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日~4日,我们雅悦邻居一行14人,分乘四台车,开始了广州之旅。</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成立于1984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惟一以保护黄埔军校历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24年0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创办"陆军军官学校"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产物和重要见证,被誉为"将帅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占地7万平方米,现存黄埔军校历史遗迹二十余达,主要遗迹有:校本部、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白鹤岗胞台、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等。</p> <p class="ql-block">校本部</p><p class="ql-block"> 俗称"走马楼",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总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校本部内复原了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政治部、教授部、教练部、管理处、军需处、军医处等办公室以及饭堂、宿舍等处供观众参观。</p> <p class="ql-block">重建黄埔军校校本部记</p> <p class="ql-block">大花厅</p><p class="ql-block"> 校本部中间通道被称为大花厅,官长政治教育、特别讲演、纪念周活动均在此进行。军校每周都安排普通讲演或特别讲话,各职员均须到场听讲。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在此设立灵堂,供师生们致祭。</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全新的军校。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次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此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为造就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在共产党人的建议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校址设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俗称黄埔军校。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为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英勇奋战。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黄埔军校:"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p><p class="ql-block"> 本展览主要展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从1924年至1927年的黄埔军校历史,旨在弘扬黄埔军校的"爱国、革命"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为建设强大祖国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p> <p class="ql-block">国共合作 黄埔创校</p><p class="ql-block"> 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却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为挽救革命,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府,屡遭挫折。1923年后,为寻求新的革命力量和出路,孙中山开始与苏联及中国共产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启。这时,以广州为中心,革命力量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1924年,在国共两党和各界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创办。</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 联合战线 开创新局</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 筚路蓝缕 艰难起步</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广州时期的不同校名</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招生</p> <p class="ql-block">入学考试</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第一至第五期毕业学生籍贯统计表</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p><p class="ql-block"> 中山寄语 救国救民</p> <p class="ql-block">开学典礼</p> <p class="ql-block">组织系统</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亲自担任黄埔军校总理,是黄埔军校最高领导人。</p><p class="ql-block"> 1924年5月孙中山签发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1906年入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07年入读日本振武学校。1924年至1947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 </p><p class="ql-block"> 1924年11月孙中山任命廖仲恺为所有党军及各军官学校、讲武堂党代表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廖仲恺(1877-1925)广东归善(今属惠州)人,黄埔军校党代表。国民党左派领袖、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为筹办黄埔军校呕心沥血,被誉为"黄埔慈母"。1925年8月被国民党右派暗杀。</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 政治教育 独开生面</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创设</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第一至第六期主任、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政治教官</p> <p class="ql-block">校歌</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 寓教于战 学练结合</p> <p class="ql-block">军事教官</p> <p class="ql-block">苏联顾问</p> <p class="ql-block">课程设置</p> <p class="ql-block">军事训练</p> <p class="ql-block">第一期步兵学科毕业证</p><p class="ql-block">(仅这一期的毕业证是完全用毛笔人工书写、由孙中山签发。据说,现存于世的仅剩三张,这里一张,武汉一张,台北一张。)</p> <p class="ql-block">第一期步兵学科毕业证</p><p class="ql-block">(这一期的就是证书印制、名字是人工毛笔填写、由孙中山签发。)</p> <p class="ql-block">第四期步兵学科毕业证</p><p class="ql-block">(第二期以后的由蒋介石签发了)</p> <p class="ql-block">第五期步兵学科毕业证</p> <p class="ql-block">第六期步兵学科毕业证</p> <p class="ql-block">第六期步兵学科毕业证</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广州校本部时期</p><p class="ql-block">学生毕业人数及籍贯表</p> <p class="ql-block">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自习室</p><p class="ql-block"> 军校规定每天晚上7时至9时为学生自习时间。学校专门开辟自习室,购置各种书籍及出版物供学生自学参考。同时,除军校所发书籍之外,未经准许的私置书籍不得带入阅读。</p> <p class="ql-block">入伍生部</p><p class="ql-block"> 1925年7月,第四期入伍生开始招考,因招生规模扩大,为专门训练本期入伍生起见,特创设入伍生部,统辖入伍生各团、营及附属部队,任方鼎英为部长,担任入伍生训练事宜。入伍生部分秘书、总务、军事、政治、外语等科,每科职员三五人至十余人或几十人不等。因学生程度不齐,特设普通科学课。</p> <p class="ql-block">顾问室</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为孙中先生仿效苏联创办,并得到苏联的大力支持。苏联向军校派驻顾问参与军校筹建,并对军校的军事组织、政治制度、教学计划和军事行动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极大帮助,为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教授部</p><p class="ql-block"> 教授部专司教授学生事宜,设学科及各课主任教官若干名,负责计划教育、审订教案、课程编审、教材征集、教授实施、成绩考核等。第一任主任为王柏龄,副主任为叶剑英。1925年1月,教授、教练二部合并为教育部,由教育长主持。1926年5月,教育部分为教授、训练两部。</p> <p class="ql-block">官长饭厅</p><p class="ql-block">大会议厅</p><p class="ql-block"> 官长饭厅是军校教职员、官长、教官、指挥官用膳的地方。校长也在此与大家一起用餐,每餐有学生轮流在此与官长会餐。由于办学经费欠缺,这里也是军校的会议室,许多重要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p> <p class="ql-block">校长会客厅</p><p class="ql-block">官长集合室</p><p class="ql-block"> 校长会客厅既是作为官长集合举行会议的场所,也是接待来宾的场所。黄埔军校自成立以后,接待了大量的外来参观团体,除安排参观校园设施外,还安排教官在此对访客进行教育宣讲活动。</p> <p class="ql-block">总理室</p><p class="ql-block"> 校总理孙中山常到军校视察和演讲,有时太晚了便在军校过夜,翌晨才返回广州。这是他办公和小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秘书处</p><p class="ql-block"> 秘书处为校长办公厅科室之一,负责全校教育训练的考察、审核,部队编制组织及调遣、演习、校阅作战计划,以及人员升降、任免、调补、铨衔、考绩及人事、典守印信、保管机密文件等事项。校长的中文秘书张家瑞、英文秘书王登云也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校长室</p><p class="ql-block"> 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校长,此为校长办公和小憩之处。</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负责校内师生、士兵及工佚的政治教育训练,设指导、编纂、秘书等股,后改为总务、宣传、党务科。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熊雄等先后担任主任。</p> <p class="ql-block">院内铜塑像:黄埔军校制式教练</p><p class="ql-block"> 制式教练,即严格按条令、教范规定的标准训练内容和制式动作所进行的教练。黄埔军校制式训练最初采用徒手教练,待徒手操作熟练后,即施以持枪教练。由单人以至班排连营,关于托枪、下枪、举枪、装退子弹、上下刺刀、射击与各种行进,密集、疏开、散开等队形以及各种战斗教练,均按程序一一施行。以此规范军事动作,养成鹭齐划一、令行禁止的习惯和良好的军人姿态,培养士兵良好的单兵及团体作战能力。</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p> <p class="ql-block">东征北伐 威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1925年,广州革命政府发起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主力的革命军,纵横驰骋于东征,北伐战场,为国民革命立下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 党代表制 首开先河</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 两战东江 统一广东</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p><p class="ql-block"> 参加北伐 担当骨干</p> <p class="ql-block">铁军——叶挺独立团</p> <p class="ql-block">北伐军兵临武昌城下</p> <p class="ql-block">黄埔女生</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p> <p class="ql-block">英杰辈出 丰碑永存</p><p class="ql-block"> 用革命思想和先进军事科学武装起来的黄埔军校师生,一登上历史舞台,便摧坚折锐,所向披靡。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英杰辈出,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培育出的"爱国、革命"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 群星闪耀 将帅摇篮</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为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军事人才</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 爱国革命 精神永驻</p> <p class="ql-block">黄埔烈士抗战家书选</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p><p class="ql-block"> 振兴中华 共创伟业</p> <p class="ql-block">孙总理纪念牌</p><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山公园的八卦山上,1930年9月落成。碑座高约40米,碑的造型如一个"文"字。位于碑顶的孙总理铜像高2.6米,重1000多公斤是孙中山的日本挚友梅屋庄吉出资铸造的四尊孙中山铜像"唯一尊,其他三尊分别安置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澳门国父纪念馆。占地面积12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孙总理纪念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