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安源,光芒永恒,散文/作者三明

三明

<p class="ql-block">重访红色安源之一</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528580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小学毕业那年,我就读的福田长安学校组织参观红色安源。懵懂少年怀揣向往,沿着半乡间小道、半沙子马路,步行三十里,首次来到安源,瞻仰革命胜地,聆听红色故事。参加工作后,陪埠外同学、朋友又多次重访安源。雄壮的安源纪念馆历经修缮,馆藏陈设、壁挂、灯光几度调适,但烈士陵园的丰碑,纪念馆前高耸入云的巨樟、雪松,笔架山风貌和铿锵有声的青石板老街,一次次深情定格脑际,安源人耳熟能详的工运故事,伴随深沉而壮丽的旋律,积淀成永不忘却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前不久,陪友人再次造访安源,重温历史的回音。五十年时光如梭,安源古街在升级改造中与时俱新,街宽物换,气场恢宏,样子引人怀旧。但于情怀壮阔历史的视觉,我更加怀念史迹斑驳,青石板踏声铿锵的旧时风貌。所幸改建的老街革命胜迹保存相对完好,工运故事的光辉仍在百年风雨洗礼后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陪朋友进馆参观工运人物故事,观赏历史故事中种种藏物、宣挂后,分别去了盛公祠,总平巷和毛泽东在安源旧居。</p><p class="ql-block">盛公祠历经岁月长河,以包浆厚重的洋装厮望山头,与古樟华木共守荣光,不期向观光者默诵远逝的故事。总平巷不改雄色,轻装的桶车轮轨作声,续演百年未息的路矿风情,让人浮想当年气贯长虹的豪迈史诗。</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停靠一列蒸汽机老式火车,无声告白汉冶萍百年前壮阔旧景,引人回想罢工往事和当年号令罢工启动的汽笛长音。</p> <p class="ql-block">移步毛泽东安源旧居,立仰观瞻,矮墙坡顶,红砖黛瓦,俨然是当时安源人家的普通民房,墙有砌缝,青苔伏阶,布满岁月缝花,檐无雕梁,容颜朴拙,木门陋窗,素纳天地辰光,就在这间不起眼的屋子,伟人携战友,曾燃星火烧尽矿工苦难,光焰照彻神州。庭前老树年年换叶寸高,草灌荣枯一季又一季,望穿云天盼旧主,只听见代代踏瞻者言传华夏一春更盛一春!</p> <p class="ql-block">初见伟人旧居年少不更事,感悟肤浅,五十年经世懂情再访,不经意间在泪光中眸仰伟人旧居,青天白日相映,草木凝情,脑际浮现不朽伟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岸身影,感慨万端。</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安源古街样子有点模糊了,先前被观瞻者步踏磨边圆角的黛色青石板,在升级修建中轮换,色颜形样相仿,承接老石板“咚咚”不变的回响,续传中国工运的壮阔史话,铭记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油然激发再访者重温光辉往故。</p> <p class="ql-block">1921年冬,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来到安源调查后敏锐地意识到,安源是一座“火山”,是发起工人运动的好地方。平易近人的毛泽东“马不停蹄”与工人促膝长谈,宣传革命的道理,激发工友的阶级觉悟。安源煤矿老工人金再荣曾回忆说,毛泽东问他们是不是湖南人,当得知他们是湖南人时,毛泽东自豪地说:“我也是湖南人啊”。这种亲切感拉近了他与工人的距离,更让革命的火种悄然在工人的心中点燃。在毛泽东同志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了。毛泽东的远见和谋局,为安源大罢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只有团结工人,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建立组织,才能汇聚对抗资本家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坚毅和智慧的工人代表刘少奇在安源大罢工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1922年9月,罢工一触即发,刘少奇受党组织委派,赶赴安源后与李立三彻夜长谈,商定罢工具体事项。在罢工前的紧急会议上,有人担心罢工可能遭遇武力镇压,刘少奇果敢地分析判断了罢工有利条件:全国工运情绪高涨,工人俱乐部已树威信,以及路矿当局对帝国主义的忌惮。他的分析坚定了与会者信心,最终决定发动罢工。9月14日零时,指挥部约定的”汽笛长鸣”罢工令发出,路矿工人纷纷响应。少奇同志作为工人俱乐部的全权代表,在与路矿当局谈判中不畏强权,据理力争,最终迫使路矿当局接受了矿工人的要求。罢工取得全面胜利。刘少奇在庆祝大会上激动地说:“胜利是无穷的!胜利属于我们!”。刘少奇的坚定、智慧和无畏,为安源大罢工的伟大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安源工运总指挥李立三早在1921年冬就来到安源,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将文化教育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启发工人的斗争意识。1922年5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李立三担任主任和罢工总指挥。9月12日,决定罢工时,李立三虽因身份暴露而不能公开露面,但他始终在幕后指挥,确保罢工细节紧密扣合。其勇敢和智慧是大罢工克服艰难,取得胜利的另一重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安源大罢工是共产党领导的首次工人运动,其成功彻底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让工人阶级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希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工人的斗志,推动了中国工运的蓬勃发展。团结起来,才能在斗争中取得胜利,是安源大罢工胜利的斗争法宝,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因此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坚定了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信心。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革命先辈在安源大罢工中的卓越表现,为中国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安源工运洪流历炼了大批优秀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党、政、军许多卓越领导人都曾在安源工作过,他们披戴安源荣光,建功华夏,永续安源工运的精神光芒。</p> <p class="ql-block">回望当年响彻工人呐喊声的安源古街,仿佛仍能幻觉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革命先驱的身影。古街遗迹尚存,铭记故事,诉说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见证中国工人运动的崛起和革命精神的传承。“星星之火”如同座座精神灯塔,曾经照亮中国革命的前行之路,红色安源的光芒将永远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继续传承和弘扬安源精神。络绎不绝的观瞻者脚踏青石板定会听到韵味独具的深沉回响,青石板似诉久远的红色记忆和精彩故事,不屈的精神光芒穿越古街,集结纪念馆,引向笔架山四射云天,隽永岁月长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三明</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3日于陋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由安源区融媒体中心友情提供,谨致衷心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