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紫罗兰 摄影:郑文轩 <p class="ql-block"> 近日,儒林文院出了一期“清明专刊”,其中《诗同题 | 我将纸灰 埋入春天的指缝》的卷首语如下:</p><p class="ql-block"> 梨花如雪,随风簌簌,春日的清明裹着淡淡芬芳翩然而至。人们踏青寻春,折柳簪花,看燕衔新泥掠过水岸,听牧童短笛遥指杏花村,自然的呼吸与生命的萌动在风中交织成诗。</p><p class="ql-block"> 但清明不止是春的盛宴。当梨花落在肩头,风卷起纸灰的余烬,思念便悄然漫过心头。一炷香、一盏酒、一捧黄土,俯身轻拭碑上尘,那些未曾说尽的话、未曾牵够的手,都在袅袅青烟中化作无声的凝望。“慎终追远”是刻在血脉里的温柔,逝者长眠于山河,而生者将记忆织成纽带,让爱跨越时空,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愿梨花风起时,故人安宁,山河无恙;愿人间清明,心灯长明。</p> <p class="ql-block"> 读罢,我不禁感叹——这是谁起草的!文笔这么好!</p><p class="ql-block"> 您看,那副标题:“我将纸灰 埋入春天的指缝”,多富有诗意!</p><p class="ql-block"> 您看,那卷首语,既层次分明,又诗意盎然!</p><p class="ql-block"> 卷首语有三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以优美之语言描给了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之美和人们的踏青寻春活动的惬意,这一段中最后一层将自然与生命相融合,既是本段语意的中心,又引发出第二段。</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一个“但”字,一下就引出了本次同题诗的中心(征稿要求中写道“本期主题:缅怀先人,传承思想)。而这“中心”同样是以诗一般的语言而展现。</p><p class="ql-block"> “当梨花落在肩头”这诗的语句紧承第一段的“梨花如雪”,而“风卷起纸灰的余烬,思念便悄然漫过心头”句,同样如诗,而它,既扣“但”字,又引出“一炷香、一盏酒、一捧黄土,俯身轻拭碑上尘”的祭祀活动。而“‘慎终追远’”则点出了祭祀活动之目的,“生者将记忆织成纽带,让爱跨越时空,生生不息”则是祭祀活动的意义——美好思想、优良传统的传承。亦是儒林文院举办“同题诗”活动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段,诗意般的抒情,表达了对逝者的祈愿,对山河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这不长的卷首语,段与段,句与句多有逻辑性,多有诗意啊!</p> <p class="ql-block"> 读罢卷首语我还有一感叹——</p><p class="ql-block"> “自己文思文笔好”的小想法,时不时地会跳出来,这,实在可怕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读清明刊,心湖恁起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芳孤常自赏,好景岂能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