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树临风的美篇

依树临风

<p class="ql-block">无 题</p><p class="ql-block">尘霾漫漫天昏昼,丝丝缕缕频入喉。</p><p class="ql-block">忙碌案牍已数周,只为项目创行优。</p><p class="ql-block">苍天赐我才万斗,白头尚能晚节守。</p><p class="ql-block">少康无意做扫帚,有心难扫万般愁。</p><p class="ql-block">2023.4.20于陕北现场途中</p><p class="ql-block">一个电网基建人的回忆(九)</p><p class="ql-block">2013年9月17日是一个记忆深刻的日子。那是我从上海刚办完小姨子葬礼回到新单位正式上班的日子。当时的建管中心主任袁总(已故,后面我还有专门的篇章去回忆)通知:哈某±800千伏线路工程要正式接手了,今天带你去项目部。连洗漱换洗衣服都没带,我就直奔陕北。</p><p class="ql-block">应该是下午两点左右到达某县。午饭吃的是抿节。那时虽说是高速公路,但来往陕北的运煤车辆众多,走走停停四个多小时,甚是劳累。可能也是饿了,这种能迅速提供能量的陕北面食成了我那天的记忆锚点。抿节是陕北粗粮细做的传统面食小吃,在抿节床上压制,形状扭曲别致,浇上素或荤臊子或者汤,美味可口。比起关中那种油泼或者简单臊子的面食,陕北抿节多了许多浇头。</p><p class="ql-block">晚上直接住进项目部。我住的房间是和我一起入职的同事曾经住过的,后来他告诉我,房间的被褥都没用过。说实话,基建人没那么多讲究,经常奔波在外,有洁癖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但基建人也没想象的那么邋遢——很多人办公桌面和宿舍整洁有序,比一些女人还要讲究。工作的繁琐与生活的不含糊并不矛盾。</p><p class="ql-block">当时由于三集五大改革,这个项目部的主要管理人员是从原某分部分流来的。由于这种变动的影响,项目部很长时间都没有实质性地开展现场管理。那一次简单了解现场情况后,我就介入到现场的日常管理中。第二次是在施工、监理项目部了解日常管理情况后,我专门给领导做了汇报。记得袁总说的一句话:"车没在辙里不要猛撬,容易翻车。"这句话成为我以后工作中的定则——猛疾不可下重药,"治大国若烹小鲜",事缓则圆(有些事情在最初看不清趋势时结果的不可逆)。现在很多工作经过各级演绎后洋洋洒洒一堆要求,仿佛不过度解读就是领悟上级精神不到位。</p><p class="ql-block">2012年大概是在国庆节后,项目迎来上级检查。当时通报的问题有一百多条,这在我的项目管理历史上是第一次。那种沮丧或者羞耻感还时不时出现在记忆里。从那时起,我决心要改变被动局面。特高压项目各省基本都是现场管理,阶段性工作要求和安排都会通过定期的电话会议通知,不需要自己过多去琢磨,只要做好要求落地和执行。一直以代表电网基建最高管理水平的特高压项目,在当时对参与的送变电来说也是一种荣耀与可积攒的业绩,各省都会派出相对强大的管理阵容。经过不到一个多月的整顿与融合,项目的改变还是很大的。项目经理朱主任要求参与四季度的流动红旗竞赛,我认为时机不是很成熟,但领导的意志不可违背。</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初入电网基建的人不是很了解当时的情况。流动红旗竞赛是一个过程管理评价,由于名额限制,对参与或者拿到名次都是很高的荣誉。大概在2015年左右,流动红旗竞赛改成现场安全质量大检查,后面有机会再讲这个过程评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延某地区是退耕还林管控比较严格的地区,加上气候和地形特点,这个地区的施工面临很多困难。西北项目建设的粗犷和南方省份工艺细节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项目部根据参赛项目对比确定了"克服难点就是亮点,做好要求落地就是亮点"的参赛思路,用苦情戏倾情演出。经过不到三周的准备,迎来了现场检查。结果没有悬念,这个线路项目获得了当年四季度的质量流动红旗(流动红旗分变电和线路两专业,参赛项目要求处于施工高峰期,按质量、综合和安全管理三个等级层次),也是省公司第二面流动红旗、第一面线路流动红旗。2010年前后为了争取流动红旗,户某330千伏变电站在酒店封闭了一个多月进行资料整改,最后只拿到了安全管理流动红旗,可见当年流动红旗竞赛的影响力。至于流动红旗对项目间交流提升和标准化建设推进的作用效果,以后有合适的地方再去讲述。</p><p class="ql-block">哈某±800千伏线路是我省第一条特高压工程。在当初接手时,进度滞后和现场管理存在问题,和现在我省很多项目的情况类似,项目进度问题多是靠时间换取。这里插入一个小故事:项目首基试点后,林业方面的问题造成进度滞后。当时主管基建的副总经理亲自到现场督战,施工单位为了展现难度,挑选了施工条件艰苦的地方。当时应该是下过雨,险些造成领导车辆翻沟。从此以后,这位领导再也没去过这个项目。即便后来获得流动红旗这样的殊荣,也没得到他的眷顾,甚至连鼓励的话语都没有,后来工人先锋号集体荣誉算是我也沾了边。</p><p class="ql-block">这个项目当年从进度滞后(开始滞后是常态,现在公司抢抓前期的工作思路获得了一定成效)到各种工作推动,获得了上级管理单位的认可。当年还代表全线开展架线首场观摩试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的QQ和微信头像,就是在现场准备时,中心一个备受大家喜欢和尊重的大姐给我拍的。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沿用。"依树临风"这个QQ网名,内含了工作内部推动的无奈和对外部协调压力独自承受双重意味。现在的微信名"AMEN"也有我自己的涵义,就不再啰嗦。以后有机会想在别的主题下写"副处级专责"和"马总"名号的来历,还有拍摄宣传片从内容咨询到演出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一个项目遇到的事情很多。我处理过铁塔供应商与施工塔材被盗的纠纷,协调过施工原因需要采购压接管的问题,解决过架线断线补偿的事、协调解决电磁辐射事件,等等。诸如此类的小事就不一一讲述了。下面说三个典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先讲当年与监理项目部的纠纷故事。这个工程的业主项目部与监理项目部是一起办公的,不同的是监理人员在县城租了住的地方,而业主吃喝拉撒都在项目部。我们三个人带了一个外聘的资料员组成了现场管理人员。领导安排了一个跟随他多年的厨师。我们曾经借用监理的厨房做饭,这个厨师做饭具有一定专业水平(来自蓝田的这个厨师有"中国勺勺客"的美誉的地方)。监理项目部因为费用问题聘请了当地的妇女,做饭自然水平不高。渐渐地,监理人员交钱与我们合灶,也就有了这个故事的起因。</p><p class="ql-block">就在我正在县政府礼堂参加国网试点总结大会的时候,那个给我拍照的大姐打电话说袁总很生气,让我赶紧回来。回来后大致了解了情况。因为这件事起因属于"民间"纠纷,当时不介入是知道中间的是非曲直,但公开"挑衅"业主的方式就是错误。试点完后,项目又重归日常。过了大概几天有个晚上在项目部,我们自己做了火锅喝酒犒劳犒劳。当天晚上,酒精的刺激让厨师和司机抱头痛哭,说什么业主沦落到遭人欺负等等。我很鄙弃这样的场景,就提前离席睡觉。过了一会儿,项目的同事来说,那两个人跑到监理厨房砸了门和厨房设施。我和另外两个同事赶紧去收拾,训斥了那两个人:"男人的眼泪只能是软弱,你们这样做会造成我承诺计划延缓。"</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锻炼,最怕的是监理人员过来质问我怎么回事。但毕竟监理属于外省队伍,出于无奈,他们只是留下了现场打砸的证据。这给我后来的报复行动留足了时间。借着监理工作的失误,我发了一封"讨伐檄文"到监理公司。后来有个同事评价这封檄文"有礼有节、气势恢宏"。很快,监理公司派人带着一箱河北60多度的老白干和一群或多或少与我们这边人员有往来的人登门道歉。结果是酒菜我们付钱,桌上一团和气,双方领导似乎都达到了目的,只有我陷入沉思。</p><p class="ql-block">从那件事后,在没了解背景的情况下,我对一些领导交办的事很谨慎,最终确实避免了一些麻烦。也可以说,我假借工作报了“私仇”,做了违背良知的事,与我在项目里要求自己的标准相去甚远。</p><p class="ql-block">第二件事是处理"黄委"水土保持事件。其实在安排这次迎检的时候,我也做了一点准备,并强调了检查的重要性。但领导很不在乎,只给我派了一个协助后勤的人,监理和施工的两个人也只是带路。直到要求检查的最后一个点,才出现了问题。黄委与地方水保部门是业务垂直管理,没有人事任免的管理关系,这造成了那天事件的内在原因。</p><p class="ql-block">那次检查的迎检点都是选在农民能耕作的塔位,现场检查效果一直不错。由于这些单位平时彼此没有联系,包括省、市和三个县的水保部门,连同司机在内有十八个人。当时我陪黄委领导钻进玉米地里高低腿配置的塔位,其他单位的人都在公路边聊天。黄委领导感觉被冷落,就把那群人叫到塔位前考问:"你们在这一基发现什么问题?你们平时怎么监管?"</p><p class="ql-block">这群人中有单位的业务骨干,也有他们系统的培训讲师。这下子,所有隐患或者造成的水土流失的想象就变成了问题或者隐患。这一基高腿和低腿是借助梯田地形布设,所谓冲刷的那个"沟"也就是不足3厘米宽、不到1米长。农民在塔基中间区域的庄稼也没补种,被陕北常见的黄蒿布满。有人说黄蒿根系浅、固土差,有人说未砌筑挡土墙造成水土流失。</p><p class="ql-block">那天下午直接开了座谈会,对面坐着十二个人,只有我们三个。一番责难轮番轰炸,黄委领导责怪地方疏于监管,地方则推责施工不予配合、不主动到地方申请接受监督。我的辩解方向主要是寻找对方的工作失责:"你们对自己监管对象的管理体系都搞不清,不要责怪施工不配合。为什么不找业主项目部?另外,你们水土保持宣传工作不到位,为什么不事前向社会或者项目公开相关制度宣传?"</p><p class="ql-block">最后算是各方都有责任。省厅一位李姓处长拿出一本政府出台的水土保持条例,在扉页写了句:"赠xx贤弟惠存。"这位处长是当时我们上级部门一个处长的老乡,我也曾以半个老乡号称。后来我处理别的项目以及同事的项目,都是通过他介绍的人协调,都平安解决。</p><p class="ql-block">虽然在当时的追责会上一对多,虽然没有完全落下风,但黄委行文到部委,部委抄送总部,总部领导一纸批文到了公司老总,没办法逃避了。后面的情况只能积极面对和处理。我先带着司机想从塔位最少的县开始试探突破,约了业务部门局长到现场。一基现场整治费用开出了30万的天价,这打碎了我从基层解决的想法。项目已经竣工,哪来的费用?那天连吃饭的礼节都懒得做,不欢而散。</p><p class="ql-block">后来我继续缠着省厅领导,让他帮我分析问题和指引路子。再后来跑到市里,思路就越来越清晰。最后一道关就是去黄委汇报。因为我的级别不够,只能请领导出面,还带了一个与该领导能攀得上老乡的同事。到了黄委,事情也水到渠成。这个同事后来又与这些人的再次工作交集,以后有机会再写。</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省厅要给部里推举我为电力建设水土治理先进,但被黄委的领导否定了,只说当时这件事影响面比较大。省厅的这个处长为此还给我道歉。再后来项目验收总结会在郑州开,那天沿途其他几个省的管理部门为现场问题吵得不亦乐乎,我们这段风平浪静。当时真怕验收延期节外生枝,就问曾经接触过的一个领导,他说:"这样的会议不管吵得多厉害,结果都是一样。"安慰我不要担心。水土方面的风波最后得以完美解决。当然,现在企业负责的环水保验收模式给项目管理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倒是成了最棘手的事。</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故事是2013年该地区百年不遇的连天大雨理赔的事。因为我在原来单位管项目时,某大保险员办理项目投保的事,我略微知道项目还有天灾人祸损失理赔的说法,为两个标段施工单位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理赔费用。据我所知,这类理赔在我了解的项目应该是第一次。</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在项目上处理的很多事都是在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下,无人过问过程,只求结果的管理方式。现在回想起来,也是那时候我的一些实战能力得到了提升。有时候我会给年轻同事讲,这种层面的事,你在别的岗位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接触,但借用层面和舞台培养自己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机会难得要珍惜。还有在处理"证明你爹是你爹"的私事时,设置陷阱迫使对方陷入细节纠缠,这里就不再多说了。</p><p class="ql-block">于2025年4月6日西安(明天要进会场述职,每个所谓的节日都成了基建人的无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