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渔事:特定的捕鱼日子

我的未来不是梦

<p class="ql-block">难忘的冬月十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深处,六七十年代的冬月十六,是一个专门开河的日子,那是允许渔民在河里捕鱼的特殊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那是下湖捕鱼的渔民们盼望已久的时刻,是特定的日期,不管天气多寒冷,零下十几二十度,也是照开河不误。从春天开始,便由大队渔民组织自已决定实行禁湖政策(即禁止随意捕捞,只允许使用挂钩捕鱼),真正的乡规民约大家都自觉遵守。那时,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冬月十六日这一天,对于我们这些湖边村民,有捕捞经验的渔民而言,是规定的法定捕鱼日期,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早在之前,渔民们就已将前一年拉破的渔网仔细补好,或是精心缝制好崭新的渔网,有撒网、溜网等。几千年来马鞍人民对捕鱼是情有独钟,对撒网大家都较为熟悉,而溜网则颇为特殊,撒网下水时,需用一根溜篙撑开,溜篙是用整根长竹而成,且要在船上把网整理好,不能杂乱,否则放网下水会乱七八糟。在人们精心准备下,就等着这一天下水捕鱼。所有的网都是用麻钱编制而成,容易起毛边,因此都要用猪血蒸煮处理。其工序较为复杂:先将编制好的网用猪血充分浸透,然后挂在高大的树杈上晾晒,晒干后再放在锅里的蒸笼上蒸,蒸熟后会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味,接着再次拿到外面晒干,在这整个过程中,都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来把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冬月的凌晨,寒意刺骨。这个时节,鱼儿正藏于窝中。我跟随渔民们摸黑起床,准备前往湖中捕鱼。那时,大家生活都很贫困,我身上穿的棉衣,是哥哥穿过且打着补丁的,背心里面裁缝师傅特意加了一层棉花,母亲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穿在身上倒也暖和。我们踏着月光,走在通往湖边的路上。湖边的路,铺着一层厚厚的金黄色细沙,踩上去软绵绵的,仿佛脚下是一层柔软的地毯。远处,庐山五老峰在夜色中影影绰绰,宛如一幅陈旧却不失巍峨壮观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湖边,只见众多渔民已坐在船上,静静等待着有组织的号声。此时,岸边一片寂静,唯有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细微的声响。我和其他渔民们一样,熟练且默契地在船上整理好渔网,随后在一旁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等待过程中,寒风吹得人直打哆嗦,大家便像麻雀般挤在山脚下的山洞里,相互依偎取暖。有人还捡来柴火,燃起一堆篝火,嘴里呼出的白气与纸烟的味道,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弥漫开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这么冷,今年冬月十六的鱼,肯定又多又肥啊。”一位大叔搓着双手,笑着说道。</p><p class="ql-block">“是啊,就盼着今天多捕点,好让大家打个平伙,都吃个饱。”另一位渔民附和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着天色渐亮,周围的景色也慢慢清晰起来。湖面上的雾气逐渐散去,远处传来几声水鸟的啼叫,仿佛在为新一天的劳作奏响序曲。终于,期盼已久的号声响起,刹那间,百舸争流,纷纷冲向历年捕鱼较多的地方。大家兴奋不已,迅速围到鱼窝旁,向窝内撒网。当渔网一点点被拉上船时,只见网里的鱼儿活蹦乱跳,有金黄色的鲤鱼、肥硕的草鱼、硕大的鳊鱼,鲢鳙相互冲撞着网顶,特别是长江凤尾鱼(我们又叫刀鱼),整网都是鱼,像装了一网大刀布满在整个撒网里,热闹非凡确实是好看。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鱼,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大家欢呼起来,那喜悦的声音在湖面上久久回荡。</p> <p class="ql-block">依照集体的规定,捕上来的鱼,一部分会留存下来用于“打平伙”,好让大伙都能品尝到鲜美的鱼肉。而大部分的鱼,则被送往县在马鞍设立的收购点一一鱼行,按照品级进行收购。我们将鱼分成两堆,小堆分给社员,让大家都能享受这份收获的喜悦;另一大堆则送去收购站,期望能换得一些钱,那时的鱼分等级收购,从几分到几毛钱一斤不等,为集体增加收入。看着那堆即将被送往收购站的鱼,我心中不禁泛起一丝不舍之情。然而,当想到这一切都是为了集体的利益,我便渐渐释怀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午打平伙之时,家中的妇女们会精心挑选捕来的大鱼,或是品质上佳的鱼,用心煮好,再带着热气腾腾、甑蒸的刚出锅的米饭,连甑带饭一同送到湖边。大家在劳作的间隙趁热,欣然开始慢慢享用。不多时,鲜美的鱼汤香气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众人围坐一团,你一碗我一碗地盛着萝卜煮的鱼汤,就着甑蒸的香喷喷米饭,大块朵颐地吃着鱼肉。每个人都吃得心满意足,只管一个饱。欢声笑语在湖边久久回荡,尽管那时条件颇为艰苦,但那温暖的氛围与鲜美的滋味,时至今日,依然令我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记得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三年,为了将冬月十六捕鱼的场景与传统捕鱼习俗相结合,省宣传部等单位专门派人到村里拍摄相关题材。那场面可谓气势恢宏,一切行动听从指挥。这一天早上八点钟,大队组织了由当过兵的司号手,马鞍村民孙全寿手持军号,一声令下军号嘹亮,真正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壮观场面。县里还组织了和合专业队几条船的渔民来到马鞍港配合捕捞,渔民们只能使用传统的捕捞工具,湖岸边有扳罾的、撒岸网的、牵封网的,还有那岸边围观的岛内村民和岛外看热闹的群众,大家有序的捕捞场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如今,几十年的时光已然流逝,六七十年代的场景早已远去,但冬月十六捕鱼的时空、打平伙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不仅让我体验到了捕鱼的乐趣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它恰似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传唱,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冬月十六捕鱼的时空、打平伙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不仅让我体验到了捕鱼的乐趣,更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它恰似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悠悠传唱,历久弥新。</p>