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镇江三山 ①</b></p> <font color="#ff8a00">美篇昵称: 天道酬勤<br>美篇号:3390884</font> 在江南的温婉水乡中,镇江的金山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打破了寺院传统的坐北朝南、分三路布局的常规,依山就势,大门西开,正对浩浩长江。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刹,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名泽心寺,后因唐代高僧法海挖金上报皇帝而被赐名金山寺,在宋朝时亦称龙游寺,清康熙皇帝更是赐字“江天禅寺”,不过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金山寺。 <p class="ql-block">金山寺位于今江苏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 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势,使山与寺融为一体。寺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方丈室等。金山寺自创建以来,经历代修葺,古迹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寿塔、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又名苏经楼)、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等。30多年来,先后10多次游览金山寺。</p> 金山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在金山设立了庄严隆重的水陆道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总共有81位方丈。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侣数万人。清朝时期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金山寺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那“金山寺裹山”的独特风貌。从远处眺望,只见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层层殿宇、座座楼台紧密相连,将金山山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根本看不到山的本来面目,唯有高耸入云的慈寿塔突兀地拔起于金山之巅,好似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走近细看,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留宿处、方丈室等建筑,通过廊、檐、石阶的巧妙串联,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奇妙布局。沿着山路攀爬,七峰顶、妙高台、楞伽台等连缀山腰;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慈寿塔、江天一览亭傲然屹立于山巅 。真可谓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山与寺相互交融、彼此增色,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建筑智慧的高超。 <p class="ql-block">金山原为扬子江中一个岛屿,由于"大江曲流",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金山景点甚多,充满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古人赞为"江南名胜之最"。</p> 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闻遐迩。金山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清康熙帝曾亲笔题写"江天禅寺",但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说。<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金山寺为禅宗之正宗,中国所有的寺庙山门都是坐南朝北,唯有镇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class="ql-block">金山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裹山"奇特风格。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汲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金山宝塔,镇江金山寺 位于镇江西郊金山风景区金山寺内.据《金山寺志》记载:宝塔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代,塔高30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后来双塔毁于火灾,明代重建一塔,起名"慈寿塔"。按照古代佛教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p> <p class="ql-block">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于战火。现在这座塔是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隐儒向北京朝廷呼吁,受命募捐重建的。当时隐儒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募银29600两,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过5年多艰辛努力重新建成。也可以这样说:最后一次建成是为祝贺慈禧太后60大寿而建的,即现在的慈寿塔。</p> <br data-filtered="filtered">江天禅寺即金山寺,最初金山寺庙始建于四世纪前半叶东晋明帝时期名为泽心寺,历史上曾七度毁建,却声誉曰隆,代有高僧。 大雄宝殿位于山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装有两面巨大的圆形凸面镜,可摄金山全景。<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大雄宝殿曾于1948年毁于火灾,1990年重建后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大殿更加坚固庄严。<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殿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塑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两侧侍立善财、龙女。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 <p class="ql-block">慈寿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为金山标志。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修复,重建后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明庆隆三年(1569年),明了禅师重修;如今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离塔不远有一凉亭,因宜于赏云望江,称为"留云亭"、"吞海亭";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览亭"。</p> <br data-filtered="filtered">塔西侧有个法海洞。传说法海确有其人,他所住的洞原被白蟒所盘踞,于是法海和白蟒斗法,取得胜利,占有了此洞。明朝人把这一神话故事和杭州西湖的神话相联系,形成了整而优美的民间故事《白蛇传》。许仙被囚和《水漫金山》故事的流传,使金山寺名播四海。 漫步在金山寺内,处处都是历史的痕迹与动人的传说。大雄宝殿是金山寺的核心建筑,它气势恢宏,黄墙红柱,金色的琉璃屋面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白石柱础栏杆更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典雅。殿内,三尊金身佛像并列而坐,慈眉善目,仪态安详,慈悲地俯瞰着众生。两侧的罗汉塑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各自的修行故事。而大雄宝殿背后的开光宝镜,直径虽只有99公分,却能将金山寺的山水寺庙之景尽收其中,神奇无比,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感叹这精妙的设计。 金山寺的慈寿塔也是一处不可错过的胜景。这座塔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时期,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玲珑、秀丽又挺拔。沿着塔内的旋式木梯拾级而上,每一层的风景都各不相同。站在塔顶凭栏远眺,东望可见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山水相依,壮美如画;南望城市风光与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一片繁荣与宁静;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尽显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此时,江天市廛,尽收眼底,让人心中涌起无限的豪情与感慨。 <br data-filtered="filtered">法海洞,这个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被人熟知的地方,也有着它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它又名裴公洞,位于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历史上,法海是一位德行高尚的高僧,他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传说他曾与盘踞岩洞中的白蟒斗争,最终驱蟒入海,自己则住在洞中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 。如今,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供人们瞻仰纪念,让人们记住这位为金山寺做出巨大贡献的祖师。 金山高仅四十四米,来到山前,却觉得高耸孤兀,骤生崇高庄严之感,因为金山峰顶慈寿塔的缘故。寺塔与金山合为一体,造成视错觉,将塔的高度也计在山的高度内了。山上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形成了"金山寺裹山"的持点,充分体现了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 金山寺,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古刹,以其“寺裹山”的独特风貌、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动人的传说故事,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在这里,山与寺、历史与传说、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构成了一幅美丽而独特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禅意与神秘色彩的世界。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谢谢点赞欣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