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舞厅旧事②</p><p class="ql-block">作者:增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接着,社会上也开始兴办舞厅,当时最著名的舞厅有窑岭京剧团的"恰恰"(有人读成哈哈)、五一东路长岛饭店的"长岛"、沿江大道轮渡码头的"湘粤"(好多人读成湘奥或湘鄂)、海员工人俱乐部、人民路的省歌舞团、五一中路的蝴蝶大厦、蔡锷路的曲园、中山路的湘江宾馆,一些有场地的机关单位也对外开放舞厅,如朝阳街道办事处楼上就办过舞厅。舞厅收费一般为每人两至三块钱,一块钱一杯泡茶,当时以蝴蝶和曲园的舞厅收费最高,五块钱一张票,在那里跳舞的都喝可口可乐和健力宝,抽的是良友、健牌、希尔顿、万宝路等走私烟,属于高消费人群。</p><p class="ql-block">除了室内舞厅外,还有红旗剧院、青少年宫等露天场子,露天场子一般是白天做溜冰场,晚上做舞厅。夏天在露天场子跳舞,旁边防空洞里的冷气用鼓风机吹出来好凉快的。此外,湖南橡胶厂和溁湾镇窑坡山还有防空洞舞厅,防空洞多修建于六十年代,当年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最高指示,到处都建有防空洞,时刻准备打仗,可战争并没有爆发,那些人防工事就闲置了多年,改革开放后都被利用起来,有些做旅社,有些做仓库,有些则成为舞厅。</p> <p class="ql-block">正规的舞有彩灯、射灯、音响设备,还有乐队伴奏,甚至还有歌手伴唱,舞厅的乐队大多数原先是搞弹四郎的(丧葬仪式),或者兼职两边都搞,所以舞厅里总有人抱怨弹四郎乐队的曲子节奏太快了,跳得人出气不赢。</p><p class="ql-block">不几年,长沙的舞厅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了,学音乐的人也随之多起来。我同学哥哥的同学双喜伢子,先是跟着乐队的老师傅提草鞋(打杂),后来正式拜师学打击乐,再后来又咬起牙巴花一千多块钱购置一套架子鼓,天天在屋里做死的敲,吵得左邻右舍都睡不好觉,手艺学会后还要去文化局考证,拿到证书后才算出师了。双喜的父母没工作,靠做点小生意糊口,一家五六口人蜗居两间板壁子屋,为了赚钱,双喜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在舞厅里打鼓,那时候厂里一个月工资才三四十块钱,但在舞厅里一晚就能挣十块钱,双喜是刚入行的新口子,乐队老板还要从他的工资里抽两块钱的水(吃红),尽管工作辛苦,他仍然干劲十足。舞厅和弹四郎乐队都是在北正街的四海春茶馆接业务,乐队负责人每天早晨在那里喝茶、吃包子、聊粟壳(扯闲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