓们也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对着月亮祭拜嫦娥,寄托思念之情,这也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感悟嫦娥的贡献:</p><p class="ql-block">①月魄逸踪:从神话到星河的嫦娥变奏</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文明的漫漫长河中,嫦娥,这位与月亮紧密相连的传奇形象,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跨越了神话传说、民俗传统,直至现代航天领域,不断演变,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懈的探索精神。当我们仰望明月,探寻嫦娥的身影时,也是在追溯一部鲜活的文化变迁史。</p> <p class="ql-block">②神话源头:从月神崇拜到奔月传说</p><p class="ql-block">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归藏》。在古老的记载里,嫦娥服下西王母的不死药后,奔赴月宫,成为月精,彼时,嫦娥形象与月亮崇拜紧密相连,月亮作为太阴之精,主宰万物生长,嫦娥作为月神,寄托着先民对生命繁殖、自然节律的敬畏与祈愿。随着时间推移,西汉《淮南子》赋予了故事更丰富的情节:后羿射日立下大功,从西王母处求得不死药,嫦娥在逢蒙的逼迫下,无奈吞药奔月。</p><p class="ql-block">在这一版本中,嫦娥的形象开始具备了人性的挣扎与情感。而东汉张衡《灵宪》的出现,又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嫦娥奔月前向巫师有黄占卜,最终却化为蟾蜍。蟾蜍在古代象征着长寿与生殖,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也暗示着神话在流传过程中,与不同文化观念的融合。南北朝之后,嫦娥的形象逐渐回归为美丽的仙子,摆脱了蟾蜍的阴影,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孤独、寂寞与美丽的象征。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都为嫦娥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她成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悲剧色彩的神话形象。</p> <p class="ql-block">③民俗演绎:从月中仙子到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嫦娥奔月的传说,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中,催生出诸多与之相关的习俗。中秋节,这一承载着团圆与思念的节日,便是嫦娥神话最生动的体现。相传嫦娥奔月后,后羿在月下摆上香案,遥祭爱妻,百姓们纷纷效仿,从此中秋拜月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在这一天,仰望明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阖家团圆,嫦娥也从神话中的人物,逐渐演变成了美好愿望的寄托。</p><p class="ql-block">在一些地方,还有着独特的嫦娥信仰。例如,寒亭区的人们为嫦娥立像,传说月圆之夜,嫦娥会在云台山上观赏月亮、占卜。此外,与嫦娥相关的文化元素还广泛出现在民间艺术中,如剪纸、刺绣、年画等。这些艺术作品中,嫦娥身姿婀娜,衣袂飘飘,或怀抱玉兔,或翩翩起舞,成为了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美丽符号,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④航天征程:从飞天梦想到星际探索</p><p class="ql-block">嫦娥,不仅是神话与民俗中的经典形象,更是中华民族航天梦想的象征。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这一命名,将古老的神话与现代的科技紧密相连,寓意着中华民族对月球的探索,是对千年飞天梦想的延续与追求。</p><p class="ql-block">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犹如嫦娥轻盈地踏上了奔月之旅;嫦娥三号则实现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自动巡视勘察,如同嫦娥在月宫中留下了清晰的足迹;嫦娥五号成功采样返回,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象征着嫦娥带着珍贵的礼物,从月宫凯旋而归。在这一系列的探月工程中,“嫦娥”不再是神话中孤独的仙子,而是代表着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宇宙奥秘的不懈追求。</p><p class="ql-block">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再到现代的航天探索,嫦娥形象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始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和梦想紧密相连。她见证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嫦娥这一文化符号,必将继续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那轮明月中的嫦娥,或许正微笑着注视着她的子孙后代,向着更加浩瀚的宇宙,勇敢地迈进。</p> <p class="ql-block">平台音乐:《 念念不忘 》(古风)</p><p class="ql-block">图片资料:致谢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赵功筹(安康人周末读书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龚仕文(安康人周末读书会顾问)</p><p class="ql-block">首席评论:李红梅(安康人周末读书会秘书长)</p><p class="ql-block">2025.4.6日于煌上煌悟禅芸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附:对猪八戒调戏嫦娥的解读:</span></p><p class="ql-block">猪八戒调戏嫦娥是《西游记》中的一个经典情节,不防在此解读解读:</p><p class="ql-block"> 1、从人物性格角度分析</p><p class="ql-block"> 猪八戒性格贪婪、好色。调戏嫦娥这一行为是他好色本性的集中体现,凸显了他难以克制自身欲望,缺乏自律的特点。这也为他在取经路上不断因女色问题而引发种种事端埋下了伏笔,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层次,使他成为一个有缺点、接地气的立体形象。</p><p class="ql-block"> 2、从情节推动角度看</p><p class="ql-block"> 这一情节是猪八戒被贬下凡的直接原因,从而引出了他后续一系列的经历,包括在福陵山云栈洞为妖,以及最终加入取经队伍。它是整个故事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取经团队增添了一员,也为猪八戒在取经过程中的成长和转变提供了契机。</p><p class="ql-block"> 3、从象征意义角度解析</p><p class="ql-block"> 可以看作是对人性弱点的一种隐喻。嫦娥代表着美好、纯洁和高高在上的理想境界,而猪八戒的调戏行为则象征着人性中低俗、贪婪的一面对美好事物的亵渎和破坏。这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和精神升华的道路上,往往会受到各种欲望的诱惑和阻碍,需要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走向正途。</p><p class="ql-block"> 4、从社会文化角度</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社会,男女之防较为严格,调戏行为是违反道德规范的。猪八戒的行为反映了对这种规范的挑战,同时也通过他受到的惩罚,强调了社会道德和秩序的不可侵犯性。此外,这一情节也带有一定的喜剧色彩,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弱点,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对人性和社会规范进行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