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天尽头的浪花永无尽头

陂塘仙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昵称/陂塘仙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篇号/73738608</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陂塘仙子、紫藤花开、百度(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音乐/大海 </span></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初,女儿女婿陪我驱车7个多小时从北京到山东荣成去度假。 </p><p class="ql-block"> 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是威海市代管的省辖县级市,总面积1526.20平方千米,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而得名。著名的“天尽头”(也称“成山头”)就在这里。它三面环海,一面接陆,距南北国际主航道仅5海里,东面仅距94海里与韩国隔海相望。成山头是我国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是秦始皇两次东巡的地方。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有“中国的“好望角”之称。是我国宜居城市之一。 </p> <p class="ql-block">  4月10日,早饭后,女儿开车,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天尽头”风景区。一路上,两旁的树木已被新绿填满。<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b> 柳树垂下细长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树下,各色小花竞相绽放,红的、粉的、紫的、白的,有的花瓣娇嫩欲滴;有的花蕊纤细修长。<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山桃花娇艳欲滴,梨花洁白如雪,多彩的郁金香妩媚婀娜,粉、白的早樱挂满枝头,随风飘荡。蜂蝶穿梭在花海之中,采蜜嬉戏。阳光透过花枝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如梦如幻。四月,人间最美的时节,像是大自然精心谱写的一曲温柔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生命的活力。行驶在这山花烂漫、鸟啭莺啼的芳菲四月天,无比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突然前面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横架在道路中间。牌坊上“东天门”三个红色醒目的繁体大字映入眼帘。“东天门”是一座三门四柱的仿古牌楼,以赭红色花岗岩构筑,高约8米,檐角飞翘如鹏鸟振翅,正额“东天门”三字雄浑苍劲。“东天门”背倚危崖,俯瞰黄海万顷碧波,天风海涛终年激荡门阙。明代文人曾以<b>“天</b><b style="font-size:20px;">门依约开金钥,云路苍茫挂玉虹”</b>形容此处气象,而清人观海时更叹<b style="font-size:20px;">“万仞丹崖吞巨浪,一轮红日跃沧溟”</b>。这座穿越时空的地标,既是自然伟力与人文精神的交汇,更是“中国好望角”最富诗意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穿越“东天门”,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大停车场。我们停好车,买好票,一走进了“天尽头”的大门。就听见鼓乐齐鸣。一群身着秦装的仪仗队沿始皇古道缓缓而行,走在前面的是秦始皇与娘娘,方士徐福手持竹简诵读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仙丹的誓言,秦军将士列阵演武,重现“弩射海鲸”的壮阔场景。原来这是每日上午10:00、下午14:10《始皇东巡》实景演出。其内容以秦始皇东巡为背景,通过仪仗队巡游、官员朝拜、祭祀仪式等场景,展现两千年前帝王出巡的威严与宏大。还原《史记》记载的“拜日祭海”仪式。 </p> <p class="ql-block">  看完表演,我们走进了始皇庙。这是我国唯一一座纪念秦始皇的庙宇。它宛如一部凝固两千多年历史的史诗,静默于成山之巅。它始建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此,见“天尽头”三面环海、巨浪排空,遂筑行宫以祀日神。此后历经各朝代多次修缮,如今仍可见秦代铺地方砖与古代诗刻石,印证着“始皇东游时筑,后人即其遗址为庙”的记载。正如李白所叹<b>“秦王按宝剑,赫怒震神威”。</b>这座庙宇的每一块砖石都浸透了帝王的雄图与历史的沧桑。庙内,前殿供奉太阳神。两侧壁画重现秦始皇东巡场景。正殿始皇殿内,金面王冠的秦始皇塑像威严端坐,目光远眺海天相接处,似仍在追寻长生仙药。东殿邓公祠光绪帝御碑与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的坐棺并立,将帝王功业与民族气节熔铸一炉。光绪皇帝御赐谥号“壮节”的邓碑至今保存在这里。祠外古柏参天,一棵高大银杏树格外瞩目。海风掠过檐角铜铃,恍若历史的喟叹。<b>“天地悠悠,过客匆匆”。</b>这座庙宇既是皇权的象征,也是历史兴衰的见证。 </p> <p class="ql-block">  离开始皇庙,我们到了“日主祠”。这是一座祭祀建筑,以九脊歇山式形制凌驾于悬崖之巅,朱漆廊柱倒映着粼粼波光。《史记》记载"日主祠者,齐地八神之一也",姜太公在此首开拜日先河,将东夷部落对光明的崇拜铸入青铜祭器。我轻抚殿前赑屃/bìxì/驮着的《太初历》碑,指尖触到"日南至,岁实三百六十五日"的刻痕,忽然懂得古人为何将天文观测与神灵祭祀熔于一炉——当汉武帝在此燃香祈年时,袅袅青烟既是敬神的贽礼。祠内供奉的日主金像双目微阖,却让人心生敬畏。传说秦始皇曾在此以夜明珠为目,将金像改造为"照海镜",试图窥探长生秘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题的<b>"海不扬波"</b>与当代书法家刻的"<b>天光云影"</b>相互呼应,海浪在岩缝间冲刷出的天然龛窟。这或许就是文明传承的密码:秦皇汉武的寻仙梦早已烟消云散,但人类对光明的追寻,永远在山海之间生长出新的根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前,便来到了秦桥遗迹。岁月的沧桑在这片遗迹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遥想当年,秦始皇东巡至此,渴望寻得长生不老之药,下令修建这座通往大海的桥梁。站在遗迹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涌上心头。曾经的宏伟工程,如今虽只剩残垣断壁,但那段历史的厚重感却扑面而来。秦始皇的雄图霸业、他对长生的执着追求,都随着时光的洪流消逝,只留下这遗迹供后人凭吊。</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日主祠我们来到“秦代立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成山头,以为到达天的尽头。命丞相李斯写下“天尽头秦东门”几个大字,立碑于成山头顶峰。现存山顶的底座高120厘米,宽145厘米,厚75厘米。上面刻着“天尽头”三个大字。“天尽头”曾因秦始皇东巡回去就驾崩而被认为是不祥之石。后被改为“天无尽头”;“成山角”被改成“好运角”。后来又都被改回来。“天尽头”碑石下面是涛涛海水,“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海鸥掠过浪尖追逐远处点点白帆。</p><p class="ql-block"> 登上石碑台,极目远眺,正如林则徐所说<b>“海到尽头天作岸”</b>,海天一色,浩瀚无边。<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b>”在这广袤的天地间,个人显得如此渺小。那远去的历史人物,无论多么雄图大略,终究成为沧海一粟。海风依旧吹着,“天尽头”石碑静静伫立。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朝代的更迭。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梦想,都融入了这茫茫大海。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出出口,再回望这 4A景区,我想,所谓"天尽头"的尽头,原是文明对永恒的眺望——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星辰时,脚下的土地便永远不会是尽头。 </p> <p class="ql-block">谢谢老师审阅!谢谢美友来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