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堡

八旬老朽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盐场堡,坐落于兰州市城关区黄河北岸,倚徐家山而建,临黄河而立。黄河环抱其南、东两面,赋予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背山面水,形若玉带环绕。此地历史悠久,民间甚至流传“先有盐场堡,后有兰州城”的说法。据可靠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八年,盐场堡城墙初建,其军事防御功能显著,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明代时,盐场堡北面石门沟与小沟内盐卤资源丰富,居民早有熬盐出售的传统,久而久之,此地成为盐业交易的重要场所,因而得名“盐场堡”。另有记载称,元末明初,元军在此屯兵储盐,故名“盐场堡”。在大砂坪出城公路修通之前,盐场堡作为兰州的卫城,扼守着通往银川、包头方向的水陆要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长期以来是兰州北岸的重要隘口与驿站。</p> <p class="ql-block">盐场堡自古物阜民丰,乡风淳厚,耕读并重,人才辈出。有史可查者,进士举人亦有数人。如进士宋万选,清代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三甲一百五十名,后任四川即用知县,其书画造诣深厚,尤以“墨龙三显”闻名一时,当时兰州人家若能挂上宋进士的“墨龙三显”中堂,实为体面之事。享誉陇上的五泉山人——进士刘尔炘先生,字晓岚,号果斋,光绪十五年己丑科二甲五十三名,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编修,1912年曾任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他亦出生于盐场堡。近代战乱频仍,抗战期间晋陕绥指挥部特务营曾驻扎盐场堡,乱世之中,盐场堡习武之风盛行,其舞狮子上板凳等高难度的社火项目,在兰州地区享有盛名。盐场堡的习武人中,王鸿泰老先生曾在解放前担任班禅大师的护卫。</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盐场堡的城墙与城楼才被拆除。在此之前,盐场堡城墙完整,布局严谨,南门“永定门”面向黄河,为三层城楼,西门城楼上刻有“盐场堡”三个大字。环堡的城楼之上,建有“文昌宫”、“魁星阁”、“老子殿”等庙宇,从黄河对岸眺望,盐场堡在水天之间,绿树掩映,城楼巍峨,景象壮观。堡内道路井然有序,东街、西街、中街等呈井字形分布,商铺林立,民居多为明清风格的四合院,结构严谨。堡内较大建筑有隍庙、文昌宫、关帝庙、祖师殿、龙王庙等,以及一些私家家庙,整个城堡建造格局稳固协调,自成体系。因靠近黄河,土地肥沃,堡外有水车提灌浇地,阡陌纵横,果园、田地连绵数里,盛产水果与蔬菜。闻名遐迩的兰州白兰瓜,最早便是在盐场堡试种成功的。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访兰州,将其带来的瓜种赠予其同学、时任甘肃省建设厅长的张心一,后经试种推广,此瓜初名为“华莱士”,1952年10月,邓宝珊将军提议,经兰州各界人士商定,更名为“白兰瓜”。</p> <p class="ql-block">《盐场堡:咸味里的兰州基因》</p> <p class="ql-block">黄河在桑园峡的弯道处缓缓流淌,晨雾中,白花花的盐滩泛着微光。老兰州人都知道,两千年前,先民追逐盐卤而来时,这座西北重镇还只是河滩上的几处盐棚。</p> <p class="ql-block">盐晶如雪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汉代烽燧的夯土中至今嵌着盐粒。戍边将士用青铜剑劈开盐板,在黄河阶地上垒起第一座盐仓——这里出产的青盐能腌渍整支军队的粮草,驼队驮着盐块往西行,粟特商人用波斯银币换盐的交易账本,如今还压在省博物馆的库房里。最鼎盛时,西夏王族的盐税官蹲在堡子里称盐,称杆稍偏半分,便能买下河西走廊三天的落日。</p> <p class="ql-block">咸味里的全球史</p> <p class="ql-block">明代盐仓遗址中挖出的墨西哥银屑,揭开惊天秘密:当郑和宝船在印度洋劈波斩浪时,兰州盐商已通过丝路北道,将青盐卖到威尼斯商人的天平上。那些结晶在盐粒里的财富,养活了半座紫禁城的开销。乾隆年间,盐场堡的卤水池,水面倒映着山西票号的算盘和俄罗斯商队的皮帽。</p> <p class="ql-block">工业咸度的新生</p> <p class="ql-block">1958年,苏联专家盯着仪表盘,看真空制盐塔吐出雪花盐时,没人想到六十年后这里会崛起西北最大的盐化工基地。老盐工的孙子如今操作着德国离心机,纳米级精盐顺着管道流向全国药厂。最魔幻的是盐场堡人自己:他们用祖传的看卤水手艺,在量子通信实验室调配光子晶体,盐滩上废弃的卤水池,正变成大数据中心的液冷池。</p> <p class="ql-block">咸甜交织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穿过兰州主城区向北,盐场堡的市井依然飘着千年咸香。清真炒面馆老板用家传盐板压面条,生物科技园白领喝着盐汽水加班。黄昏时,老街坊蹲在明代盐仓遗址公园墙根,看年轻人用AR复原蒙元盐市——手机屏幕里驼队经过处,现实中的电动车正驶向黄河对岸的金融中心。盐场堡像一块活着的盐结晶,不断析出兰州城的基因密码。当游客站在盐史博物馆全息幕前,看虚拟盐工与真实化工管道重叠时,突然明白:这座城市的滋味,早在一捧青盐入黄河时便已注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